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高网络舆情掌控的主导权,完善网上涉军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应当加强对官兵的教育引导,增强掌控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保持高度戒备,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筑牢网络防线,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的基础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建强掌控网络舆情的队伍,切实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网络舆情危机频频掀起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波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预期效果难度增大。探寻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机制和策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从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构成要件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入手,探究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以便在此基础上探寻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高校舆论场的风险挑战与日俱增,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做好网上舆论引导,营造清朗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舆论保障作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化、多元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模式,主动引导舆论,不仅是应对舆情所需,更是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疫情防控期间,提高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不仅对于尊重学生诉求、维护学校形象、更精准有效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对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我省乃至全国高校的治理水平,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采用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疫情防控期间陕西高校的网络舆情现状,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陕西高校网络舆情主要表现在校园管理、后勤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舆情应对、学生管理六个方面。分析后认为,产生舆情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治理理念落后、治理体制不健全、治理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媒介素养不高和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基于此,提出治理网络舆情,高校首先迫切需要增强依法治理、民主治理、协同治理的理念。其次,要完善舆情治理体系,形成职责明晰、协调配合的治理局面。再次,还要针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规律,不断提高舆情风险的监测、预判和处置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师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并呼吁媒体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旨在为陕西高校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舆论环境变得更加“随意”和“自由”,意识形态工作挑战倍增,新兴网络平台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本文以“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为出发点,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网络习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总结提出“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建设路径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疏导作用。根据二者的密切关联,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必须大力发展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的军事思想文化、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根本的军事制度文化、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军事价值文化、以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为主旨的军事科技文化、以维护国家综合安全为目标的军事谋略文化,努力提高政治鉴别能力、舆情研判能力、媒体引导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舆情频发的社会背景下,加强网民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是完善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举措。通过列举几种网民心理的类型,分析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表现。从网民心理疏导的角度出发,从引导主体、引导机制和引导渠道三个方面考虑,解决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情引导问题,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延伸发展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衍生了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样态,新时代以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网络交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也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挑战。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厚望,而其价值观处于拔节孕穗期,又作为最大的网络原住民群体,最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为此需要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防线。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软杀伤性的政治攻心战,网络舆论战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一种重要作战样式。和平时期网络舆论战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即舆论传播的隐秘性和受众的广泛性,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和受众的自组织性,信息的海量性和受众注意的易转移性。对此,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积极参与网上讨论并注意引导网络舆论风向,加强网络舆论战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舆论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工程院校网络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伦理教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工程伦理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交叉结合的新学科,要求高校尤其是工程院校在网络文化构建中,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的舆论导向,多学科交叉配合,培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理论。为了解课程对大学生文化观的教育效果,选取民族班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课程开设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显著提高了。居住格局、家庭语言交流类型、上大学前的学习模式等个体变量会影响文化观的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利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酶促反应相似的机理,构建统计回归模型来研究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论证,以期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网络舆情事件传播分析中,尽管生命周期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舆情事件的发展规律,但却忽略了部分时期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无法充分体现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事件传播过程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和二级传播理论的网络舆情事件传播分析方法,首先,构建网络舆情事件知识图谱;然后,基于知识图谱计算用户影响力挖掘意见领袖;最后,考虑到意见领袖的重要地位,为有效刻画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周期与途径,根据传播学二级传播理论构建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型,将生命周期模型的五个时期按照舆情发展态势划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阶段)、爆发期(成熟期阶段)以及成熟期和衰退期(消亡期阶段)。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计算和发掘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用户影响力,传播、分析网络舆情事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理论作为其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风范。邓小平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要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加强文化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决抵制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抵制拜金主义等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侵蚀;文化不能脱离政治,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对中外文化要批判地继承,综合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沉默螺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基于历史和传播的角度提出的关于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是现今学界研究受众反应的经典理论之一。本文就沉默螺旋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政传播中的存在性进行了论证,并分析了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探讨了降低其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本文从学科设置、教学理念与跨文化意识的有效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法制现代化是中国当前重大的社会主题之一,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公安法治建设必然对国家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公安机关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公安执法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执法思想。而法律至上观念、权利本位观念、分权制衡观念、正当程序观念对公安执法人员正确执法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也运用而生。网络文化的双面效应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