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第一野战军的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第一野战军的主力师排名情况:顶尖头等主力师当推第1军第1师。头等主力师当推第1军第2师、第2军第4师、第6军第17师、第3军第7师。  相似文献   

2.
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军第4军,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全国红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因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江西、广东省委在一些指示、报告、通报中,都称红4军为“朱毛红军”。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亲切地称呼红4军为“朱毛红军”。朱德、毛泽东的名字与红4军浑然成为一体,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对这支主力红军的爱戴和敬佩。“朱毛红军”实际已成为红4军的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就是由活动于井冈山的“朱毛红军”逐步发展形成的。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  相似文献   

3.
<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创建和领导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起初叫工农革命军,后模仿苏军也叫红军,1930年后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来源有三:一是全国各地近百次起义、暴动保留下来的武装,二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兵运工作成功策反的武装,三是整合、改造的农民武装。据考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其中有成长为中央主力红军的朱毛红4军、湘鄂西红3军、  相似文献   

4.
欧阳青 《军事史林》2014,(12):19-23
华北军区部队的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华北军区的主力师排名情况:顶尖头等主力师当推第63军第188师、第64军第191师、第65军第193师。头等主力师当推第60军第179师、第67军第199师、第64军第190师、第63军第187师、第61军第181师。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组成。1938年2月,在闽南和闽西南坚持斗争的这部分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辖第3、第4团。第4团后来发展为第23军。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 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 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7.
陈毅在中央苏区时期作出了重要的军事贡献,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他不仅组建地方武装以扩大红军,创建了江西军区,领导西方军,还在西线战场大力开展灵活的敌后游击战,并配合红军主力与国民党军作战,最后身负重伤。  相似文献   

8.
石海 《军事历史》2006,(2):4-11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9.
我军最早建立的军团是1930年6月中旬在闽西长汀成立的红1军团。该军团是以红4军为基础并集合闽西和赣西南的地方主力红军合编而成的。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先后转战赣闽边界,进入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3月,赣西南、闽西苏维埃相继成立。4月,中共闽西特委将闽西地区的红军合编,组成红12军。  相似文献   

10.
欧阳青 《军事史林》2014,(11):19-24
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师排名情况: 顶尖头等主力师当推第38军第112师、第39军第116师、第43军第127师、第40军第118师、第41军第121师、第38军第113师、第43军第128师、第39军第115师。  相似文献   

11.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红二十七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的历史,军史界知之甚少,史籍中亦鲜有记载。有的人甚至认为在中国革命史上不存在一个红十七军。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本文试就红十七军的成立时间、军政主官、军事活动及番号的撤销等作一简要考析,希冀借此能将红十七军之史实铺陈于中国革命史。一、筹建 1932年11月26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围剿",中共湘鄂赣省主力红军第16军军长孔荷宠、政委黄志兢在《16军关于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工作计划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我们为着要完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定  相似文献   

13.
欧阳青 《军事史林》2014,(10):18-22
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排名情况: 顶尖头等主力师当推第27军第79师、第20军第58师、第23军第69师、第24军第70师。  相似文献   

14.
接应中央红军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后,于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会合。为了接应中央红军,我们需要准备鞋子、衣服、粮食等物资,全军还为此做了动员。当时,我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根据方面军领导的安排,率领第4军政治部机关和第12师留在后方收尾,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  相似文献   

15.
接应中央红军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后,于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会合.为了接应中央红军,我们需要准备鞋子、衣服、粮食等物资,全军还为此做了动员.当时,我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根据方面军领导的安排,率领第4军政治部机关和第12师留在后方收尾,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  相似文献   

16.
冯超 《军事史林》2021,(8):49-58
1932年11月,留守鄂豫皖苏区以沈泽民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25军,开始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阶段.11月30日,红25军在湖北红安檀树岗正式成立,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下辖第74、第75师及特务营,共约7000人,成为鄂豫皖苏区新的红军主力,由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鄂豫皖省委在领导红25军进行苏区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曾于1933年4月和1934年4月两次合编另一支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红28军.两军的合编是鄂豫皖省委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策略,前后两次的合编有性质上的差异,背后涉及红28军与红25军的关系、鄂豫皖省委与皖西北道委的关系、鄂东北苏区与皖西北苏区的关系等问题,全面分析考察两军合编可以窥视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更多的历史细节.目前,学术界对于鄂豫皖苏区史、中共鄂豫皖省委、红28军、红25军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虽涉及两军合编史实,但对于两军合编的内在缘由、性质差异及后续影响等问题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7.
第二野战军的主力师及著名少将 第二野战军的主力师排名情况: 顶尖头等主力师当推第11军第31师、第13军第37师。  相似文献   

18.
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有的说六次会师,有的说七次会师.笔者认为应该是八次会师:红2、6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在江西重溪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甘红军在陕北永坪会师;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甘泉会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边境地区建立的闽粤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11月以后,在中共闽粤赣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三省边区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在反对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围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田会议以后,红军和游击队空前壮大。至1930年夏,在闽粤赣地区有赣西南第3军、第20军、第22军,闽西第12军、第21军,东江第11军。此外,还有寻乌游击队(后编为闽粤赣赤卫军)、东江游击大队、武北四支队等。上述闽粤赣边区工农武装斗争的发生和发展,为建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3支红军队伍在广西从事革命活动:一是邓小平等领导的红7军和红8军、韦拔群等领导的红21师;二是黄松坚[1]、黄举平[2]等领导的桂西红军游击队;三是长征途经广西的中央红军。红军在广西的活动以1929年邓小平等人创建红7军为起点,以1937年桂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终结。对红军在广西活动史的研究始于延安整风运动后期,莫文骅《红军第七军简史》一书是最早的研究著述。据红7军老战士黄荣回忆,“我在百色时能经常看到邓小平,他经常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3];据黄松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