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 200年爆发的官渡之战是北方两大实力派袁绍和曹操进行的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的大战。现代著名史家均认为这是历史上曹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曹操屯师官渡 (河南中牟东北 ),迎击袁军……那时,袁绍有步骑十万人,曹军大约只有一万人。双方相持半年。后曹操率精兵五千,直捣袁军屯粮要地乌巢 (延津东南 ),杀守将淳于琼,焚掉粮食万余车。袁军军心动摇,全线溃散,大将张 又在阵前投降曹操,袁绍仅带八百亲兵…  相似文献   

2.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建安五年的春天 ,袁绍积极筹备粮秣兵马 ,统率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袁绍的谋臣田丰对他说 :“曹公善用兵 ,变化无穷 ,众虽少 ,未可轻也 ,不如以久持之。……不及两年 ,可坐克也。”袁绍不听 ,田丰再次恳谏 ,袁绍大怒 ,将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一战 ,袁绍大败。有人向田丰说 :“君必见重。”田丰却说 :“若军有利 ,吾必全 ,今军败 ,吾其死矣。”袁绍回来 ,对左右说 :“吾不用田丰 ,果为所笑。”于是 ,就杀了田丰。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按理应当受到重用 ,结果反而被袁绍所杀。这似乎…  相似文献   

3.
杨志 《政工学刊》2010,(9):53-53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掌握敌方的军事情报对作战取得胜利有重要意义。换个角度说,己方则应当千方百计地保守好自己的军事机密,以使敌人不能很好地做到“知彼”。在这一点上,三国时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保守秘密可谓费尽心机。公元200年,曹操仅以三万兵力在许都官渡与强敌袁绍的十万精兵对阵,双方相持不下。  相似文献   

4.
《兵团建设》2012,(15):50
[案例]三国时期,袁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林,被公认最有希望问鼎天下。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谋士许攸截获了曹操催办粮草的紧急文书,于是向袁绍献计,夜袭许昌,擒获曹操。但袁绍却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怕这封信是诱敌之计,许攸再三说明"如果今天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必将反受其害"。袁绍还是拒绝了许攸的建议,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相似文献   

5.
公元184年.爆发了遍及全国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东汉政权由此土崩瓦解。公元190年,袁绍、曹操联合将董卓消灭。官渡一战,曹操又以弱小兵力打败了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赤壁之战。孙吴3万联军打垮了曹操20万大军,使天下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治中原地区:刘备以汉室后裔为旗号割据巴蜀地区;孙策、孙权兄弟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基层部队由于种种原因,战士们有意无意地与带兵干部拉开距离,一些单位出现了“兵离官”的现象。如果说“官离兵”主要表现为官与兵之间有形的“空间距离”,如本在同一口锅中吃饭,偏要搞个“干部桌”;而“兵离官”主要表现为兵与官之间无形的“心理距离”,战士从心理上、情感上疏远干部,干部想贴贴不上,想靠靠不拢。“兵离官”现象是新时期官兵关系出现的新问题,对部队建设的负面影响较大,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张学成 《环球军事》2014,(3):110-112
拿破仑曾经说过,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统一指挥。然而,利尼之战法军没有取得完胜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其结果恰恰为两天后兵败滑铁卢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战争不仅是敌我双方力量的较量,而且是指挥员主观指导能力的竞赛。一个指挥员有什么样的性格,平时往往会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情绪,战时甚至直接与战局的成败相关,三国时,关羽败走走城,地失身亡,很大程度上败于他的骄傲自大,汉将李广,一次带百余骑兵与数千匈奴兵突遇,他马上令随从们下马,随便躺在草地上,匈奴兵见此,恐有埋伏,赶快撤走  相似文献   

