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和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国家独立和解放的力量源泉,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和现实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新篇章,使爱国主义精神光照万代.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今天,历史进入新阶段,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  相似文献   

3.
60年前那场充满血与火而又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中。中华民族发扬了“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空前地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下,一致对外,共赴国难,英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开辟了道路。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强烈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远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国家强盛,赢得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的政治传统和文化遗产。在现阶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华民族受外敌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援,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国家必须富强,落后就要挨打,而国家富强的根本道路在于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各民族的大团结;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向上的基石,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华民族受外敌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援,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国家必须富强,落后就要挨打,而国家富强的出路在于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各民族的大团结;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向上的基石,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从本期开始 ,本刊将在“文化广角”栏目里开设“中国古代军旅诗词赏析”专栏。旨在通过采撷几朵璀璨的古典军旅诗词的奇葩 ,品味欣赏其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继承和发扬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陶冶当代军人的高尚情操 ,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更好地为建设国防、振兴中华而奋斗。———编者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华民族受外敌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援,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国家必须富强,落后就要挨打,而国家富强的出路在于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各民族的大团结;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向上的基石,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作为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形态与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共始终,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军事武装力量维护社稷、安定天下,践履道德义务,集中体现了古代军人爱国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主体伦理特征。古代那些金戈铁马、狼烟奔突的战争活剧所孕育的卷帷浩繁的军事典籍莫不立足于军事爱国主义为基点,那些历史长河中流芳千古最为豪放悲壮的英魂莫不是试身手以“补天裂”的爱国军人。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军事实践领域爱国主义道德理性结晶,是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精华所在,亦是中华民族军事道德精神真谛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魂灵和…  相似文献   

10.
兵团文化是在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发扬人民军队的优秀文化,在边疆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兵团文化的核心,就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在新  相似文献   

11.
讲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就有“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一点浩然正气,千里快哉风”等名篇。讲的都是必须树立正气,有正义感,有一腔浩然正气,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出贡献。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正气战胜邪恶的历史,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共产党人的正气观与传统的正气观有联系,是民族精神的继承,但与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的最主要的正气…  相似文献   

12.
二、古代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外,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特征。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由于受到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通常呈现出家国一体、国族一体、功业一体和思行一体的基本特征。 家国一体,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义义。在古代社会,爱国王义首先表现为忠君报国意识,特别是在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历史本来就是个批判继承和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国武德史自然也不例外。而我们今天来研究它和总结它也正是为了更好批判继承和丰富发展它,使之为创造人类最先进的武德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中国武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并对中华民族道德性格的形成发展与民族精神的承传发扬,都起过重大的作用;甚至在经过“天崩地解”之后的今天,我们仍可在人民解放军身上看到它的烟烟光辉。所以,学习研究和批判继承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不但对扩大和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优越性的认识,而…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是需要后人继承和发扬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和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更突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论兵时指出:“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说,军队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必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怎样才能使军队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干部怎样才能带好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军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端正对战士的...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我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谱写的辉煌史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回顾广大民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战斗历程,继承和发扬民兵的光荣传统,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兵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主义”,本质上是指观点、思想和理论.1840年到1949年,11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最为深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期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接受了时代的挑战和历史的检验,在忧患、抗战和求索中发扬光大,进入了新的更高的精神境界.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国魂”和“民魂”.所以中国近代史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独具优势,更应发挥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胡主席刚主持军委工作就明确指出:“充分认识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大政治意义,认真解决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个重大课题。要坚持不懈地对部队进行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不断从中汲取推动军队建设的经验、智慧和力量,使我军永葆老红军的政治本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力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最佳结合,无疑是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有效选择。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我军历史传统的现代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办学传统为根本前提;借鉴吸收西方创办大学的经验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因校制宜为根本方法;实现中华民族教育的伟大复兴为根本目的,只有坚持做到这四个根本就一定能够建设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本研究就是通过这四个根本,探索如何创办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期望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分析,正确评价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历史遗产,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全面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义和团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二是正确的纲领是把革命和建设事业引向胜利的关键;三是坚强的领导和有效的组织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四是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