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滕姝  高寒 《军事文摘》2023,(9):76-79
<正>2022年8月1日,特种部队出身、曾参加过多场美国海外军事行动的约书亚·鲁德少将(Joshua M.Rudd)被任命为美军印太司令部参谋长。鲁德在其军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特种作战和联合指挥经验,对现代战争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近年来,鲁德立足于美国的印太战略和数字时代战争的新变化,主张为多域战做好准备,强调云计算、多域解决方案、有弹性的指挥控制架构的重要性,力图推进印太地区美军建设和战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7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参谋长詹姆斯·贾拉德(James (Jamie)B.Jarrard)晋升为中将,并于同年7月2 8日担任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部副司令。詹姆斯·贾拉德中将受过良好的学术和军事职业教育,在任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部副司令之前担任过下级部队各层级指挥官,曾数次指挥部队参与海外军事行动,部队任职经历和实战经验丰富。另外,詹姆斯·贾拉德中将对特种作战理论和实战有独到见地,  相似文献   

3.
资讯     
《军事文摘》2023,(1):4-5
<正>美中央司令部成立太空军中央司令部据美佛罗里达政治网2022年12月5日报道,美中央司令部于12月2日正式成立太空军中央司令部,这是继11月23日成立的太空军印太司令部之后的第二个派驻太空军的地理战区司令部。该司令部位于佛罗里达州麦克迪尔空军基地,配备28名人员,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司令部提供卫星导航、通信与导弹预警等方面的天基服务与能力支持。中央司令部司令表示,“太空不再是进步与和平的域,而是征服、冲突和合作的域”。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传统优势使其规划者们能够设想以快速而果断的行动击败区域对手,从而降低后勤运输和持续保障需求。如今,美国在一些领域的常规优势在下降,且卷入持久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包括大规模作战和联合全域作战行动。本文编译自美国国防大学《联合部队》季刊2023年第一期署名大卫·威尔逊的一篇文章。原文作者是美国印太战区责任区现任第8战区持续保障司令部司令。此前,他在韩国担任驻韩美军/联合司令部后勤主管和联合部队司令部后勤副主管;曾担任美国陆军第40任军械部长。作者以亲身经历,系统分析了美国陆军、尤其是太平洋陆军的持续保障能力,对印太战区联合部队取得最终胜利的至关重要性。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译文采取第一人称。文中观点和立场不代表本刊,请读者甄别。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7月11—12日北约峰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领导人出席了此次峰会。这也是自北约马德里峰会后,印太四国连续第2年参加会议,这使得印太“北约化”议题再次升温。在涉及中国的议题上,峰会公报称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了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这一表述揭露了北约染指印太,意图威慑中国的战略野心,  相似文献   

6.
如果莫迪政策得以贯彻,那么实施了约25年的“向东看”政策将升级为“向东行动”政策。莫迪印太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精心构织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二、加强海上安全能力建设;三、积极参与地区事务。莫迪欲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实现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美陆军2021年3月发布《陆军多域转型:准备在竞争和冲突中取胜》,2021年12月发布《路线图2028-2029》,美陆军开始向预备大国间军事冲突全面转型,其核心在于组建多域任务部队、5类师级编制(下文简称新五师)和未来司令部。美陆军编制体制改革的背景此次美陆军编制体制调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  相似文献   

8.
蜀海鹰 《环球军事》2011,(14):52-53
2011年6月8日,印度海军最新卡尔·尼科巴级决速攻击艇“卡布拉”号在南部舰队司令部金奈海军基地服役。这使卡尔·尼科巴级快速攻击艇再次吸引世人眼球。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印度不断拓展升级“东进”政策,从经济到军事、从双边到多边、从东盟到东亚乃至整个亚太,“东进”政策已经成为印度“印太”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维护拓展在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利益构成了一定威胁挑战。中国需客观看待、保持警惕,加强预置、稳妥应对。  相似文献   

10.
夏文成 《国防》2008,(6):66-69
2007年以来,世界计算机网络战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主要动向有:一是美军开始制定网络战政策框架文件;二是美军成立网络战司令部,网络战力量得到飞速发展;三是北约考虑进行网络战;四是网络防御技术取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臻 《世界军事》2022,(1):40-44
据外媒报道,美军"米格尔·基思"号(USS Miguel Keith,舷号ESB-5)远征海上基地舰(ESB)于2021年10月8日傍晚抵达日本佐世保基地,正式在美军第七舰队辖区部署.美军虽声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印太地区的"自由"和"开放",但评论却认为,这艘满载排水量9万吨巨舰的到来,意味深远.那么,基地舰到底是干什么用...  相似文献   

