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应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在一体化育人培养模式下,深化专业教学,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结合专业办产业、以产业促进专业、依托专业更好地搞科研,做好科研促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海鸣 《中国军转民》2023,(22):160-162
在新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推动了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需要培养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水平,深化协同育人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质量是院校办学的核心目标,加强武警院校育人机制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武警院校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抓好育人机制建设:优化目标牵引的培训机制,形成科学育人的管理机制,构建综合评价的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4.
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是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紧紧扭住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重要走向,目前,企业的党团建设普遍都较为薄弱,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导力量,党建共建则是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的最优做法,也是深化双方合作机制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党团建业务体系及工作运转流程较完善,在校企共建模式下,主动协助企业推进党团组织建设,创建“双向育人”党建新模式,规范和提升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6.
魏龙吉 《中国军转民》2023,(23):163-165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三全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为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评价方法详细论述。针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缺乏系统性设计,路径不明晰;缺少精准学情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难以测量,评价结果缺乏精准等现实困境,基于教学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三层协同、双向融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数据要素的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功能,探索协同、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适切性和推广性的实施路径与评价依据,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把军校和部队共育应用型研究生人才教育改革持续引向深入,应树立全过程培养、资源互融培养及跟踪对接培养的理念,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方式,并不断建立完善互惠共赢的动力机制、共育人才的信任机制及合作育人的保障机制,促进军校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的有效衔接,真正形成军校与部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办学、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力需求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揭示出产业结构调整与技能人才培养不相适应;产教融合尚不紧密,品牌效应不明显;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等问题。探讨围绕优势产业链、岗位群构建特色专业群;创立职校数据共享联盟,搭建职教信息服务平台;集聚优质师资,提高兵团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等策略,以促进兵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但是其他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强调其他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实际困难,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提升育人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协同所有教师,深化对“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过程育人链,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序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课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为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因此,必须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专业理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的开放性、包容性不断增强,多层次后续理论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元 《中国军转民》2023,(12):16-17
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多元协同育人、丰富教育教学载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服务军工行业建设发展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加强团队建设及人员交流,优化运行与管理机制,共同推动军工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质量,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降低合作成本和风险,提高合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中期考核在推进研究生教育转型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中的把关作用,充分发挥中期考核在强化研究生育人合力中的倍增作用,以推进研究生后续培养工作顺利展开,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要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但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政府、高校、就业单位三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进行剖析,从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概念框架的四个维度对高校目前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从搭建协同培养合作平台、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指导计划、协同开展课程组织和教学等方面提出策略,提升实践课程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地方专武干部为使命任务的大专院校,2004年8月挂牌成立以来,院党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眼培养北疆国防人才建设的使命任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艰难历程。如今,该院一套集教学、管理、任职为一体的新型育人路子逐渐形成规模、见到成效,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国防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形式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施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本方向,也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道德情操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逐渐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思考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影响,针对性提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路径,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武警部队指挥自动化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为部队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才。但在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指挥自动化管理专业建设改革进程尚显滞后,急需从人才培养定位、教员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职业化改造,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指挥自动化管理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有关“三个代表”的讲话中 ,多次强调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问题 ,他提出 :“要下定决心 ,加大力度 ,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改进管理干部的方法结合好 ,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和一整套办法。”人才培养的机制 ,指的是人才政策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运行。从机制建设入手进行人才队伍培养 ,意味着从零打碎敲向成体系规划、按系统建设的转变 ,有利于人才持久性集聚、稳定、成长和释放能量。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党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标志着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推进 ,开创…  相似文献   

20.
政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长远目标和阶段任务、办学基础和培训主体、理论武装和岗位应用、全面建设和优先发展等各种关系,促进机械化条件下培养与信息化条件下培养、数量规模与内涵质量、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和指挥人才培养、办学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