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研究弹道导弹再入段动态RCS特性,有利于防空反导作战中对其进行有效探测和拦截。首先对弹道目标机动航迹进行建模,然后结合坐标转换公式获得目标姿态角变化,最后利用EDITFEKO软件实现对目标动态RCS实时仿真。针对不同再入角的机动航迹,仿真了不同雷达布站情况下目标动态RCS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弹道导弹侧向RCS大于正向RCS,反导预警雷达应部署在弹道导弹射程之内,使雷达对着弹道导弹侧面。仿真结果为反导预警雷达的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防空导弹末段拦截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与防空导弹火力单元的部署位置密切相关,合理的战斗部署是成功反导的前提和关键.分析了防空导弹末段反导的条件和反导防御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防空导弹反导杀伤区纵深和相关射击诸元的算法.然后,使用末段低层和末段高层反导火力单元组成双层防御系统,对防御从一个方向和从扇区来袭弹道导弹的反导火力单元部署位置确定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防空导弹末段反导的作战使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反导保卫区是反导作战效能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研究多方向来袭时,发射架、制导雷达集中部署与分散部署2种情况下反导保卫区半径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反导保卫区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来袭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的问题,分析了中段拦截的交战过程,建立简化的拦截弹的弹道模型。将拦截剩余时间,迎击角和拦截时来袭导弹的速度作为优化指标,依据拦截弹的拦截高度和拦截斜距,选定拦截弹可能部署的位置区域,并采用网格划分方式对该区域进行均匀离散化处理。对不同位置下的拦截弹的射击有利度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对于已知来袭目标弹道轨迹时的拦截弹的最优部署位置。为构建中段反导防御体系和多层反导防御体系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计算方法,对反导作战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空袭有饱和攻击、对抗体系多样等特点,在对目标进行有效掩护的同时,确保自身生存是防空火力编队研究的重点问题。考虑到火力重叠面积、火力覆盖面积、耗弹量、有效掩护宽度、有效防御扇区等因素,提出一种改进的NSGA-Ⅲ算法,通过控制选择交叉种群将不同策略的解集进行组合,实现区域、目标掩护混合部署、导弹和高炮等不同武器的综合使用,使得编队防御性能得到优化。以轰炸机、巡航弹、无人机的饱和攻击为应用场景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在兼顾区域、目标安全的同时,提升整体防空编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弹炮结合目标防空,选取主攻方向角、有效杀伤重叠区、有效火力范围、抗干扰能力、兵力机动能力、圆周遮蔽角、抗击概率、被掩护目标的安全性和火力密度9个评估准则,提出了弹炮结合目标防空部署方案的优化模型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弹道导弹防御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弹道导弹来袭特点和反导作战特点,对影响弹道导弹目标威胁评估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计算保卫目标的重要性、射程、剩余飞行时间、目标关机点速度威胁值的数学模型,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方法计算目标威胁程度综合值,并给出模型实现的软件算法主流程。仿真实例证明所建的弹道导弹目标威胁评估模型合理可行,软件算法简单有效。对后续反导指挥控制问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讯 国防部将用四个月的时间来研究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对用于陆军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技术进行评定;审查反导系统总体方案;为把反导系统不仅用于保卫洲际弹道导弹而且还用来保卫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轰炸机基地和指挥、控制与通讯中心而作好准备工作。 1981财年国会已批准的反导经费为2.736亿美元。正当国防部在研究上述这些问题时,里根政府向国会提出了追加3,900万美元反导经费的要求。 国防部也要求在1982财年预算中,追加9200万美元,使1982财年的反导经费达4.5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针对点目标的战略防御问题,根据不同的作战想定设定单方向威胁的来袭目标和扇形威胁的来袭弹道导弹2种作战场景,对来袭的弹道导弹实施中段拦截。依据选定的拦截弹的特性以及来袭弹道导弹的特性,建立了拦截弹的空间杀伤区,以及对地面资产的防护区和防护角模型,并建立了2种场景防御体系下的武器阵地部署模型,并以综合拦截效能,对地面资产的防护角,以及部署费用等指标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具体的算例验证了部署模型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中段反导作战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舰艇编队网络中心作战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其队形配置问题必须重新给予考虑。首先介绍了网络化反导作战系统的远程数据作战能力;其后,从指挥通信、火力掩护和一次耦合杀伤区3个方面给出舰舰间距的约束条件,以远程数据作战条件下编队舰空导弹杀伤区增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编队舰舰间距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干扰的要求,给出了编队队列角的最优范围解算方法;最后,在一定的战场假设下,通过示例的方式对模型的有效性与适应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驱护舰编队舰空导弹反导能力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驱护舰编队反导队形的配置和舰空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 ,对驱护舰编队多舰协同反导能力进行分析 ,计算来袭目标处于不同舷角时的协同反导区域大小和协同反导时间 [1 ] 。  相似文献   

