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05年12月2日,法皇拿破仑统率的法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北的奥斯特里茨村附近,同俄奥联军进行了一次著名的会战。法军奋战五个小时,即歼敌三万余人,取得了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恩格斯在评价这一军事历史事件时说:“奥斯特里茨会战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战争还存在,这次会战就不会被忘记。”  相似文献   

2.
拿破仑,这位曾给法国带来巨大声誉和灾难,也曾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历史巨人,在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凭着欧洲大陆这个舞台,以他杰出的军事天才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大小50多个战役,取得了土伦战役、意大利战役、马伦哥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等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以致整个欧洲都在他脚下瑟瑟发抖。拿破仑的成功,除凭借其卓越的军事天才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设立了专门的民防博物馆。据称,该博物馆主要是向苏联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宣传介绍有关民防知识。苏联民防博物馆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苏联民防初始及早期活动情况。苏联是开展群众性民防比较早的国家。早在1932年10月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就颁布了“苏联国土防空条例”,并根据这个条例组建了全苏人民防空组织,  相似文献   

4.
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静 《军事史林》2006,(1):60-6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等西方盟国与苏联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阵线,它们除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外,还在军事上配合苏联作战.西方盟国的援助无疑对苏联加快战胜法西斯德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战后,西方和苏联两大阵营为了政治需要,围绕着西方战时援助的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西方媒体大肆宣传说,盟国的援助对苏联战胜德国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苏联则称西方的物质援助同苏联的战时军工生产相比微不足道,并指责盟国在二战期间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认为即使没有西方援助,苏联也照样可以打败德国.  相似文献   

5.
杨永志 《环球军事》2008,(23):54-55
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苏联卫国战争首日,在苏联上空发生的一切可谓是世界空战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战前几个月,纳粹德国就开始积极筹划对苏联进攻,大批飞机悄声无息地被移防到了苏联边境。而此时,苏联虽然也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但还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心存侥幸。可惜战争的红线是那么脆弱,在苏联人还有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战争就突如其来了——  相似文献   

6.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持续四年之久,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灾难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包括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永久而深刻的创伤与记忆。正是这场战争,孕育了苏联军事文学的繁荣。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独联体——解体的苏联——的文学发展中看到这种战争文学繁荣的继续。  相似文献   

7.
李牧晨 《军事历史》2020,(3):98-10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主要力量,从1941年6月末到12月,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最终成为美租借法案援助对象。此后根据四份议定书的规定,苏联获得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盟国的大量租借援助。西方的租借援助,为苏联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等物资,并在一些关键部分弥补了苏联军事生产的短板,还为苏联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使其能够大力发展其他生产、补充其他行业劳动力和军队兵力,为苏联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指挥着纳粹德军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由于当时苏联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致使德军长驱直入,战争只进行了18天,苏联就丧失大量领土。到7月10日,德军约40个师的兵力直抵列宁格勒城下。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入海处,是苏联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在苏联人看来,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建筑物、色彩画、雕塑品、名胜古迹、美丽的花园、公园和博物馆,都是苏联人的骄傲。在希特勒看来,夺取苏联这一重工业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占领了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就能使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得到好处。早…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政治宣传工作异常活跃,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试图对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政治宣传工作,作一概括的分析。 一 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政治宣传工作。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发起进攻,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后,党和国家领导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希特勒的特工曾广泛地在苏联后方实施破坏恐怖活动。按照当时纳粹德国领导人的想法,对苏联军队实施大规模的破坏可以瘫痪苏军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指挥系统,从而为彻底打败苏军奠定基础。针对德军的这一破坏行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最近苏联克格勃退役少将古别尔纳托洛夫在《绝密》月刊上撰文介绍了苏德两国情报机构在苏军后方展开秘密战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1.
自50年代末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以来,苏联核潜艇在世界各大洋中发生了许多事故,但事故的严重后果无一不被前苏联官方掩盖了。随着苏联解体,一些"绝密"内情被不断暴光,其中  相似文献   

