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随着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太空武器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使用太空武器作战的新型“天军”,也必将成为21世纪叱咤风云的主力军。在那浩瀚的太空中,新型“天军”将如何对阵厮杀,又如何克敌制胜呢? “天军”的“四大金刚” “天军”是以外层空间作战场,利用航天技术和尖端武器装备来执行军事任务的高技术部队。他们有的驻扎在地球上的大本营,号称“地基天军”;有的驻扎在月球等行星基地,号称“星基天军”;  相似文献   

2.
1958年,美国太空总署开始进行“水星计划”。这是美国第一个载人太空计划,在美国太空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里程碑。有趣的是,台湾也有个“水星计划”,只不过美国的“水星谋划”是探索外太空的奥秘,而台湾的“水星计划”则是组建内太空战力,即由台湾海军执行的“海狮”、“海豹”两艘潜艇接收计划,这也是台海军建构潜艇兵力的第一步。时隔多年,本文首次将两艇接收内幕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2007,(4):F0002-F0002
2007年3月8日晚10时10分左右,美国“宇宙神-5”火箭携带着“轨道快车”“双胞胎卫星”和其他4颗小型卫星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军用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美国空军此次“派遣”、“轨道快车”进入太空的目的之一是进行卫星自我修复和太空掳夺敌方卫星试验。该试验一旦获得成功,不但可以提高和延长美军间谍卫星的生存能力和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大大提升美军卫星的太空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为了加强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对东亚地区大搞监视、窃听活动。今年4月,外国媒体披露,美研制并投入使用太阳能驱动侦察飞机频繁对中国、朝鲜、俄罗斯等国进行侦察。 发现“不明飞行物” 去年12月,日本国家太空安全局的专家在借助太空望远镜观察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秘的物体:在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带上空约3.6万米的高度,悬停着一个直径约50米的物体。由于在美军定期公布的卫星、卫星碎片和其他太空  相似文献   

5.
关心世界和平的人们.在注视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下文”的同时,也对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对策予以严重关注。军事评论家们把苏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对策称之为“双轨战略”。即在破坏美国太空计划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太空实力。美苏之间以太空角逐为标志的新的一轮军备竞赛的序幕由此拉开。  相似文献   

6.
耀吉 《环球军事》2013,(17):50-51
7月17日,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谢尔顿将军表示,“空间篱笆”项目已被提上日程,正式合同拟在年内签署。“空间篱笆”是美军当前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主要用于有效监视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在轨卫星及太空碎片,对于保护美国太空资产及国土安全而言意义重大。那么,何为“空间篱笆”?它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又如何?本文将进行简述,给予读者以直观了解。  相似文献   

7.
“一边一国”引发台军分裂 台湾“退休老兵自救会”等团体发表给陈水扁及“国防部长”汤曜明的公开信,强烈谴责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公投立法”等“台独”言行。他们的立场代表了台湾军队中相当一部分官兵,特别是底层和中层军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国际空间站美俄宇航员 问候中国航天员 “欢迎到太空来!”“一路平安、愿你成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太好了。这实在是一个好消息。” 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居留的华裔美国宇航员卢杰用汉语向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致以问候。  相似文献   

9.
公元2044年4月4日,“地球村”B区悄然出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立体战争,两个积怨数年的死对头国家终于兵戈相见。但战场上“只见硝烟、不见人影”,双方运用先进的“新智能武器”在太空、天空、地面、海面及海底五维空间拼死搏杀。太空:侦察卫星、通信卫星、障碍卫星、攻击卫星,群星聚殴,各为其主地你追我赶并互相  相似文献   