12.
何强  孙毅 《军事史林》2010,(12):57-57
美陆军成立网络电磁司令部,统一负责陆军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网络领域作战,并直接向美军战略司令部下辖的网络电磁司令部负责。根据计划,陆军网络电磁司令部于2010年10月1日前具备完全运行能力。2009年10月1日,美陆军在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战略司令部内组建了一个过渡性的陆军网络电磁司令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军事》2015,(3):13
据俄罗斯媒体2015年1月28日报道,俄海军总司令部透露,"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动力巡洋舰将在其同级(1144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完成改装后,拟于2018~2021年进行维修和深度现代化改装。"彼得大帝"号完成全部维修改装后,2021年俄海军将同时装备2艘全新的核动力巡洋舰,其战斗力在改装后将提高到1.5~2倍。这2艘巡洋舰仍将镇守北方,加入北极联合战略司令部。2艘舰将更新武器装备、无线电设备、电子设备、生活保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002年6月26日宣布,五角大楼计划将航天司令部与战略司令部合并成一个新的司令部,统辖上述2个司令部的职能。这是继今年4月美军组建北方总部以来,高层指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航天司令部主要负责指挥美军军事航天活动以及信息作战、网络防御和空间战役的筹划,现有编制约为900人;战略司令部主要负责指挥和控制美国的核力量,编制为1500人左右。按照合并计划,新司令部(暂名为“全球作战司令部”——Global Operations Command)将于2002  相似文献   

15.
2002年4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参联会主席的陪同下宣布了美军“2002年联合司令部计划”。拉姆斯菲尔德声称:“2002年联合司令部计划”是有史以来美军指挥体制的一次最为重大的调整。这一计划“重新调整了美国军事力量的结构,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对付21世纪的威胁” 新司令部为“看家” 美军“联合司令部计划”是为各作战司令部指挥官提供指导方针、确定它们的任务与责任并为各司令部指挥官划定地理概念的计划。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参联会主席麦耶斯称,新出台的“联合司令部计划”是自1946年成立联合司令部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各司令部的  相似文献   

16.
叶汀  含章 《环球军事》2011,(21):56-57
2011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联合参谋部战略计划与政策主任、陆军中将小查理斯·杰科比接替小詹姆斯·温尼菲尔德海军上将,出任北方司令部第5任司令,同时晋升为四星上将。  相似文献   

17.
资讯     
《军事文摘》2023,(9):4-5
<正>美陆军未来司令部着眼于现代化新架构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3月29日报道,陆军正制定2040年的愿景规划,考虑新的技术优先事项,并将在3个月内提交一份报告,由陆军部长和参谋长进行审批。美陆军此前已经为2030年的陆军确定六大优先事项,对应定位导航授时与合成训练环境等8个跨职能小组。美陆军未来司令部司令雷尼表示,未来几年一些跨职能小组将过渡到陆军训练和条令司令部,以便增加新计划,加快推进陆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孙立华  史伟光 《国防》2010,(3):77-79
2009年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创建网络司令部,以协调网络安全以及指挥网络战。盖茨命令美军战略司令部着手组建一个指挥网络战的次级司令部。司令部设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军事基地,于10月进入工作状态,并将在2010年年底全部投入运行。媒体指出,  相似文献   

19.
王曾琢  朱亚捷 《国防科技》2018,39(5):091-097
自成立起,美军网络司令部长期属于战略司令部下的二级司令部,其司令也由国家安全局局长兼任,形成"双帽"体制。2017年8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升格美军网络司令部为作战司令部。关于是否需将美军网络司令部与国家安全局拆分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了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探讨将美军网络司令部与国家安全局拆分的背景、利弊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浅探西方近代司令部的形成刘小力,张勇现代意义上的司令部始于欧洲。但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军事历史学界众说纷坛。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笼统地以18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军队为起点;另一种观点则是以1805年出现的法国军队的参谋处为标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司令部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