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2022年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AUSA2022),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GDLS)隆重展出了4型下一代装甲作战车辆,分别是:“艾布拉姆斯”X主战坦克、“斯特赖克”X轮式装甲车、“斯特赖克-列奥尼达斯”高能微波反无人机系统、TRX“破坏者”无人装甲工程车。前三种因为是作战车辆受到了高度关注,但殊不知作为野战工程装备的TRX“破坏者”其价值同样是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2.
化生放核部队是美军重要的作战保障力量。为有效应对化生放核威胁和危害,美国陆军通过重塑旅战斗队化生放核力量,不仅提升了自我保障能力,还具备了全频谱作战和可持续作战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美国陆军步兵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和装甲旅战斗队化生放核兵员的力量编制和装备编配,试图为未来一个时期陆军合成旅防化兵建设和发展,实现全域作战和立体防护要求提供一定借鉴。研究表明,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在旅司令部、营司令部和连司令部编设不同岗位的化生放核参谋,作战指挥能力强;在旅司令部、工兵营、侦察营、步兵营/装甲营和支援营编配了大量便携式化生放核装备和少量车载式化生放核装备,自我保障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从研究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基本概念入手,系统构建了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的内容体系框架,并依据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训练和作战使用流程,对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项目进行了总体设计,可为开展陆军装甲装备作战试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政府、国会和陆军领导层20世纪90年代共同决策的结果.美国陆军实际上跳过了一代装备现代化发展进程.致使其进入伊拉克作战时不仅经费不足.而且使用的是已有几十年技术年龄的装备。为了防御反美武装分子各种轻武器、火箭推进榴弹.简易爆炸装置和自杀炸弹的袭击,驻伊美军不得不到伊拉克的废渣填埋场搜集锈迹斑斑的废金属块和废弃防弹玻璃.制成“土装甲”安装在“悍马”车上以提高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美国陆军正在加紧研制“未来作战系统”(FCS),18种武器装备中包括有人/无人地面车辆、无人机和传感器。2003年5月,美国国防部国防采办委员会批准了价值150亿美元的“未来作战系统”武器发展与试验项目。预计该系统2008年进入低速率初始生产;2010年装备第一个“未来作战系统”营后具备初始作战能力;2012年第一个行动单位(包括3个营)装备完毕,具备完全作战能力。与“未来作战系统”相配套,未来的美国陆军将以“旅”  相似文献   

6.
<正>从冷战时期到西南亚地区战争,美国陆军战车平台的战场性能反映了对复杂的战车折衷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艾布拉姆斯"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在其最初装备之后历经30多年,依然是美国陆军首要的作战平台,证明其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期间,这些作战系统被进行多次适应性改进,成功地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车辆最初设计时并未预见到的任务和环境。相比之下,美国陆军曾经启动的预定换代计划如ASM(装甲系统现代化)、FCS  相似文献   

7.
动态     
美军考虑“斯特赖克”战车主动防护系统美国陆军计划组建第7个“斯特赖克”旅,并考虑为其装备的“斯特赖克”战车配备主动防护系统,以取代以前所使用的栅栏装甲和拟议使用的反应装甲。陆军的相关机构正在对14家主动防护系统生产商进行考察,将从中选定最可靠、重量最轻的系统。由于“斯特赖克”战车的标准装甲无法抵挡RPG火箭弹的攻击,因此派往伊拉克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TOPSIS评估算子的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评估问题的特点,采用TOPSIS方法评估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评估时,需构建基于TOPSIS方法的评估模型,支持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评估。算子是指定义了输入和输出,封装了一定操作的功能元件。从评估方法到评估算子元件的映射称为评估方法的算子化,生成的算子元件称为评估算子。将TOPSIS方法算子化为TOPSIS评估算子元件,运用TOPSIS算子元件构建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评估模型-算子树模型。算子树模型容易理解和调整,构建方便灵活,具有较好的重用性和扩展性,是解决装甲装备作战能力评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装甲装备基本作战单元整体性能试验,是数字化部队建设进程中常规武器装备试验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新课题。从分析数字化装甲装备基本作战单元典型使命任务和功能需求入手,提出数字化装甲装备基本作战单元整体性能试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地面突击能力与所担负任务的匹配;建制内各装备的远程机动能力的匹配;野战防护能力与典型作战任务、火力威胁的匹配。指出主要试验内容为通信联通性能试验、指挥控制性能试验、协同打击性能试验和使用性能试验。为整体性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整体性能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卫 《军事史林》2007,(11):52-56
2006年早些时候,美国陆军向驻扎在华盛顿州刘易斯堡的“斯特赖克”第4快速作战旅第9步兵团第4营配备了“陆地勇士”。这种模块化步兵全方位装备系统可让士兵将数字通信技术应用到作战中。  相似文献   

