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2,(13):62-63
一提到间谍,我们的脑海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景象:喝着马提尼,手拿鞋子电话进行通话以及5秒钟内自毁的装置,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真正的间谍机构和间谍什么样,你看看以下美国情报机构的11个惊人事实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2.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3):116-117
中情局前特工杜安尼·科拉瑞奇组建了一个私人间谍组织,而该间谍组织被外界戏称为“迷你型中情局”。组建私人间谍机构科拉瑞奇出生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共和党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就加入中情局从事驻外特工工作。1981年,科拉瑞奇成为了中情局拉丁美洲分部负责人。5年后,科拉瑞奇又协助中情局组建成立了中情局反恐中心。  相似文献   

3.
在“古巴危机”中,美国情报机构屡屡出错,在国内信誉扫地,更使肯尼迪总统大为不快。事后,一些美国老牌情报人员分析:间谍情报要靠人力而非公开渠道或高技术手段获取。为什么在“古巴危机”中苏联人把大批导弹运抵古巴而我们却一无所获?归根到底与海上侦察力量薄弱直接有关。痛定思痛,组建一支高效精  相似文献   

4.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19):64-65
间谍,在普通人眼中,都是披着一层非常神秘的面纱,执行各种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行动。他们就像007系列影片中的“邦德”一样,上空入地,飞檐走壁,刀枪不入,被神化或妖魔化了。但谁又知道,现实世界中的间谍或特工,许多都是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也许就与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在同一个小区生活,在同一个饭店就餐。你更想不到的是,甚至有些天真无邪的儿童,竟然也有意或无意间被某些间谍机构所利用,成了其手中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郭华 《环球军事》2011,(2):56-58
死魔室是二战期间苏军反间谍的重要机构,这一名称来源于“让间谍去死”的俄文音译,也称为除奸部,是苏维埃红军反间谍机构的延续。1917年12月苏维埃成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特别处。  相似文献   

6.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4,(10):64-65
在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间谍机构“阿勃维尔”就已开始派遣大量间谍渗透进入大洋彼岸的美国,或招募德籍美国公民,从事各种情报搜集及阴谋破坏行动。这种做法一直持续贯穿了整个战争。总的来说,德国间谍的破坏行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特别是在美国卷入战争前,但也曾遭遇重大失败。本文主要介绍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十大德国纳粹间谍及其阴谋破坏活动是如何被抓获和侦破的。  相似文献   

7.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1,(15):55-57
发展壮大间谍网 约翰·华尔克发展壮大他的间谍网络的第一步,就是从他的一个海军老朋友开始。高级军士长杰里·惠特沃思,曾是一个报务员,退役后在1974年秋季又重新人伍。之后,他自告奋勇要求调到迪戈加西亚工作。1975年夏天,惠特沃思加入间谍网络时,是一名现役军人,而那时约翰·华尔克已经退役了。  相似文献   

8.
吕志英 《环球军事》2012,(23):62-64
苏联特工博利沙科夫,因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被俄罗斯院士盛赞其贡献不亚于“间谍大王”佐尔格。  相似文献   