9.
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视马政为国防军政之要务,然北宋以“守内虚外”为国策战略,朝政官员腐败,以致武备松懈,导致了马政的衰败废弛。这不仅使宋军战马供给短缺,军队战斗力不振,在辽、夏、金的强悍铁骑进攻冲击下,每每胜少败多,而且影响了北宋国防军政的政策思想,以致宋军在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以文制武”,在战略战术上采取“以步制骑”的消极防御,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终使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10.
部 队战士中有不少具有这样那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大家习惯把他们称为“关系兵”。当前 ,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关系兵”难带。但如果把握好以下要诀 ,带好“关系兵”亦不难。(一 )正确认识和对待“关系兵”。首先 ,要克服对“关系兵”的偏见 ,尤其要防止形成“关系兵”都是“刺头兵”的思维定势。要对每个“关系兵”的自身素质、性格爱好和平时的表现进行深入地观察、正确地评价。其次 ,要有立党为公的工作态度。在处理问题和待人接物上 ,要坚持标准、把握原则、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切不可因为是“关系兵”而瞻前顾后 ,迁就照顾 ,搞…  相似文献   

11.
误人贤人与尽人●陆伯约中国有好多人才,因为没有遇到“明主”,而被误了。三国时代,袁绍手下的一大批人才,就是被袁绍误了。袁绍出身名门,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讨董卓时,一度被奉为领袖。袁绍消灭了公孙瓒之后,合并北方四大州,拥百...  相似文献   

12.
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独尊,中国战败于英国,那是鸦片战争。闭关制夷、作茧自缚,经济衰落、军费匮乏,军备废驰、兵不足用,军工落后、装备低劣,这是我们当时败于鸦片战争的军事经济原因。今天,香港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忧患可以兴邦,发展才能制夷。只有不断加强军事经济建设,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3.
两军对垒,一方泄密导致兵败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艘军舰在即将起锚离港赴欧洲参战之际,舰上一水兵跑到港口一酒店用电话向女友告别,通话中把军舰航行的时间、路线、到达地点告诉了对方。正是“隔墙有耳”,被一德国间谍所偷听:没过几天,这艘军舰就在航行中被德军  相似文献   

14.
何强 《云南国防》2004,(6):40-40
军事训练先进连队“兵败”训练场一事在云南边防某部引起强烈反响,该部队党委以此为契机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政工条例》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教育机关干部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收到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跑兵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万彦明,李保国近几年,一些单位出现了“跑兵现象”,特别是刚入伍的新战士的跑兵情况尤为严重。这一问题影响了新兵的思想稳定和训练质量,涣散了士气,应引起各级的重视。经调查发现,新兵跑兵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兵役观念差。《兵役...  相似文献   

16.
征兵过程中的“关系兵”是上下左右都头疼和不满的问题。其滋生的原因,粗析大至有以下原因:一是客体对象配置不均衡;二是主管部门或个人在配置上有决定权;三是交易信息不公开。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可以有更进一步的公平。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或者改变人的周围环境。改革关系兵的形成条件,我们认为可以减少关系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莫让“关系兵”影响关系安宁基层“关系兵”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当前社会上人际交往意识增强所带来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某些不正之风推动的必然结果。应当看到,在“关系兵”牵扯的“关系”中,大部分属于正常的关系,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实际工作中“关系兵...  相似文献   

1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21):70-70
没有影响的泄密事件 1945年夏,日军兵败如山,美军对日本本土发动登陆作战在当时看来势所难免。美军为此做了充分准备,行动代号“奥林匹克”。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美军进攻计划在马尼拉失窃,麦克阿瑟震怒,但此公狡黠过人,指令严格保密,只暗查不声张。  相似文献   

19.
“兵难带”的问题表象上虽然表现在“兵”身上 ,但主要根子还在于干部。因为干部始终是管理教育的主体 ,如果干部对战士的根本态度不端正 ,自身形象差 ,管理能力弱、水平低 ,爱兵、知兵、带兵的“功夫”不到家 ,就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就很难真正管好部队、带好兵。这就是“兵难带”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 ,要解决“兵难带”的问题 ,就必须从抓干部入手。一、干部要取得战士的信任和爱戴 ,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新形势下战士看重的是干部的党性修养、德才学识等个人素质。为此 ,一要认真学习革命理论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相似文献   

20.
魏武侯问:「兵以何胜?」吴起回答:「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大意是说,人在战斗中往往死于本领不高,败于杀敌技术不熟练。所以用兵的法则,首要的就是进行教育与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