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经济由封建向近代化的转变,首先是围绕军事需要展开的。太平天国继承和发展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脉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方略;在军事生产、军事贸易和引进技术与人才等军事经济领域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近代化实践;通过实际战争给清政府封建军事经济以极大的冲击,迫使其一步步地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血与火的肇始,又是近代中国军事思想革故鼎新的开端。在一片战和攻守的嘈杂声中,一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如惊雷起于平地,振聋发聩,昭示着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朝发动 了几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一度攻占了北京。为 了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势力,列强开始在其驻华 使馆派驻武官。最早向清政府派出武官的国家是 法国。它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在北京设立了 武官处。随后,英、美、日、俄、意等国也相继 向清朝派驻了武官。西方武官制度从此逐渐传入 中国。外国武官在华的活动直接为帝国主义列强 的殖民主义扩张政策服务。他们不择手段地从事 侵犯中国主权的军事情报活动,甚至直接参与对 中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行动。 光绪年间,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武 官制度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清政府感到 有必要仿效西方建立武官制度,以便进一步了解 外国军事情况,引进西方军制和军火工业,建立 北洋海军。1890年(光绪十六年),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会同海军衙门奏请由海军派人随使节常驻 外国考察。这是实际上是未冠以海军武官头衔的 海军武官,但尚未形成定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反侵略战争 ,中国军事思想发生了由中世纪向近代的嬗变。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出现近代军事思想雏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军事思想在器物技艺层面广泛发展。甲午战争以后至 2 0世纪 2 0年代 ,近代军事思想向军事制度、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深层面发展 ,形成相对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均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中找到它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军事工业思想是在 1 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对世界军事经济领域影响不断增强 ,以及面对西方列强入侵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不断奋起觉醒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在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中 ,“立足于外购 ,还是自立于制造“的争论是一逻辑起点 ;“如何制造兵器”的讨论是近代中国军事工业思想的主线 ;对“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的转化”的思考则物成了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学界通行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理论模式是“中体西用”。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将“中体西用”概括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历史全程的指导理论,无法反映历史全貌,而且否定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指导理论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客观过程。单就晚清时期的近代军事变革运动而论,其指导思想亦分为前后两段,初期的指导理论是人们熟悉的“师夷长技”,甲午战后的指导理论才是“中体西用”。忽视文化观念“中本西末”与理论模式“中体西用”之间的“貌合神离”,造成了学界认识的偏差。一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运动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剥夺了“惟一”的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抗击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逐步引进、进而自制近代武器装备.近代武器装备的运用导致近代后勤体制逐步建立专业的后勤机构出现,后勤人员与作战部队分离,军费筹措及消费途径改变.军事后勤体制逐步由古代转变到近代.  相似文献   

8.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生活难以为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于挽救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封建统冶者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场所谓“御侮强兵”的军事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正是在这场改革中开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培养海军人才, 创办海军学堂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当权官僚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热。近代中国海军便是清政府兴办洋务的产物。为了培养掌握海军先进技术的专门人才,清政府建立了近代中国海军的早期教育体系。分析其得失,于今天的军事教育不无裨益。一、兴办海军学校,改进教育方式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需要大量拥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专门人才,清朝陈腐的科举制是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因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海军学校培养和训练海军的技术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正如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所言:“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而学生又为人才之所自出。”(《清末海军史料》上册第395页)自同治到宣统40多年间,清政府建成了10多所海军学校,培养出掌握各种技术的海军人才1799人。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依靠其“船坚炮利”突破了中国的海防要塞,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中国海防担忧,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改革海防的设想。他们在海防建设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冲击了以往传统、落后的海防观念,对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近代海防论,对于我们加强今天的海防建设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者,也是积极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早期,他注重社会调查,针对时蔽,曾在漕运、盐政和水利等方面作过改革尝试,并取得了成效。鸦片战争后,他总结清朝惨败的沉痛教训,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主张,并阐述了与之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其主旨是增强经济实力,壮大国防力量,从而达到抵御、战胜外国侵略者的目的。魏源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富国强兵思想中,  相似文献   

12.
全球范围内,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得人类战争模式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美军正在大力推进的军事变革——或称“国防部转型”,被军事学术界公认为代表了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有人说,这一变革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中心战”,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真正确保“网络中心战”得以实现的却主要是“全球信息栅格”,这种技术被军事家称之为“网络中心战”的“大脑”。一、全球信息栅格(GIG)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过程,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具有“西化”的色彩。从枪炮更新、军校兴起到军制变革,无不仿照西洋。其间,活跃于晚清新式军校的外籍教官起了重要的启蒙与桥梁作用。一、洋教官的引入:从军队到军校19世纪中期,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帝国未能逃脱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厄运。1840年,美国的鸦片、大炮终于冲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南京条约》使封闭的中国被迫问世界开放。面对亘古未遇的内外挑战,清廷耽于惰性,反应迟缓。林则徐、魏源的“器良技熟,肥壮心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未能引起清政府的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重创之下,中华民族在军事上接连失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代战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战争哲学理念开始了缓慢的嬗变历程。主要表现为三点:“避战求和”理念的破产与激变;“义战必胜”理念的质疑与超越;“道器合一”理念的背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15.
同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一样,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也是以资料为基础的。随着全面研究近代军事史科学之船杨帆起航,作为这门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军事史资料工作,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并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代军事史资料,用李侃先生的话说:“恐怕可称汗牛充栋”。一百多年来,从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古老大门开始,中国社会几乎无处不冒战火,无时不动干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多少风云际会的军事人物,纵横驰骋于辽阔的战争舞台,导演了一幕幕  相似文献   

16.
变法维新期间,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革新军事的主张。这是变法维新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对近代中国军事革新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丰富了中国国防思想的内容,推动了近代中国国防思想的发展;它对近代中国军制革新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促进外国军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军事学术的进步,并推动了中国新式军事人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军事学术期刊是军队重要的宣传阵地,承担着发现和培养军事人才的功能。培养军事人才既是我军现代化建设对军事学术期刊的客观要求,也是军事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能。期刊编辑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培养军事人才的使命观念,充分利用和发挥期刊特殊的教育功能和审稿专家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年轻作者,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的军事出现了飞跃性发展,从武器装备、军事制度到军事思想都超越了世界其他地区,引领着世界军事的发展方向。这不单纯是西方科技发达的原因,而是各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形态的变革、经济扩张的需求、军事技术的进步、崇尚力争的传统以及神学专制的破除对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吉兵  张志良 《国防》2005,(11):14-16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清政权覆灭的70多年间,清朝政府在军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购进和仿制了一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完成了从冷热兵器并用到热兵器的过渡,将传统的清军过渡到了近代军队,军事装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已基本具备了近代军队的特征。但是,在这期间,中国进行的大多数战争却都以失败告终,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和无比的耻辱。我们今天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变革,与清军面临的使命有着诸多共同点。在现阶段,我们研究清军的近代化建设,思考清朝军队近代化建…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在方兵法,学习近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军经验,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一、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揭开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自认为是天朝大国的腐朽清王朝,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败。中国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