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近代海防思想勃兴于民间 ,提出之始即蕴涵着制度变革的要求 ,由此产生的“国民海防”与“幕府海防”间的深刻矛盾 ,阻碍了近代化海防实践。鸦片战争前后 ,民间兴起了学习西方热潮 ,丰富和充实了海防思想的内容 ,但幕府传统海防观念阻碍了海防建设向制度层面深化。明治政权建立之后 ,海防思想逐步趋实 ,发挥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海军近代化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2.
清末,随着武器装备和训练的近代化,清军军服也由旧式戎衣向西式制服转变。经过自强军、新建陆军军服的发展,1903年北洋常备军军服初步具备了近代西式军服的雏形,标志着中国军服由冷兵器时代向近代火器时代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清廷于1905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西式陆军军服制度。1905年新军服制的制定,是清末军事近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和近代军事体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之一,对近代中国军事、社会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探索中国古代军事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军事近代化的研究重点放在那里,学术界未有一致公认的看法。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另一个是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军队建设是在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过来又促进和推动军事思想的发展。近代军事思想不是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所独有,在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官绅士大夫的著述言论中也有所表现,如郑观应、丁目昌等人都有军事方面的精彩论著。战争观,建军思想,战略战术思想是军事思想构…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后勤近代化建设经历了酝酿和初步发展两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是其酝酿时期,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开始萌芽,军队中开始引进西洋先进武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是其初步发展时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晚清军事后勤近代化在军事工业、军队武器装备、军费收支、军事交通、医疗卫生、后勤体制等方面初步发展。中国军队开始从传统军事后勤向近代化后勤转变,为清末后勤近代化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曾任山西巡抚及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等要职的晚清重臣张之洞,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危机,从御辱图强的动机出发,认真探求军事变革之道,先后提出了众多军事近代化思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着眼于武器装备现代化创建军工企业,全面更新武器装备;第二,编练自强军、湖北新军,建立近代化陆军;第三,致力于军事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丁日昌(1823年—1882年)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我国军事和国防近代化(即当时的现代化)的重要人物。他是我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人,是我国近代海军的设计者,又是改革兵制的倡议人和试行者。他历任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等。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他既有关于军事国防的大量论述,又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对于丁日昌的国防近代化思想,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民国前期军校教育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起、发展于清末的近代军事学校,是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将领的摇篮,也是近代中国军队训练的基地。军校建设,既反映出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也体现了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军校教育研究,涉及军队建设中装备改进、军官选拨、士兵征募、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探讨近代军队发展、军事活动演变的主要途径。民国前期(1912年至1924年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编练新军为契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军事改革,军事后勤近代化也由器物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在军事后勤指导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和后勤保障内容以及军事后勤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近代化改革,使中国军队后勤近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了中国军事后勤从传统形态走向近代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 1 9世纪 70年代的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 ,在 2 0世纪达到了高潮。其特点是招生取消了门第限制 ,逐步建立了近代军事教育的科学体系 ,贯彻了“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 ,开展了近代化教学活动。这种教育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及军阀势力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陆军学堂,发韧于19世纪70年代的晚清社会。它随着新型军事工业的创办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其广为建立则在清朝甲午战败后。由于中国近代化海军覆灭,清廷统治阶层内部的有识之士们继而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兴建新式陆军。陆军学堂的兴起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新事物和大事件,虽然行程坎坷举步艰难,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以及民族和社会心理起到了不可轻视的影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近代采用西法编练新军的先驱者之一 ,从江南自强军的创办到湖北常备军的建立 ,既是一个新军编练的具体实践过程 ,也是一个关于军事制度变革的思想探索过程。张之洞对于晚清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张之洞的练兵思想源流与湖北新军创建的基本史实 ,并通过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的比较以观察湖北新军的特点 ,为我们观察晚清军事近代化提供了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时期,我国近代军事工业不但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跳跃,而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861年后的30多年中,近代军工生产群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扩展到全国2/3以上的省份。这些军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向封建生产关系提出了挑战,谱写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乐章。然而,在洋务  相似文献   

13.
1868—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围绕“富国强兵”这一总目标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军事改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创始者是才华横溢的大村益次郎(1824—1869年)。他当时任兵部大辅,执掌军事大权,其改革构想集中体现在(《兵制五大纲目》上。这个大纲勾勒了日本未来军事改革的基本方向。1869年大村遇刺身亡后,处于军事权力中枢的是山县有朋(1838—1922年)。山县1870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后,任兵部少辅,继续推进大村益次郎业已进行的军事改革。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军事系统的各个方面,使日本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 (一) 一、改革军制。明治政府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废除封建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分海陆两个战场,但是,无论是日本的侵略还是小国的反侵略,双方都以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战前两国海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结局。探讨甲午战争同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甲午战争史的深入研究,而且可以对今天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以186O军左宗棠创办消越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为起点,中国迈出了近代海军建设的第一步。随着新式轮船水师的出现,中国海军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漫长历程。清政府建立近代海军…  相似文献   

15.
军装工业是近代军事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与嬗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历史进程。本文以西方引进的缝纫机与民国时期上海私营军装工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民国时期私营军装工业的兴起、发展及蜕变进行考察,以剖析近代西方机械生产工具与民国时期军事近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发动了一场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军工企业的发轫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军工企业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军事史和中国军事工业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一、近代军工企业是特殊的资本主义企业近代军工企业是特殊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个性质是由中国近代军工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当时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军事工业的行业特点诸因素决定的。清末军工企业与近代中国的产业技术革命,与国家的工业和经济近代化紧密相连。所谓工业和经济近代化,是指在工业和经济领域中,以机器体系的生产工具代替以人畜力为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思想家对于海防海军建设和作战的理性认识。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军事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而且在很多方面记录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军事近代化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深刻了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一 中国海防思想最早产生于明代抗倭战争中。明末至清中叶,由于倭患的平息和统治者实行禁海政策,中国海防逐渐废弛,海防思想也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频繁进行海上入侵,中国海防危机日益深重,传统的海防思想已不能适应海防斗争的新情况。在抗御西方国家海上入侵的斗争中,中国近代海防思想随之产生并逐步发展,从一开始,它就具有抗御外侮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学界通行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理论模式是“中体西用”。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将“中体西用”概括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历史全程的指导理论,无法反映历史全貌,而且否定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指导理论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客观过程。单就晚清时期的近代军事变革运动而论,其指导思想亦分为前后两段,初期的指导理论是人们熟悉的“师夷长技”,甲午战后的指导理论才是“中体西用”。忽视文化观念“中本西末”与理论模式“中体西用”之间的“貌合神离”,造成了学界认识的偏差。一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运动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剥夺了“惟一”的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战记物语是日本古代末期到中世时期(10-16世纪)以战争为题材的叙事体文学作品。它随着贵族政权的渐趋瓦解和武士阶级的逐渐兴起而不断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日本古代末期到中世时期的武士道德。将战记物语中的武士道德与近代武士道精神等同起来的观点,既是对战记物语的误读,更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20.
军校是专门培训军事人才的基地,它是军队近代化的产物,又是军队近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不能不研究中国军事院校的历史,不能不研究军校对军队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它的诞生和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