10.
《国防科技工业》2011,(10):23-23
“天宫一号”的发射触动了一向紧盯中国太空动向的外媒的敏感神经。美国《探索新闻》网站报道称,今年7月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了其最后一次升空,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随后进入了重新调整期。而在此之际中国的太空计划正在取得大步进展。《纽约时报》则这样评论:“美国削减太空项目基金,在2077年前不会发射新的载人火箭,而俄罗斯也表示载人行动不再是其太空计划的首选。如今当美俄对太空失去积极性的时候,而中国正在努力发展航天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军事文摘》2022,(22):4-9
<正>近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带来了最新在轨工作画面,其中,航天员太空“种菜”的细节让网友直呼“我的种菜DNA动了”。目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除了利用核心舱内的高微重力实验柜等继续开展科学实验,问天舱内,航天员在轨“种菜”开展生命科学实验,通过太空环境中的培养实验,探索其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等各方面影响。看到航天员在轨“种菜”的画面,网友纷纷表示,“到哪儿都不忘种菜,实属国人的传统艺能”。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宇航局6月30日宣布,“卡西尼”号星际探测器在经过近7年的太空旅行,飞行35亿千米后,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日零时12分穴北京时间12时12分雪成功飞入土星轨道,开始为期4年的土星探索历程。这项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意大利航天局等航天机构联合开展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索计划耗资超过33亿美元。“卡西尼”号飞船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复杂也是最可靠的太空探测器,“卡西尼”号上不仅安装有12台探测设备,还携带了可在太空发射的“惠更斯”号探测器。按计划,“惠更斯”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初着陆土卫六,对这颗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拥有…  相似文献   

13.
近期,长相怪异的“鱼鹰”军用运输机成为美日关系的焦点。原因是美国正逐步实施在冲绳普天间基地部署“鱼鹰”的计划。一边是日本民众强烈抗议,认为“鱼鹰”安全性差、危及民众生命,一边是美国一意孤行,坚持推进部署计划。“鱼鹰”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鱼鹰”是一款什么样的飞机,让美军如此青睐?美军强力推进“鱼鹰”的部署计划,背后又究竟有何意图?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月22-26日,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施里弗空军基地举行了代号为“施里弗2001”(Schriever2001)的大型太空作战模拟演习。这是美国第一次把太空作为主战场而进行的演习,并把中国作为主要假想敌。这次演习既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而进行的导弹防御模拟演习,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侧生和用太空支援地面作战的模拟演习,表明美国新政府更加重视太空作战,把控制和使用太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威慑手段,试图以其强大的空间能力永远称霸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02年5月9时5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一同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一个“相对论”理论,彻底改变了后人的生活。永不满足的地球人,从那时起就再也不满足于将进军太空的雄心仍停留在梦想之中。1957年人类发射第1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军太空的美梦终于成真。随后的几十年中,航天技术的发展更加突飞猛进,人类的足迹正在一步步接近外太空的边缘。而少数好战的地球人却将太空技术运用到了战争上,他们看到了太空带来的丰厚战机:浩瀚的太空战场无边无际,太空作战力量在太空战场中可不受领土、领海、领空的限制,也不受地形条件、气象条件的制约,在轨道机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真正“…  相似文献   

17.
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了一枚四级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10颗卫星送入太空。“一箭十星”的壮举,不免让人联想起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印度,近年来在太空领域为奋起追赶所推出的一系列“偷天”计划。  相似文献   

18.
郭健  王磊  许庆 《军事历史》2023,(3):99-104
自进入太空开始,美国依据国际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其太空战作战理论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按照战略侧重点的不同,美国太空作战理论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可分为美苏冷战、全球反恐和重回大国竞争三个时期,先后出现了“太空控制学说”“太空庇护所”“新边疆”等理论,在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能力不断提升过程中,“太空控制”理论逐步占据了主流,共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太空作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日本将太空安全视为国家太空战略的首要事项,不断加强太空安全能力建设。成立宇宙作战部队之后,太空安全战略向备战太空走向明显。本文分析了日本太空安全战略由“和平利用”到“保守防御”型再到“攻防兼备”型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宇宙基本法》《宇宙基本计划》《国家安全战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文件内容进行研判,得出日本太空安全战略具有致力于太空军事利用、构建日美太空同盟和发挥国际太空规则话语权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浩瀚太空为此铺开“欢迎的地毯”,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银河为你起舞,群星为你欢呼!你平静地飞去,完美地飞回,笑迎全世界的惊慕。“神舟”腾飞实现了中华民族期待几千年的飞天梦,开创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纪元。2003年10月15日——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