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燕赵大地宁晋县,传颂着深明大义、支持儿子安心服役,而自己却用柔弱的肩膀承受着家庭的不幸,用一腔纯朴的真情为国家、为军队分忧的战士好母亲荣淑坤的事迹。 1994年12月15日晚上,宁晋县边村乡南及桥村的荣淑坤家不幸祸从天降:全家靠借贷1.5万元钱筹办的泡花碱厂锅炉爆炸,四邻房屋被炸塌,丈夫当场身亡。此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让荣淑坤赶快把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召回来,支撑这个破碎的家。面对乡亲们的好心劝说,荣淑坤心里非常感激。可是,她不能让军队和国家利益来服从家庭利益。 荣淑坤在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后,便收到了儿子贵锁从部队发来的信,询问家里及厂子的情况。荣淑坤不识字,不会写信,她让人模  相似文献   

2.
父亲     
苏平均是河北省临城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0多年来,他把4个儿子先后送到了部队,自己默默承担着父亲的责任,他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3.
1998年3月,河北省东光县灯明寺镇的农家妇女郭秀荷被沧州市评为“十佳文明市民标兵”。已经62岁的她,16年来,为减轻部队负担,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照顾在部队因公致残而高位截瘫的儿子,用感天动地的真情谱写了一曲超越母爱的颂歌。 1980年,郭秀荷的长子马连奎入伍四年刚刚提干不久,就因公致残而高位截瘫。消息传来,这位普通农家妇女的心情异常沉痛,她不仅为儿子的生命担忧,更惋惜自己送子报国的一腔热望在此打了“结”。 1976年,郭秀荷在家庭条件困难,劳动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毅然把刚刚长大的长子马连奎送到部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征兵期间,发生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委书记曾正明身上的几件事,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区里一位局长的儿子平时表现良好,但在征兵前受了治安处罚,局长想通过关系把他送到部队。曾书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黄家畔 村谭四洪老俩口有一桩两头冒尖事: 一头是老俩口接连把三个儿子送到部队,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军属大户”,另一头则是老俩口60多岁了在乡政府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好日子。提起前者,老俩口说:“应该!应该!”;提起后者,老俩口又连声说:“全靠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厚爱”。 1994年12月,谭四洪老俩口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执意要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遂宁东禅镇徐家沟有位令人钦佩的普通农村妇女,她就是曾有过8位子女献身国防的“模范军属”——安春兰。 她把四个儿子送到部队,又将三个女儿许配给了军人,众人称安大妈满门军星。 1969年底,安大妈17岁的长子罗中金已是全家的主要劳动力了。征兵工作开始后,当罗中金矛盾万分地  相似文献   

7.
享受副地级待遇的老红军张其生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走过长征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湘西剿匪,退役后回到家乡贵州省盘县特区淤泥乡沙河村当了40多年的农民。1997年冬季征兵时,83岁高龄的张其生决意把19岁的小儿子张绍江送到部队当兵,又引出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8.
那是1981年夏初,在革命老区沂蒙山南麓的苏北赣榆县,一个叫管各布的小山村里,管相善夫妇正在村西田间锄草,突然,丈夫管相善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妻子皮秀英一见赶紧扔下手中锄头,跑过去俯下身子把他抱在怀里,哭喊着:“醒醒……”她知道,管相善在入伍前体格强健,因在部队搞国防施工,长期水中作业,留下了病根。此时,皮秀英一阵紧张呼唤后,见丈夫仍昏迷不醒,只好匆忙找来一辆板车,把他扶到车上,然后拉着他一溜小跑来到八里外的城头镇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脑血栓。这种病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瘫痪或死亡。医生告诉地:需要住院并先交住院费800元。此时,家中上有70多岁的公公,下有一个3岁的儿子,经济十分拮据。为给丈夫治病,她东挪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14日,山东省长清县委、县政府召开大会,授予赵长菊“模范军属”荣誉称号。越长菊,这位子弟兵的母亲,在1987年5月至1990年2月,不到3年时间里,相继失去了两个儿媳和丈夫三位亲人。为了让在部队的儿子安心服役,她将巨大悲痛埋在心里,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承担起抚养  相似文献   

10.
在丈夫突患脑溢血、卧床不起的同时,她本人又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为给丈夫看病,她拖着带病的身躯,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家当。但为了不影响儿子安心服役,她始终没有把家中的实情告诉正在部队服役的儿子,也不愿给政府找麻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光荣的“军属之家”。她就是河南省平舆县万金店乡李湾村军属陈小洁。陈小洁之子李雪兵1995年12月从河南省平舆县  相似文献   

11.
在德惠市松花江镇,有一位远近闻名年过八旬的老军属——王海贵。今年老汉又一次成了征兵工作中的新闻人物。当该镇武装部长,把他外孙参军的入伍通知书送到老人手中时,王老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圆了我们的六子从军梦。”王海贵老人有一女五子,老汉的五个儿子都是部队的现役军官。唯独女儿王素珍在老人身边工作。王老汉在茶余饭后  相似文献   