11.
美国陆军的军事信息支援部队(译者注:2010年6月21日,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正式宣布将“心理作战”更名为“军事信息支援行动”,相应的专业部队力量也进行了更名,如第四心理作战大队美国陆军唯一的现役心理作战大队更名为第四军事信息支援大队)是国防部唯一一支经过专业选拔、训练、组织、装备和网络化,通过心理效果控制和影响外国目标受众的部队。  相似文献   

12.
动态     
“陆地勇士”系统将进行营级试验 2006年,美国陆军计划装备数百套“陆地勇士”士兵系统组件,并对这种一体化士兵系统进行首次营级试验。试验包括“陆地勇士”系统与“斯特赖克”系列战车的互操作能力。担负这次作战试验的是美国陆军第2骑兵团第1骑兵中队,他们将于 2006年中改编为第四支“斯特赖克”作战旅--第九步兵旅的  相似文献   

13.
作战试验能有效地推动装备体系的建设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陆军网络集成评估与联合作战评估的作战试验特点,提出军队开展装备作战试验的几个建议。首先,总结了美国陆军网络集成评估到联合作战评估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网络集成评估的地位和作用、网络集成评估的实施流程以及13次网络集成评估和3次作战评估的有关情况;其次,分析了网络集成评估的一系列作战试验特点,诸如实际作战需求牵引、逼真场景构建、试训一体化模式、部队战斗力的直接生成以及作战能力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等;最后,提出了网络集成评估带来的若干启示,从满足实战能力需求开展作战试验、突出装备体系的互操作能力评估、探索试训结合的作战试验模式、组建专门的作战试验部队及鼓励工业部门参与作战试验等方面推动军队作战试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条件下的岛屿进攻作战,具有战斗激烈、消耗巨大、保障困难等特点。装甲装备保障面临保障任务重、范围广、时效性强、要求高和保障行动难以展开等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岛屿进攻作战对装甲装备保障造成的影响,探讨了在岛屿进攻作战中装甲装各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装备体系数量需求分析问题,以装备体系的作战任务为牵引,采用自顶向下作战活动分解和自底向上装备数量聚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装备体系数量需求分析方法;构建了装备体系数量需求分析框架,提出了作战活动分解与表示方法,设计了原子级作战活动装备数量需求分析算法和作战任务装备数量需求聚合分析算法;并以陆航空中火力突击分队打击地面装甲分队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刻认识美军现在概念上的未来作战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s,FCS),有必要对其前身——早期的未来作战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FCS)做一个回顾性的介绍。美国陆军早期的未来作战系统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坦克,计划于2015年投入使用。1996年7月6日,当时的美国陆军装甲中心司令朗·马加特少将在未来主  相似文献   

17.
迫击炮是一种射角大、弹道弯曲、特别擅长攻击隐蔽物后目标的近程面杀伤武器,是城区和山地作战不可缺少的“杀手”,具有“城区与山地作战之王”的美誉。美国陆军一直十分重视这种近程火力支援武器的发展和装备,在上世纪80~90年代,美军分别面向连属、  相似文献   

18.
以各种装甲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是陆军地面作战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由于具有猛烈的火力、快速的机动力和装甲防护力,装甲兵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一直是指挥官们手中的“拳头”力量。然而,现代战争中,随着  相似文献   

19.
针对装甲分队网络化作战技术与装备缺少试验平台的实际需求,采用作战试验与仿真建模相结合的思路,研究设计了面向网络化作战试验的战术级"人在环"指挥控制仿真原型系统。从装甲分队作战仿真试验系统对指挥控制分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重点对系统构建思路和软件架构进行了设计,并运用Unity游戏引擎完成了关键功能组件的开发,实现了指挥控制仿真原型系统。最后,通过坦克网络化火力打击自主规划系统的作战仿真试验,验证了指挥控制仿真原型系统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控技术、微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美国陆军武器装备的作战空间不断扩大,作战效能显著增强。地雷战装备作为美国陆军工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