9.
评论     
文威入 《环球军事》2012,(20):71-71
不像间谍的间谍一个精彩的间谍故事总是会吸引人,但这个故事未免少了些许惊心动魄。没有了伟大的抱负,没有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宏大理由,没有了忍辱负重长期潜伏。拥有高秘密级别的美国驻西德士兵迈克尔因一时冲动越过边界进入东德,作为—名电子战信号情报专家,他向东德出卖的机密情报,给美国和盟国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被判处30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0.
王延忠 《环球军事》2010,(17):60-61
1909年,英国海军上校曼斯菲尔德·斯米特·卡明接到命令:成立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对于曼斯菲尔德这个已经50岁高龄且不掌握哪怕一门外语的级别不算高的军官来说,这个担子似乎显得过重了。在一般人看来,这个长着一张倔强小嘴的矮胖老头实在不像是一位能担此重任的人物。但仅过了几年,卡明就凭借着一个小办公室和一点微不足道的经费为大英帝国编织了一张全球间谍网。这张大网的工作极有成效,为英帝国多次立下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11.
1943年12月,同盟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间谍网和一个拥有大约1500名(或者他们相信是这样)破坏者的地下组织,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活动。但实际上,那个向伦敦发回报告的“地下”电台由德国的操作人员工作了近两年之久。英-荷特工机关通过近200次空投送到荷兰来的特工人员和大量的武器炸药均在降落时受到了德国“接收委员会”的“热情接待”。54名伦敦训练出来的秘密间谍人员被投入监狱,而德国反间谍机构却编造这些英国间谍仍在进行活动的神话故事向英国报告。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场“秘密战争”中使同盟国落入圈套的一个最大的骗局。本文作者H·J·吉斯克司是当时纳粹德国在荷兰的反间谍机构头子,正是他亲自指挥了整个“北极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上星期,联邦调查局逮捕了两名日本人和一名叫艾尔·布莱克的美国公民。实际上艾尔不是特务,而是英雄,因为他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这件反间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引自1941年6月23日《泰晤士报》1941年6月23号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街头便传来报贩子的吆喝声。"看报!看报!《泰晤士报》有最新消息,著名影星卓别林的男仆布莱克原来是日本间谍!布莱克是日本间谍!"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时值俄罗斯反间谍组织成立90周年之际,俄联邦安全总局等机构在莫斯科俄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举力、了名为“反军事间谍行动90周年”展览活动,其中首次披露了充当美国间谍的前苏军少将波利雅可夫在1988年被判处死刑时的受审情形,在西方情报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波利雅可夫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还鲜为人知,然而,他却是冷战时期西方“最成功的间谍”。美中央情报局第十六任局长沃尔西就曾自豪地说:“冷战时期所有的美国秘密特工中,波利雅可夫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4.
1973年的一天,美国海军情报部门为了获得苏联核潜艇上核燃料的数据,派了一名间谍去执行搜集情报的任务。这名间谍真是身手不凡,几个星期后就把核燃料数据准确无误地搞到了。谁能想到,这名间谍竟是美国海军情报部门训练出来的一头海豚!他们利用这只海豚,把一部微型探测仪吸附在核潜艇的底部,几个星期后,又利用它把这种仪器取回来,情报也就轻而易举地到手了。美军利用海豚执行特殊的使命,并不仅此一次。他们还在海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枚被美国航空兵失落在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原子弹。还曾利用海豚救起了因飞机失事而落在太平洋里的美国飞行员。一只名叫“加菲”的海豚,参加了美国水下实验站“西拉勃—2号”的研究工作。它担任试验站与船只之间的通  相似文献   

15.
《环球军事》2013,(13):64-65
2013年4月中旬,美国军事委员会判处了一名阿拉斯加宪兵威廉·科尔顿·米莱16年有期徒刑,并开除其军籍,罪名是向假扮成俄罗斯间谍的联邦调查局卧底特工出售军事机密。实际上,米莱还没来得及向真正的间谍出卖情报,就中了联邦调查局特工设下的重重圈套,最终成了“钓鱼执法”的“战利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一位代号为“亚历克斯”的间谍向美国中央情报周提供了一份“王牌”战略情报,透露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问题上的底牌,促使美国总统肯尼迪采取强硬措施。最终,泱泱大国苏联丢尽了脸面。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只好卑躬屈膝地彻底向美国妥协,不得不同意下令拆除全部核武器,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在古巴部署的导弹。这狼狈的一幕在苏联历史上留下堪称最耻辱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2,(20):64-65
英国历史学家索菲·杰克逊在其新:书中披露,“007”的真实原型是二战期间英国空军中校尤·托马斯。据悉,托马斯是英国间谍机构——特别行动处的一名资深特工,代号“海马”和“谢莉”,盖世太保称之为“白兔”。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世界,以窃取科学技术情报和成果为职业的工业间谍大行其道。据西方专家透露,美、苏两国每印都要拨款250亿美元来维持本国的间谍机构的开支。两国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员共达几百万人。苏联各个情报机构共有160万人,已在美国、西方国家和日本建立了2700多个秘密据点。仅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的苏联特工人员就约600人。  相似文献   

19.
在间谍人物中,真正的"三面间谍"十分少见。同时为三个间谍机关工作,无异于是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有个英国人是一个具有三重身份的间谍,他是一个高明的"走钢丝的人"。  相似文献   

20.
李小青 《环球军事》2014,(14):64-65
2014年2月底,英国国家档案馆公开解密了一批关于军情五处的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披露了二战期间,军情五处曾秘密派遣一名特工,潜伏到在英国活动的纳粹间谍组织内部。这名特工给自己伪造了一个身份——纳粹德国派驻英国的间谍头目,通过成功实施各种欺骗手段,诱使在英国的希特勒支持分子将大量英国秘密情报汇集到他那里。实际上,这些情报最终部落入了军情五处的手中。而且,这些隐藏在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德国间谍至死部不知道,他们掉进了军情五处设计的圈套,一直处于对方的严密监控之下,不明不白就做了一回“双重间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