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作为寓兵于民的民兵队伍,探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民兵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新使命的具体体现和强力实践。  相似文献   

2.
李泽新 《国防》2008,(12):36-36
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农村青年进“镇”务工,从而给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农村民兵组织的传统做法造成严重冲击。为此,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这一趋势,将农村民兵建设的重点逐步向乡镇企业转移。鉴于我国地区乡村城镇化发展程度差别大,乡镇企业民兵编组与管理,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许道化 《国防》2000,(1):8-9
近年来,我们在城乡建立了2160多个青年民兵之家,使全市10多万民兵政治教育有课堂、学习科技有教室、文化娱乐有场所,用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活动占领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加强了民兵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了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受到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兰州军区政治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董贵山 《国防》2004,(12):18-20
军事斗争准备的主要内涵是“打得赢”和“不变质”,这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方向和根本目标。为此,必须紧贴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坚持战斗力标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努力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一、下大力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城乡生产、行政组织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变化。目前,民兵预备役人员外出务工、经商的较多,人员流动性大,组织落实比较困难,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有组织无兵或有兵无组织的现象。如何解…  相似文献   

5.
罗矗 《中国民兵》2010,(8):39-39
民兵应急分队担负城乡维稳处突的重要任务,城乡民兵对当地社情、民情和地形熟悉,反应快速,是一支维稳处突的重要力量。加强城乡民兵应急分队维稳处突能力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张成羽  伍宏波 《国防》2008,(10):44-45
民兵、预备役部队编兵整组是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工程。新时期新阶段,应遵循"统筹计划、优先保障、突出重点、注重质量"的原则,尽快理顺军分区系统与预备役部队在编兵整组上的关系,有效解决"组织交叉、一兵多职"等问题,进一步夯实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赤峰市元宝山区是一个城乡交错、商企交织、工农交融的工矿区。近年来,我们积极适应“两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在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中强化民兵队伍战斗力,在“编兵、育兵、练兵、强兵”上谋创新、求突破,走出了一条灵活高效的城市民兵改革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兵团建设》2007,(11):77-78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趴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兵团建设》2007,(11):76-77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0.
晋司 《华北民兵》2011,(5):24-25
随着晋城市经济发展,全市70%的企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由此导致全市乃至周边省市大量青年在此务工聚集,形成了人员群体复杂、经济类型多样、管理体系多元的特点。仅晋城市区城乡结合部规模以上企业就有366个(国有企业106个,民营企业259个,台资企业1个),民兵适龄人员6.6万余人,其中男性4.1万余人,占62%,女性2.5万余人,占38%,城乡结合部民兵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民兵工作的一个重点,但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一是"有编无兵"的问题突出。受金融危机和煤炭资源整合影响,村(社  相似文献   

11.
范会艺  宋秀勇  彭卫国 《国防》2006,(11):34-34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全面建设的指南。在民兵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从民兵“寓兵于民、兵民一体”的性质特征出发,充分体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为此,必须坚持“两个依托”。一是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民兵建设质量。民兵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新阶段,要按照“军民结合、兼容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民兵建设质量,增强民兵维护现代国家安全的能力。要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兵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民兵军事斗争准备和调整转型所需。在…  相似文献   

12.
刘晓良 《国防》2012,(12):41-41
组织民兵参建参治是践行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履行“服务与应急”新型职能的实际行动,也是增强民兵组织凝聚力和纪律性、培育民兵集体主义精神、锻造民兵优良战斗作风、提高民兵应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各级军事机关要切实履行好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使国防后备力量在参建参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确定参建参治思路,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为参建参治重点,积极组织民兵开展形式多样的参建参治活动,打出“兵”的旗帜、体现“兵”的特色、发挥“兵”的作用、显示“兵”的威力,充分发挥军事组织特有的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以来,云南南华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着眼充分发挥基层青年民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按照云南省军区《青年民兵之家建设方案》要求,以乡(镇)文化站和城乡结合部、交通干道沿线、彝族聚居区村委会及重点企业党员活动室、文化室为依托,抓好军地合建共用青年民兵之家示范点建设。建立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活动经常的青年民兵之家,增强了民兵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组织整顿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军事斗争准备的逐步推进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调整改革的逐步深化,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关系不顺、“两率”不高、一兵多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必须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形势,按照“十一五”后备力量建设规划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工作。(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要提高对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后备力量建设的大局出发,统筹民兵、预…  相似文献   

15.
陈明  李勇斌 《国防》2008,(8):35-35
组织建设是民兵工作的根基。编组不扎实,民兵遂行任务的能力、快速动员能力建设就无从谈起。从近年的民兵整组情况看,虽然"向编组要战斗力"已经成为共识,民兵组织建设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编无兵"、"有兵无编"、"重复编  相似文献   

16.
杨宏 《国防》2013,(12):50-50
民兵工作改革应重点在稳定人员、落实训练上下功夫,这是民兵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针对民兵流动频繁、训练难落实等情况,紧紧围绕“召之即来、来之能用”改革民兵组织布局和军事训练。在组织布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突破行政区划和城乡界限的束缚,以城镇和行业为基本阵地编兵,视情采取独立编组与分散抽编相结合的办法,确保人员落实。优先在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专业较为对口、交通比较便利的单位和行业(如交通局、公路局、大型汽车修理厂等)编兵,以提高编兵质量。  相似文献   

17.
所谓“六兵方略”,就是指政治带兵、领导当兵、改革活兵、科技强兵、财政助兵、得胜精兵。在新的历史务件下,要整体推进民兵工作全面建设,我们认为,民兵建设应着重强化“六兵方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吉林市昌邑区人武部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民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全面启动了“百兵千户带富”、“民兵三队带创”、“民兵三员带动”三项活动,使广大民兵成了致富路上的排头兵,弘扬先进文化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普法短波     
《国防》1995,(11)
濮阳市民兵齐心同谱卫士歌 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军分区为给全市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注重发挥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骨干作用,在全市建立了各种民兵治安队伍3227个,兵力达2.2万人,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顺畅的城乡治安网络,在开展护厂、护矿、护村,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西省万载县人武部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统筹中处理矛盾,在兼顾中把握平衡,在协调中促进发展,使民兵预备役建设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