12.
正二战期间,为迎头赶上西方国家的核武研发步伐,争取核科研优势,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苏联当局出台了历史上著名的"核计划"。苏联"核计划"是指以原子弹研发为核心的苏联核能发展规划。该计划始于1942年9月28日苏联国家国防委员会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铀工作"的决议,止于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相似文献   

13.
苏联军兵种主帅是苏联武装力量的高级军官军衔.主帅军衔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兵种、专业兵和空军的元帅.它是苏联的元帅军衔中的第三个级别,低于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高于军兵种元帅.其区分为空军主帅、炮兵主帅、装甲坦克兵主帅、工程兵主帅和通信兵主帅.在苏联,没有海军主帅衔的设置.1984年,苏联取消了装甲坦克兵主帅军衔.苏联是世界上设置主帅军衔的唯一国家,它解体后主帅军衔在世界上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1983年,里根总统制定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一个评价保卫美国及其盟国免受弹道导弹危害的可行性研究计划。可以预言,苏联是强烈地反对“战略防御计划的。即使苏联多年来也在从事战略防御工作。本文试图论证在战略防御方面苏联巨大的研究工作和把苏联反对战略防御计划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苏联的军事理论抓住了本国的防御作为它的战略的主要基础。在全球战争中,这种战略还要求苏联军事力量在发射前摧毁敌人核力量,或在飞行中对他们的目标重新编组,使苏联将核武器到达祖国各地并支援和经受军事行动的各个战区的联合兵种作战。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两国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从兵戎相见、邦交断绝走向关系正常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合作抗日的道路。苏联在当时国联所允许的方式下,在不影响其国防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援助中国抗战,谱写了战时中苏军事合作的篇章。在评价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苏联援华主要基于自身利益和战略需要;苏联援华全部交给了国民党政府;苏联援华支援了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16.
苏联对华政策一直都是其全球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恢复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特权 ,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 ,苏联力求实现和保持“雅尔塔”中规定的苏联在远东的利益 ,借以满足它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需要 ,积极谋求苏美蒋三方和国共双方的妥协 ,在中国维持一个为苏联所易于接受的软弱的政府即国民党政府 ,以便造成一个缓冲国 ,从而避免与美英两国直接正面冲突。在革命力量的判断上 ,苏联和斯大林低估了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7.
苏联防空能力的分析往往是一种推测性认识,采用一种专门的方法可得出新的结论有关苏联防空网中,雷达部署的数量以及天线的照片大多数均已公开作过报道和发表。对于计算机、接口,雷达单元以及显示设备较专门化的评估,清楚地揭示了苏联防空雷达的特点。其结论是: 苏联的防空雷达网也许是最庞大的。但苏联的有关资料表明: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都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苏联海军对建造核潜艇十分积极,但为什么偏偏对航空母舰的建造那么冷漠呢?到底是苏联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苏联战略认识的缺失?或是苏联首脑对海军认识的偏差,还是单纯经济原因?也许这些都是原因,它们最终决定了强大的苏联海军没能将航空母舰作为自己的核心力量。不过苏联领导人对海军的看法一直不全面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就忽视海军,他曾说过:“苏联不需要强大的海军,我们只要有足够数量小型舰艇组成的海岸警卫队就够了。”而斯  相似文献   

19.
二战之后,美苏双 方冷战偏执狂热逐步加深。时任 美国战略空军司令的寇第斯·李梅上将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李梅坚信与苏联开战不可避免,因此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有计划有预谋地派遣大批侦察机飞越苏联领空。自然,愤怒的苏联军人可不愿被如此戏弄。随着美国第一架间谍飞机 在波罗的海上空被击落,苏联也随之 抛弃了二战盟国的自我约束。 --编者  相似文献   

20.
文锋 《环球军事》2008,(6):62-63
1945年,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彻底失败,苏联的势力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大。社会主义浪潮席卷了整个东欧。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对此忧心忡忡。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呼吁美英联合对付苏联的威胁,从而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