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网络中心战认识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战争背景下,地域上分散的部队以网络为中心实施的军事行动,称为网络中心战(Network Centric Wartare),“网络中心战”是相对于传统“平台中心战”的一种新作战概念。平台中心战的各作战平台主要依靠自身的探测器和武器进行作战, 而网络中心战则把各参战部队、各作战平台连为一体, 使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能有效地协调行动。1997年4月23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首次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引起美国防部和国际防务界的极大关注。美军率先开展了“网络中心战”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7月27日,美国国防部递交国会《网络中心战》报告,标志着美三军统一了认识,开始全面推进网络中心战建设。本刊近几年曾多次刊登有关网络中心战的文章。《美军网络中心战》专题将全面介绍美三军网络中心战建设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中心战是由美军提出的一种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模式,通过分析网络中心战的概念框架结构,得出在网络中心战条件下军队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同时潜艇作为信息化海战中的主要作战平台,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提出改变了潜艇传统的作战模式,对我海军潜艇作战指挥和装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网络中心战概念及其空战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网络中心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分析了网络中心战的理论假设,技术要求和它的特点;并研究了网络中心战在空战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显示网络中心战对提高信息的利用和飞机的作战效能是十分有效的。网络中心战指出了一种在信息时代完成作战任务的思路,网络中心战将是世界各国未来战略计划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军事理论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网络中心战作为指导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作战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效果源于指挥艺术,仅仅依赖新技术、现代化的作战平台不足以发挥网络中心战的潜在优势。为阐明这一观点,从探讨利用指挥与控制环境将网络中心战转化为作战能力的过程入手,提出了预见性战场空间感知、赛博作战行动和称为态势感知信息球的新概念,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于网络中心战。最后举例说明态势感知信息球如何用于作战,以及网络中心战面临的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网络中心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中心战是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在1997年4月最早提出来的,目前,美国国防部已将网络中心战能力作为军队转型的重点,并视其为未来联合作战的核心。伊拉克战争就再次表明:网络中心战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作战模式。  相似文献   

6.
网络中心战及其对装备精确保障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网络中心战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史,研究归纳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网络中心战原理,探讨了网络中心战对实现装备精确保障的一些启示,提出了我军在实现装备精确保障过程中借鉴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构想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中心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中心战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作战模式,深入研究其特点及对作战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了网络中心战的基本概念,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针对网络中心战对空军作战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不同仿真结果的比较,阐明了网络中心战的主要特点,并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网络中心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作战的主要作战模式,而信息链系统建设是实现网络中心战的关键环节。本文对网络中心战进行了透析,类比人体神经系统深刻剖析了网络中心战中的信息链,提出了防空兵信息链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说明了网络中心战在未来海军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详细地解释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从网络中心战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内部逻辑结构,指出信息网络是网络中心战效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将信息网络的效能模型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模型相结合,建立了计算机病毒攻击条件下的信息网络效能度量模型.在蓝方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条件下,针对红方采取有效的反病毒措施和不能采取有效反病毒措施,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分析了对信息网络的效能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形成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形成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海军未来作战使命的转变、以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海军进行了战略调整:一是缩小了兵力规模;二是将战略改为“由海向陆”。在兵力规模大大缩小的条件下,为了能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宰地位,美海军把赌注押在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技术优势上。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中心战通过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手段,利用各军种之间相互兼容的信息流,使作战人员实现互相连接。有位资深军事专家曾指出,在信息化的时代,不了解网络中心战就不了解未来战争!此言并不夸张。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美国国防部制定的《2010年联合设想》和《2020年联合设想》,以及陆军制定的《陆军设想》,把陆军转变为一支具有战略响应能力、能主宰所有作战行动的军队,美国陆军在参考海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网络中心战建设。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效能和实现条件网络中心战的作的效能在现代战争中,掌握及时、相关、精确的信息是实现对目标的自主、快速打击的前提条件。因此,网络中心战高度强调运用网络化的情报、监视和侦察手段,依据预先  相似文献   

14.
美海军为了在兵力规模缩小的条件下主宰未来战场,已经把提高作战能力的支点放在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以实现作战系统的一体化上,而网络中心战则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目前,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已经建立,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已经初具规模,其作战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可以认为,网络中心战代表了未来信息化作战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中心作战(NCW: Network-CentricWarfare)是美军几年前针对 21 世纪的作战就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指的是端到端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管理,从而充分获取信息网络的优势。网络中心战提供了建立信息优势的途径,这是未来战场中制胜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网络中心战能够建立和保持不同指挥级别层次对信息的共同感知,它能使一条信息从指挥高层到具体行动快速进行转换见图 1。地理位置分散的兵力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自同步或自组织地完成一些应急任务。因此,网络中心作战的目标是驾驭、辅助信息时代的作战。 现在,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经开…  相似文献   

16.
孙宇军  李体然  任武能 《国防》2006,(11):64-66
网络中心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样式,与传统的“以平台为中心”的战争有着本质区别。平台中心战依靠自身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形成战斗力,需要通过集结大量的兵力来扩大作战能力。在网络中心战样式下,态势感知、指挥控制和作战功能通过网络融为一体,明显增强了各作战单元间的信息共享能力,扩大了作战空间,提高了作战的速度、精度、灵活性、适应性和同步性,倍增了整体作战效能。目前,美军正在全面提高网络中心战能力,拟用30年时间实现网络中心战目标。除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参照美国的经验,也把发展网络中心战能力放在首位,并把提高网络…  相似文献   

17.
鉴于网络中心战在阿富汗战争中初见成效,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又进一步检验了这一新的作战样式。网络中心战是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在1997年4月最早提出来的。美国国防部在2001年7月向国会提交的《网络中心战》报告中,将其提升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2002年8月,布什政府在向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网络中心战能力作为军队转型的重点,视为未来联合作战的核心。功能强大的美军网络化作战结构海湾战争中,美军作战理论强调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对网络中心战进程的影响,在分析经典兰切斯特方程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决策概率,提出了基于兰切斯特方程的网络中心战模型,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信息?决策概率在网络中心战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为研究分析网络中心作战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中心战作战效能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军事斗争中应用越来越多,网络中心战已成为一种新的作战概念和作战样式,实现了从消耗型作战向更快更有效的战争方式转变。在网络中心战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网络中心战模型,主要研究了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效能。计算实例表明,所建数学模型科学合理,效能分析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20.
美海军自1997年就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是美军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军种。美国海军的信息化建设有五大支柱,此五大支柱形成了美海军的网络中心战能力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柱之一——全新的作战理念要实施海军的网络中心战,首先必须开发与其有关的新作战概念。美海军正在建立具有网络中心战性质和特点的“知识基础”,包括进一步发展网络中心战思想,开发新技术,制定新条令,完善指挥控制程序,调整组织结构。随着自动配置网络技术、配合传感器栅格技术、智能辅助决策技术、路由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随着通过舰队实验而开展的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