12.
在水面舰艇面对多目标饱和攻击时,对多火力通道的最佳调度是水面舰艇自防御武器系统火力分配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云模型方法将多目标威胁判断与反导武器系统多火力通道状态相匹配,通过实时评估目标威胁等级、武器系统抗击时间和最佳抗击距离等因素,提出一种兼顾目标和火力通道实时状态的新调度策略——云调度策略,有效降低舰艇损伤程度,提高反导武器系统抗击效率和抗击质量。仿真证明,此策略可提高整体反导防御效能。  相似文献   

13.
被掩护地面固定目标不受空中打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分析了被掩护地面固定目标不受空中打击的相关因素,并定量地分析了敌空袭兵器攻击地面被掩护目标时所需的数量,从而为地面防空建立最佳的防空部署提供依据。因为防空兵群对空袭兵器的射击次数与防空兵群的杀伤区面积成线性关系,所以在探讨如何部署防空兵力时,以防空兵群的杀伤区面积为准则来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4.
反导已成为现代防空作战的首要任务,而拦截可行性分析是反导指挥决策的重要环节。对弹道导弹目标与飞机目标不同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弹道导弹目标的弹道特点深入研究了反导拦截的空间、时间、武器约束条件,建立了反导拦截可行性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实现反导拦截可行性模型的软件算法。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弹道导弹火力计划的拟制过程进行研究。围绕效费比最大化目标,对目标打击序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打击目标排序算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弹道导弹打击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打击目标所使用的作战单位排序值进行了计算,建立了最优火力分配模型。该模型不仅可最大发挥作战单位的作战能力,而且满足以最小代价获取最佳打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环球军事》2011,(24):5-5
“俄罗斯将采取以下反制措施:俄国防部将立即在俄西部与波兰和立陶宛接壤的加里宁格勒州部署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在建立空天防卫系统计划下首先加强对战略核设施的保卫;俄战略火箭兵、海军舰队的战略弹道导弹将安装针对反导系统的先进突防设备和新的高效战斗部;俄武装力量将研究在必要情况下可摧毁欧洲反导系统的信息和控制系统措施。”  相似文献   

17.
考虑射程影响的导弹火力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火力分配问题在弹道导弹射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常,人们在考虑火力分配问题时常常认为弹道导弹的射击精度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弹道导弹的射击精度是随着其射程的不同而变化的。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了该因素对于火力分配问题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化射程的火力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18.
泰勒博士认为美国应重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和部署工作,以便充分利用美国明显领先于苏联的电子技术,特别是信息处理技术。 泰勒(斯丹福特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赞成部署MX先进洲际弹道导弹,但他反对卡特当局所同意的水平式掩体基地方案。这位在研制氢弹过程中发挥过作用的泰勒,赞成搞一个保卫MX和民兵导弹的反导系统。他说苏联可能在弹道导弹防御方面大大超过美国,“那样的话将使我们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还说“一旦苏联有了一个实战用的良好的弹道  相似文献   

19.
反导武器战前配系部署规划是反导作战的重要环节。综合考虑武器系统、防御对象、来袭弹道目标等因素,对配系部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定义,给出了重要参数的模型描述。建立了末段高低两层区域反导武器配系部署的准则,研究了对配系部署的防御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评估结果对配系部署方案进行优化的方法。通过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部署准则和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对区域反导作战筹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防空导弹混合部署对提高防空武器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有着重要意义,分析了重点防卫目标的选择原则,分析了防空火力单元与保卫目标的距离关系、以及火力单元间配置距离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导弹单元与保卫目标的配置距离计算模型,及其导弹单元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围绕保卫目标的配置距离计算模型,根据目标飞行特性以及上述计算模型,可有效进行防空导弹的布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