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评估指标权重赋值是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环节,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评估结果影响巨大.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有优点,组合使用将使指标权重客观性加强,评估结果可信度增加.在主观赋权的基础上,结合客观赋权法的赋值结果,构造了一种基于改进方差最大化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在主、客观权重排序一致条件下采用组合赋权,在排序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雷达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密集,质量状况评估难、缺乏定量评价方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赋权-灰色云模型的雷达质量评估方法。通过分析雷达系统功能特性,从性能指标、工作状态等5个方面构建了雷达系统评估指标体系。针对雷达指标因素多样、不易量化的问题,引入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将云模型理论与灰色理论相结合,构建灰色正态云评估模型,解决了评价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问题。结合某火控雷达评估实例分析,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雷达系统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3.
首先,将基于博弈论的组合权重确定方法引入到雷达抗干扰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之中,克服了单一方法确定权重的片面性。然后,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对确定指标权重后的雷达抗干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利用所建方法对国外7部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进行排序,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标威胁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变权TOPSIS弹道目标威胁评估模型。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指标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得到客观权重的基础上,基于差异系数得到了威胁评估指标的主客观组合权值。通过引入变权理论的惩罚与激励机制,对传统组合赋权TOPSIS算法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根据目标状态参数随时间变化动态地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惩罚或者激励,实现了权重的动态调整,充分考虑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威胁评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更加注重目标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而且克服了常权决策带来的偏差,有效提升了弹道目标威胁评估的可靠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主观赋权法过于依赖主观经验,客观赋权法由于数据有限可能偏离实际情况的问题,为提高雷达装备保障性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针对现有属性层次模型(AHM)和粗糙集(RS)赋权法的不足,改进了AHM和RS赋权法,运用离差最大化思想将主客观两种赋权法进行组合处理,提出了改进的AHM-RS综合赋权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地空导弹战场适应能力的分析,结合地空导弹武器的特点,建立其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同时反映各地空导弹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据曲线形状的相似性差异,在传统的理想解法中引入灰色关联度,将欧氏距离和灰色关联度有机结合,运用灰色关联度TOPSIS组合评估方法对地空导弹战场适应能力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此外,采用相对比较法和信息熵法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实现了权重的主客观统一,提高了评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利用该评价方法可对地空导弹战场适应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对空雷达对抗训练水平评估是对于地对空雷达对抗部队装备训练水平的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指标综合评估问题。通过对地对空雷达对抗训练内容的分析,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A)对训练水平进行评估,并对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专家主观、客观权重相结合进行指标赋权,可以使评估结果能够更贴近实际。最后,实例说明了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地对空雷达对抗训练水平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部队装备保障训练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与可信性,将由主客观赋权法得出的一级指标权向量抽象为多维空间的多个质点,通过质点与重心的距离确定各权向量在指标聚合中的相对权重,将迭代所求多质点重心作为一级指标最理想权向量。该方法综合了主观与客观赋权法各自优点,优化了组合赋权法指标聚合方式,使部队装备保障训练效果评估能兼顾指标的重要性和指标值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评估指标权重未知、各时段权重信息已知的合成营动态作战能力评估问题.从作战要素的角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获得评估指标的权重信息,最后在传统VIKOR方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直觉模糊数的计算法则,利用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IFWA)对多个时段的评估结果进行集成,进而对每个合成营的作战能力进行评估.其结果与利用TOPSIS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为合成营作战能力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的空战多目标威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目标攻击的空战态势和武器装备的特点,首先提出改进的空战多目标威胁评估量化指标.对组合赋权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最小加权隶属度偏差方法作为客观赋权方法,采用线性加权方法作为主客观权重组合赋权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将得到的组合权重应用于TOPSIS法作为目标威胁评估解算方法,并进行仿真研究验证该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动态静态结合的方法以及厂家测试数据、查阅外军资料等手段获得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指标参数,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威力评估模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威力评估模型具有很高的评估精度,可以很好地反映雷达二级指标和雷达威力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为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威力评估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静态评估方法利用标校系统模拟目标回波信号,检验雷达系统对于固定RCS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动态评估方法根据动态校飞时目标运动参数,估算目标RCS和回波信号强度,推算出雷达系统的最小检测信号能力。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得雷达威力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相似文献   

13.
类比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各研究领域均有应用。论文根据子母弹与其它弹种在射击效能上的相似度,通过类比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雷达图直观反映子母弹对几种典型目标的毁伤效能,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实现对子母弹射击效能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针对联合作战协同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和权重计算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立足联合作战协同的本质特性和作战协同效能评估尺度,通过维度映射构建了包括整体性、精确性、时效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等5个一级指标、作战行动有序性、力量优势互补程度等10个二级指标的联合作战协同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离差最小组合赋权模型给出了主客观赋权合成的方法,并结合指标体系权重计算验证了方法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建立合理的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实现雷达干扰效能综合评估的前提,首先分析了影响雷达干扰效能的要素,提出了一种由雷达受到干扰后的战术性能变化、干扰机主要战术性能参数和电磁环境因素建立雷达干扰效能评估指标集的方法。然后应用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对该指标集进行约简,删除了冗余属性,并对约简后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完备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类比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各研究领域均有应用,但在军事评估领域却应用甚少。基于类比法的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具有简单、实用、经济、便于大量计算等优点。根据子母弹与传统弹药在射击效率评定过程中的相似性,在经典毁伤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法建立字母弹的射击效率评定模型。列举了几种典型目标,并以子母弹的类比法模型进行射击效率评定,最后将类比法所得结论与目标仿真法的结论反映在雷达图上,通过数据比对验证了类比法对子母弹射击效率评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装备的保障效能。在评估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针对熵值法赋权中单一指标权重过大,影响评估结果的问题,借鉴AHP赋权法,构建基于指标信息熵的判断矩阵来求解权重,克服了熵值法单一指标权重可能过大的问题。最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通过分析评估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综合作战能力对电磁环境的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的雷达对抗侦察装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作战能力的幂指数评估方法。通过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作战任务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表现进行分析,确定装备作战能力指标;利用ANP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指标相对的权重;把该权重作为各指标的幂指数,计算雷达对抗侦察装备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指数;最后结合某型装备多次不同环境下试验的数据,对该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以高层体系结构(HLA)为标准开发的组网雷达效能评估系统的功能、仿真体系结构以及对象类和交互类的设计思路,说明了基于HLA的组网雷达效能评估方法,建立了组网雷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为组网雷达效能评估提供了开放性的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20.
就方位多相位中心(Azimuth Multiple-Phase-Center,AMPC)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的阵列误差对信号重建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将阵列误差建模为随机过程,结合最小二乘(Least-Square,LS)算法,推导了AMPC SAR误差功率谱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得到了AMPC SAR的信噪比与方位模糊比的解析表达式。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分析指出,随着系统脉冲重复频率的升高,有必要通过减小重建系数以实现重建性能的提升。分析方法与结果对AMPC SAR系统设计以及图像质量预估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