12.
绿色情缘     
吴志伟 《政工学刊》2002,(12):64-64
1972年 ,1 9岁的林楠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部队文工团团员。 1 978年 ,林楠退伍 ,分到省电台工作。 1 980年“八一”建军节 ,她成了一名军人的妻子。1 996年 ,正当林楠细心地照顾年迈的婆婆 ,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奉献国防 ,耐心地教育着儿子 ,尽情地享受工作的快乐时 ,生活向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胃癌”———这个令人震憾、令人听后毛骨悚然的疾病出现在她的身上。经过手术 ,她的胃切除了五分之四。从此 ,林楠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婆婆把她当成了“婴儿” ,儿子也变成了“妈妈” ,丈夫转业回到地方 ,为的是能多陪陪她。林楠决定迎接人…  相似文献   

13.
北峪村有个好军嫂,为支持丈夫服役,16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丈夫家的3位病重老人和3个先天性痴呆的兄弟,夫妻分别成为部队功臣和地方模范,受到团中央和全国妇联领导接见……这个寻常故事在河南省西峡县传为美谈。 爱的力量让她无所顾忌,毅然走进“苦难家庭” 1988年春,在空军某部当兵的王益探亲时与本村姑娘张荣产生了爱情,张荣特别喜欢这个诚实有为的年轻士兵。张荣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征兵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作了如下的调查与思考: 征兵难的原因,一是人们的国防观念淡薄,国防意识和法律观念不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对军队及国防建设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从年龄的层次上,独生子女进入了征集年龄段,一些家长不愿把自己唯有的一个儿子、孙子送到部队。三是外出打工找钱的多,加大了征兵难。四是身体条件较高,增大了淘汰  相似文献   

15.
当她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烈属”的光荣称号时,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丈夫原是南京陆军学校的教员。为了支持丈夫安心工作,她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挑起了家务的重担。在她的全力支持下,丈夫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嘉奖。1984年,丈夫因病去世。当时,儿子正战斗在老山前线。她没有把这  相似文献   

16.
四川广安军分区针对军分区人武部"家门口"干部多、家庭因素对干部思想冲击大、影响深的特点,在认真抓好部队教育的同时,坚持把家庭教育与部队教育相合,对促进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队家属下岗在家待业的越来越多,"无事生非"的规象日渐凸显:干部加班加点多回家晚了她们有意见,下基层多回家少了她们有想法,工作担子重压力大与自己说话少了她们有疑心,有的甚至认为可能丈夫在外面"有人"了。于是开始对丈夫大加看管,查哨电话不断,出门加班不让,  相似文献   

17.
三口之家     
"家庭"这两个字对军人来说既是幸福的又是沉甸甸的。军人的特殊地位,注定和他们组成家庭不是那么简单,离别、期盼、寂寞、重逢、喜悦、心酸、失落……构成了军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口之家已成为家庭的主流组合,军人的家庭也不例外。本期主题《三口之家》,我们将这组难得的军人家庭团聚呈献给读者,并将浓墨重彩赋予军人的妻子,因为她们的承受和奉献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嫁给军人她们学会了忍受寂寞,因为丈夫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温情缠绵;嫁给军人她们学会了忍受相思,因为丈夫不会在你想念的时候适时出现;嫁给军人她们不得不鼓起品味平淡生活的勇气,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任。当决定嫁给军人的那天起,她们就面临着人生最大的挑战,就必须牺牲个人利益,支持丈夫在部队担负的那份责任,军嫂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诠释着爱的真正内涵,她们才是我们特别值得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18.
图片报道     
昔日老山女民兵涂细香,在战火硝烟之中与军士长王卫平相识相恋,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最近,当她得知丈夫将进行演练时,专程带着孩子来部队送行,鼓励他刻苦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一路前行     
今年夏天,刚从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儿子突然对开车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这个有着35年驾龄的老司机,自然成了儿子的家庭教练,而车也一时间成为我和儿子交流最多的话题。于是,很多陈年旧事涌上心头。1974年,在部队驾驶人才极度匮乏的年代,凭借高中文凭和平时的良好表现,我有幸成为了一名汽车兵。记得当时社会上有句流行语,一是权,二是钱,三是听诊器,四是方向盘,尽管学车很苦,但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掌握方向盘了,真是每  相似文献   

20.
正1月10日,笔者慕名来到了最近获得兵团百户"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的十三师红山农场园艺一场职工杨泽秀家。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六口之家,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好媳妇好兄嫂2000年,杨泽秀和丈夫鲁万德怀着梦想,带着年仅3岁的儿子和不满10岁的小叔子,从甘肃省永登县来到了正在开发建设中的红山农场园艺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