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秦立新 《当代海军》2008,(12):50-52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当时用于中低空防空作战的小口径高炮和便携式近程防空导弹是各自独立作战的。其中小口径高炮射速快、弹丸威力小,其单发杀伤概率低,对3000米外目标不能形成威胁:近程防空导弹与之相反,其射速快、射程远、单发命中率高,但有射击死角,对付超低空目标效果不好。若将两种武器集成在一起,岂不是会产生“1+1〉2”的系统效果?  相似文献   

2.
“攻坚”是指摧毁敌人各种工事、掩体或依仗的建筑物,杀伤隐蔽其中的有生力量,清理各种障碍、打开前进通道的作战行动。攻坚作战在城市、山地作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工事、掩体火力密集,使用传统的炸药包、爆破筒等攻坚武器往往造成大量伤亡。火炮、大口径机枪及无后坐  相似文献   

3.
美国海军对岸火力支援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海军的“作战需求报告”明确指出,海上对岸火力支援的目的是压制或摧毁敌方的反舰武器和防空系统,进而压制或阻断对方的进攻、防御和增援行动,以实现所谓早期介入、早期立足、扩大成果、进而展开决定性作战的“来自海上的作战机动”支援。美国海军陆战队认为,对岸火力支援在两栖作战的各个阶段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先头部队作战阶段,主要是实施火力杀伤,火力干扰、火力封锁,火力压制和火力欺骗,务必使先头部队登上海滩;在舰艇-目标机动阶段,主要是支援登陆部队,用密集的近程火力(拦阻火力和压制火力)对机动中的地面部队进行直接支  相似文献   

4.
现代高性能反舰导弹是舰艇末端防御的最大威胁,而舰载弹炮结合近程武器系统为舰艇的末端防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分析了舰载弹炮结合近程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和主要特点,针对海上空袭武器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增强系统抗饱和攻击能力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舰载弹炮结合近程武器系统在现代海战中的使用方向。  相似文献   

5.
法国海军对海作战以航空母舰编队为主,驱护舰和攻击型核潜艇一般作为航空母舰配属舰艇加入编队。法国海军目前能用于反舰作战的兵力,主要包括航空母舰上的32架舰载机、12艘驱逐舰、20艘护卫舰和6艘攻击型核潜艇等。法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已经具备远洋空中、水面和水下三维立体,远、中、近程相结合的综合反舰作战体系。在空中,“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阵风”M战斗机承担编队的远程反舰作战任务;在水面,驱逐舰和护卫舰联合实施编队的中、近程反舰作战;在水  相似文献   

6.
高寒山地作战将是我军在西北方向的主要作战形式,而气象环境严重制约其作战效能的发挥。针对高寒山地典型作战样式进行研究,探讨西北地区气象环境与作战单元和作战样式的影响,并由此提炼评估模型的模糊推理规则,构建模糊推理框架,采用多级评估决策的思想和模糊逻辑推理系统,建立影响高寒山地作战的气象环境效能三级模糊推理评估模型。经试验仿真检验,其评估结果与客观实际基本相符,对高寒山地作战效能和武器作战性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最大限度利用战场气象环境优势,具有重要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足球场上,当对方的球员突破中场攻到球门区,守门员就要严阵以待,以便随时把射来的足球挡在门外,这是守门员的职责。军舰上何来“守门员”呢?这就是近程反导武器,它负责把敌方漏网袭来的反舰导弹拦截在军舰之外。人们把这种近程反导武器比喻成“守门员”,实在是太形象了。  相似文献   

8.
以智能无人战车在未来作战中的应用为背景,从目前研究情况出发,分析了当前无人战车的作战应用范围、前景和未来无人作战的趋势;并根据执行作战任务的不同,着重论述了未来无人战车在防空作战中的应用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未来无人防空战车将演变为以通用无人平台为载体,上装防空武器接口模块化设计,集成为不同作战区域的防空武器平台,构建成远程、中程、近程和末端防空拦截段的无人战车作战网;后续不断加快对智能无人战车的研究将是打赢未来无人信息化战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8月底,印度国防部批准向以色列采购可用于装备3个团的“蜘蛛”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这是以色列拉斐尔武器公司生产的一种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印度想用它来替换老式的俄制萨姆-8、萨姆13系统,以保护印陆军的装甲部队和关键设施。  相似文献   

