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刘备的军队早期没有后勤供应。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开始于夺取刘璋政权以后。诸葛亮在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方面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建立了后勤供应制度。而后勤供应的不足 ,最终制约了蜀汉北伐  相似文献   

2.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集团命其将军吴班、冯习率军四万,击败吴军李异、刘阿等部,攻占巫山、秭归一线,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吴蜀夷陵之战。吴班、冯习初战告捷后,刘备即率蜀军主力进至秭归。他自以为旧有恩德于荆州之民,  相似文献   

3.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期发生于吴、蜀之间的一场大战,将此战视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未违背历史史实:东吴参战兵力为五万,蜀汉总兵力应在十万至十二万上下。刘备缺乏杰出军事家的睿智和气魄,将主攻方向错误地选择在江南夷道,则是导致蜀汉惨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公元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乘蜀将关羽进攻襄樊之机,派吕蒙率军袭取了荆州。荆州丢失后,是夺回荆州还是北攻曹魏,是刘备集团面临的一次重大的战略抉择。刘备主张夺回荆州,诸葛亮、赵云等主张北攻曹魏。221年,刘备决定大举攻吴,夺回荆州。这一行动的结果是222年夷陵一战,蜀军大败。荆州失守后,蜀汉究竟应把主要作战方向放在哪儿,怎样才是贯彻《隆中对》的战略良策?我认为,不能用夷陵之役的胜败,来衡量刘备夺回荆州的战略决策正确与否,而必须了解荆州得失与实现《隆中对》战略思想的关系。荆州地区,对刘备集团是一个必需夺取并确保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得  相似文献   

5.
蜀汉政权的战略城池大体以成都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个部分。成都附近的战略城池形成于刘焉父子执政时期,并在刘备时期得到巩固,在蜀汉末年抵抗曹魏军队的军事进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分布大体上是以群星拱月式的分布。汉中地区的战略城池成一线分布于汉水上游沔水两岸,蜀汉投入了较多的兵力,并且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争策略。巴东、巴西的战略城池位于长江下游人蜀的必经之路,成为与吴国作战的战略桥头堡。南中地区的战略城池位居蜀汉政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一地区是蜀汉政权的战略后方,其稳定对于蜀汉政权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研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二十八年,创立了蜀汉政权,力主国家统一,并付诸实践,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戎马住偬的军旅中度过的。长期的御兵用战实践,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据史书记载,诸葛亮著作颇丰,可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已散佚。现代版本《诸葛亮集》是中华书局1960年以古本《诸葛忠武侯文集》为底本加以标点出版的,其内容多是后人从各种书籍中的辑佚。…  相似文献   

7.
东汉(25~220)的历史,如果从刘秀统一到董卓进京,实际统治仅有一个半世纪,裙带与阉寺始终是东汉政治生活的主题。东汉前三个皇帝,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25~57,分别是生年、即位、卒年。下同)创业者不说,明帝刘庄(28~57~75)、章帝刘坦(58~75~88)算是成年登位。  相似文献   

8.
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东汉末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企图一举攻占南方。他率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结果大败。赤壁之战,使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并称帝。  相似文献   

9.
益州战略是孙吴建国初期即定下的图取天下的基本战略。赤壁之战后,孙吴着手实施益州战略,由于复杂的三国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地理形势等因素的作用,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孙吴最终无法实现益州战略。基于现实,孙吴修正了益州战略,以略取、经营益州为主变为防御、联合益州为主,从而与蜀汉形成矛盾统一的关系。益州战略贯穿孙吴历史,深刻影响三国政局。  相似文献   

10.
公元184年.爆发了遍及全国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东汉政权由此土崩瓦解。公元190年,袁绍、曹操联合将董卓消灭。官渡一战,曹操又以弱小兵力打败了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赤壁之战。孙吴3万联军打垮了曹操20万大军,使天下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治中原地区:刘备以汉室后裔为旗号割据巴蜀地区;孙策、孙权兄弟割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进驻五丈原浅析罗民介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10万大军,取道斜谷,第5次伐魏。他动用蜀国绝大部分兵力,进驻渭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了5个月。这次用兵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而导致诸葛亮本人前线病逝。这有国力对比悬殊的原因,也在于诸葛亮决...  相似文献   

12.
白马关原名鹿头关,在四川省德阳县罗江镇北鹿头山上。相传古代有一人叫张鹿头,在此修建住宅,因此以他的名字为山名,鹿头关又以山得名。鹿头关是成都北方的门户,为西川防守要地。 鹿头关为什么后来又改名为白马关呢?说起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庞统以军师中郎将随刘备入川,屡出奇策制胜,其雄才胆略与诸葛亮并论,当时有“伏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军阀割据,群雄四起。力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在屡遭挫折后,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深为其谦恭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套谋求天下统一的战略对策。他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相似文献   

14.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研读运用者,不乏其人。东汉度辽将军徐淑,“宽裕博学”,尤“喜诵《太公六韬》”。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刘宏进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汉灵帝于是诏令何进,“大发四方之兵,讲武于平乐观下”。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研读《六韬》,“为写《申》、《韩》、《管  相似文献   

15.
《政工学刊》2008,(1):63-63
白马寺 在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建于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为铸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据说由僧人用白马驮经回洛阳,次年建寺,故以“白马”命名。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军事思想管窥苏彦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在其协助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中表现在《便宜十六策》和《将苑》等著作中,主要包括以弱抗强...  相似文献   

18.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今河南兰封东北)人刘昆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一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多会儿就风平火息。《资治通鉴》记载说:“昆向火叩头,火寻(接着)灭。”一场灾难很快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出身于世代史官家庭,在度过了几十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施以宫刑,面临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饱受时人的冷遇与轻视。完成《史记》此时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成为他生命重现光彩的最重要事件。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出山后即与刘备"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接受刘备的重托辅佐刘禅,  相似文献   

20.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江河进攻战,也是一次突破长江天险的成功战例。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值得我们探研。一、吴国长江防御体系的形成吴国沿长江天堑的设防,自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陆抗父子,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六郡,然根基并不稳固。他采纳了谋士鲁肃的战略构想,“鼎足江东”,夺占荆州,控制长江中游,以图天下。当荆州牧刘表一死,鲁肃便力主联合刘备,控制荆州,共同抗曹。然而,在曹军赤壁大败后,荆州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