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爱国救国是张学良军事思想的最主要内容,他先后提出过"息内战、御外侮",实现全国抗战、联共抗日等政治思想主张。为了将军队建设成一支能抗御外侮、保国卫民的武装力量,还提出了一系列建军治军的思想。张学良的爱国军事思想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驱动力,西安事变是张学良爱国军事思想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3.
陈刚 《军事史林》2004,(5):33-34
蒋介石和张学良,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关怀之殷,情同骨肉",到"政见不同,宛若仇雠".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藕断丝连的感情变化,从始至终都微妙神秘,疑团重重.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的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的消息传出,驻扎西北的东北军,在营救张的问题上发生了主和与主战的严重对立。少壮派孙铭九等人主张打出潼关,以武力救出张学良;老将何柱  相似文献   

5.
阮家新 《军事史林》2016,(12):62-64
今年12月12日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安事变八十周年纪念日,人们自然会想起事变的核心人物张学良,探索至今仍若明若暗的有关事变的奥秘. 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为什么又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他被扣之后对生死命运有何反应?对后事有何考虑?他有遗嘱吗?一直以来也是人们想要解开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本文是本刊上期《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的续篇。“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张将军多年来对“西安事变”保持沉默,至今仍有所保留。本文是自1990年6月他结束软禁生涯后,多次就一些历史问题谨慎回答记者们采访的一个综述。本刊选载有关内容,是根据媒体公布材料进行的综合和整理,编辑中有合并和删简,成文后未经本人审阅,仅供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作资料参考。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上下文连贯,段落间加入一些背景性说明文字,放在括号中。##D(少帅张学良亲历日本关…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有功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千古功臣”。在中华民族命运危机的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危局,促成了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张学良将军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优秀的思想品格。对张学良军事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振兴中华和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在纽约惊现一批闻所未闻的有关西安事变的秘密文件,其中有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给张学良的信函、红军与东北军的《抗日救国协定》,以及张学良为处理后事而写的手札留言等。这些文件在70多年后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还原了历史真相,见证了历史沧桑,对于了解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内外形势、红军与东北军从开始接触到联手逼蒋抗日、中共中央当时的政略战略和策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与初衷,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未几即被交付军法审判。蒋介石指定李烈钧为审判长,朱培德、鹿钟麟为审判官。1936年12月31日开庭审判。《李烈钧自传原稿》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就想到了中共。在此重大时刻,他需要中共的帮助和支持。 张学良请中共驻西安代表刘鼎给中共中央发电,通报事变经过,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前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后来,他又与杨虎城联名致电向中共中央提出上述要求。 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的对策及派代表前住西安事宜。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以前,周恩来一直留着大胡子,人称“胡公”,“胡子”曾经作过行军番号使用。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在国共两党的谈判桌上,蒋介石气势汹汹地冷眼对着周恩来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当时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 10年内战期间,周恩来的胡子一天比一天长,但他从来不刮。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  相似文献   

13.
杨虎城,生于1893年,陕西蒲城人,系我国抗日爱国将领,因与张学良将军一道发动“西安事变”而闻名中外。杨虎城将军自小嫉恶如仇,敢作敢为,而且富有谋略。他在迈向军旅道路之前,就曾参与过两次威震当地省县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自“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软禁中的张将军,50多年来却没有对这两个“事变”进行过任何述评。张将军“开口讲话”是在1990年6月他结束软禁生涯后,他曾就一些历史问题谨慎地接...  相似文献   

15.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可谓妇孺皆知,而曾在西安事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王以哲将军,有些读者也许还不甚知之。王以哲(1896—1937),字鼎芳,生于吉林省宾县(今属黑龙江省)。1913年入吉林旧制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步兵科,1921年夏投入奉军。后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  相似文献   

17.
1940年9月22日,在驻敌后山东的东北军第57军内部,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这就是著名的“九·二二”锄奸事件。这个事件反映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投降与反投降的剧烈斗争。第57军是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中实力较强的一个军。军长缪徵流。我在该军任团长。西安事变后该军东调苏豫皖整编,由四个师缩编为第111和第112两个师。1937年2月2日(当时张学良已被蒋介石扣留),东北军内部发生了以孙铭九等极端分子刺杀王以哲将军的“二·二”事变。我本与此事无关,竟被缪澂流投入监狱,长达十个月,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后三个月才被释放,重任团长职务。此后参加了保卫江阴、南京,连云港抗登陆,保卫武汉外围,苏北反“扫荡”及挺进鲁南等战役。1939年冬,我从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团长升任第111师第333旅代旅长。1940年秋该旅调到军部附近护卫军部。  相似文献   

18.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蒋介石以此为理论依据,不断"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内战,竭力阻挠、分化和肢解抗日部队,镇压爱国运动、迫害民主人士。这一内战政策,不但遭到共产党的坚决反对,也遭到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界、各阶层进步势力的批评和反对。在日本侵华步步紧逼,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利益和自身利益出发,发动西安事变,宣告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于改变国民党政府长期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实现国共合作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为全民族抗战准备了必要条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而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20.
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率军东征之前,就安排周恩来坐镇陕北,负责后方工作,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做张学良的工作.这不仅是抗日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解除红军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部署.因为当时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统率着20万大军,布防在陕北苏区边界.在此情况下,共产党同张学良的谈判也许比同蒋介石的谈判还要急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