10.
舰艇编队协同反导作战,是海上网络中心作战的典型样式.针对舰艇编队网络化协同反导作战装备体系特殊性,提出了“协同制导通道”基本概念和数学表示方法,并对基于协同制导通道分配方法运用于网络化反导作战条件下武器资源分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单舰反导作战“武器目标分配”的局限性,网络化反导作战“弹-目匹配”新需求和“协同制导通道”的选择方法,为确定“协同制导通道”选择的最优化指标,提出选择“协同制导通道”优化算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袭击,确保驻伊美军的安全,想尽招数的美军竟把海军的舰载武器搬到了滚滚黄沙的伊拉克陆地,创下了伊战中的又一纪录——2000年月开始服役Block1B型“密集阵”近防御系统中新的一款据外电报道,两套通过“舰改陆”改进后的美国“密集阵”(Phalanx)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最近登陆伊拉克,充当驻伊美国陆军的护营武器。“密集阵”原本是美国海军舰载近程防御系统,可面对驻伊美军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美国人眼珠子一转,把“密集阵”弄到伊拉克,让其担当起了美国陆军的近程防御任务。本来嘛,不同军种的兵器互相移植、借用…  相似文献   

12.
搞好高寒山地作战训练 ,有利于武警部队平时完成“处突”任务 ,战时协同解放军作战。必须突出综合素质的训练、警官作战指挥和谋略训练、分队的战术训练、首长机关的指挥协调训练和高寒山地合同战术演习  相似文献   

13.
在1980年,正如一些报告表明的,近程反坦克武器要求有两种不同类型,法国陆军拟定了两个新的武器发展计划,最终将取代目前正在服役的89mmMleFls反坦克炮。那时这两个计划命名为ACTCP(超近程反坦克武器)和ACCP(近程反坦克武器)。 ACTCP计划的目的是发展一个轻型的,射程大约150米的武器,这种武器要相当的便  相似文献   

14.
各国驱护舰近程武器装备发展现状 当今各国海军新式大中型驱护舰上,不仅“宙斯盾”系统受青睐,舰空导弹和速射炮更是不可或缺的近程武器,电子战设备的重要作用已逐步为各国海军普遍认识。美国海军“伯克”级Ⅰ、Ⅱ型驱逐舰上即全都装设有“标准”舰空导弹与两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最大射程6000米,有效射程1500米,射速3000发/秒):另装设的MK45—1(或2型)127毫米舰炮也可作为防空火炮使用。  相似文献   

15.
近程防空武器网络化跟踪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多探测器航迹滤波与互联新技术与新方法,把数据融合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近程防空武器的跟踪系统中,得到了近程防空武器网络化跟踪系统的框架.应用数据融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高近程防空武器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舰炮是海军最古老的武器之一,曾经是最重要的武器。舰载导弹出现之后,其在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削弱并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战争实践的深入及世界海军战略思想的发展与未来海战模式构想的转变,人们对舰炮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开始重新评价。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作为在海战中起主导作用的支援武器、对舰攻击和远距离防空武器,将让位于各种舰载导弹;但在对岸火力支援、近程防空反导方面则具有相当优势和很大潜力;对于小战舰以及近距离作战,则仍是重要武器。更重  相似文献   

17.
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是日本陆上自卫队最新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近程攻击敌坦克及装甲车辆,在攻坚作战中,也可以摧毁敌坚固的作战工事。日本军方希望它能取代84毫米无后坐力炮,成为步兵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的中坚。1993年,日本川崎重工得到了日本军方的合同,成为01式反坦克导弹的主承包商,当时的编号是XATM-5。经过了8年的研制,2001年制式化,以当时的公元纪年命名为"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在日本  相似文献   

18.
现代航母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海上霸王”之称的航空母舰是海战的主力和强国海军的标志,它使传统的海战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航母编队具有强大的整体作战能力,能够完成多种作战任务, 是最具生命力的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航母为什么需要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现代航母及其战斗群是具有空中、水面、水下、岸上、电磁等多维作战能力的统一体,由航母平台、舰载机和护航舰艇二部分组成。它的火力配系人体分为外层攻防区、中程攻防区、核心防区三个层次。核心防区也就是点防御区,距离航母 0.1~45千米,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是点防御  相似文献   

19.
牛强 《国防科技》2002,(8):68-6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技术武器虽然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巨大的作战威力,但是它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传统“低技术”武器并不因为性能较为落后、威力平平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极其复杂的战场上,传统“低技术”武器仍然能发挥出自身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小口径舰炮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两大系列,亦可称为两大家族,一族是用于近程反导的速射火炮;另一族是为满足舰船防空和对海作战的小口径舰炮,这两族舰炮各具特点,下面分别给予介绍一、近程反导速射火炮第一族是专为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研制的速射火炮,其主要装载对象是那些在编队作战中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作战舰艇,这一族舰炮在性能上追求高射速、高精度、高初速、高比动能(弹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