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广泛开展各种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
靳超英 《中国军转民》2023,(23):183-185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育德”“育心”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及具体举措,期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坚持抓好“四个教育”,为官兵心理健康发展“输氧”。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艰苦奋斗教育,是新时期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当前,从官兵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看,“四个教育”要牢牢把握“根本点”,不断选择“制高点”,找准最佳“结合点”。把握根本点,就是要致力于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四有”军人。选择制高点,就是要顺应官兵思想不断升华的总趋势,始终站在新的思想高度确定更高的教育目标,不断“牵引”官兵心理健康发展。找准最佳结合点,就是要在教育的内容、对象、时机、方法上紧密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已被很多研究者提上议程。本文针对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建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课程体现了教育发展新趋势、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应该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重视学生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因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使得中小学基础教育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乐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手段,每个学生成长的平台,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施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鲍洁 《中国军转民》2023,(17):114-116
2018年秋季开始,“00后”一代正式步入大学校园,并逐步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快速变化的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环境让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学业、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近年来“0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学生比例与心理健康事件出现的频率日益增高,对其群体特点,特别是其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把握这一群体的变化状况,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将有利于“00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梦娇 《中国军转民》2023,(22):136-137
面对“微时代”的挑战,高校辅导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线上传播。他们可以发布一些热门话题的分析、讲座的摘要和心理健康的小贴士等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微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日益复杂,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也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者针对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六种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要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但现行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集中反映,实施素质教育要继承和发扬现行教育中的合理因素。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关系。二者的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内涵一致,但素质教育又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完善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与发展学校特色和发挥学生特长的关系。发展学校特色是手段,提高人才素质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发展学校特色只有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特长教育不等于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特长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发展,不能本末倒置。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可以为“应试教育”所用,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并不否定考试,只是反对以考试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手段,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直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以疏通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途径。而现在大部分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要讲究实效。  相似文献   

13.
李鑫 《政工学刊》2008,(8):52-52
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将心理教育与疏导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出要“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做好心理调节工作,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促进思想进步与保持心理健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守护与陪伴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教学研究与反思的保证,也是道德规范示范与践行的根本.在教师履职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特殊劳动带来了倦怠、焦虑、压力冲突和负性应激等问题.重视整体性培训,以及依托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支持系统,从而在教师履职与专业发展中构建有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都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记忆、想像、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授之以“渔”,并且要导之以“创”。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韦伟 《中国军转民》2023,(18):78-79
近年来“教育惩戒”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的教育惩戒是对违反校纪校规和教学秩序的学生进行惩处,也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意识、改变不合理观念、培养优良品行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高校教育惩戒的实施情况及教育惩戒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改进。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教育惩戒的作用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需要通过高校、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强军之路对军人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大学生征兵过程中的心理工作实际问题,开展调研分析,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将创新理念作为动力,协调理念作为牵引,绿色理念作为保障,开放理念作为契机,共享理念作为路径,提出建立征兵心理分级标准、规范和健全征兵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完善役前训练心理筛查和教育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工作优势、建立协同与共享交流机制五个方面问题解决对策,构建大学生征兵心理工作体系,系统性提高征兵工作实效,为新时代强军把好关、选好苗,促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促进功能,丰富德育教育的理论范畴,推进德育教育实施,提升实施效果,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新疆部分地区的7所中小学的18名教师进行访谈.结合访谈内容,从德育教育体制、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发展目标”纳入德育理论框架、将趣味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德育教育日常活动、建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育专业队伍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尊重人事相宜规律,坚持用当其位。必须充分考虑个人特点和岗位需求,着眼个人全面发展,科学配置人才,合理使用干部。同时,要使“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相吻合,使人才的才干得以充分施展。应加强整体设计和宏观筹划,为每个干部定准在军事人才群体中的最佳位置,努力达到人适其位、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等教育更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存在方式。面对信息相对闭塞、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等无奈状况,西部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如何?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发现西部高校教师职业感受以不幸福为主;幸福感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导致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以压力大、学生问题、缺乏认可等因素为主。研究从生命哲学视角出发认为高校教师存在的应然意义在于“诗意栖息”,但实然状况下高校教师的“诗意存在”被现实消解,“创造性地栖息”、“精神相遇地栖息”是冲破藩篱、回归“诗意居住”幸福生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