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需要切合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培养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治素质更好、技术水平更高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网络营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对学生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有很高要求,开展案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案例教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网络营销课程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网络营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网络营销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以期提升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3.
阐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内涵、应用意义,深入分析了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为推动高职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从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思政内容体系,注重思政元素评价3个方面,提出高职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4.
开展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就是要精准识别贫困生、精准把握贫困生的需求、建立精准资助机制、实施精准化资助管理,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精神匮乏、学习吃力、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有利于发挥资助助人与育人的双重功效,是高校创新工作举措和完善资助体系的实际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杨奇维 《中国军转民》2023,(23):158-16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校的慈善通识课程是培根铸魂之重要工作,应当在全国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而慈善通识公选课程《社会创新与创业》的开设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次教学创新,课程将学分目标转为兴趣目标,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和慈善观,对学生个人成长、优质人才的培养、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琦 《中国军转民》2022,(23):71-72
我国的高等院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摇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的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不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育改革。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以及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推动各类课程与理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专题式教学可以科学合理地重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主体性、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为例开展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期推进思政课程质量的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8.
魏龙吉 《中国军转民》2023,(23):163-165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三全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为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评价方法详细论述。针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缺乏系统性设计,路径不明晰;缺少精准学情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难以测量,评价结果缺乏精准等现实困境,基于教学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三层协同、双向融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数据要素的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功能,探索协同、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适切性和推广性的实施路径与评价依据,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9.
崔海燕 《中国军转民》2023,(22):147-148
提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深入参与性与深度互动性为特征的师生协同发展的“三段参与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从课前参与教学设计、课中参与教学实施、课后参与教学实践构建全过程的学生的“学”的“32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教师的“教”的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战邮干部训练班。山东战邮红色资源丰富,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山东战邮红色校史资源,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升华学生思想情操,坚定学生信仰信念,丰富教育教学案例,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刘广东 《中国军转民》2023,(17):141-143
新时代,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素养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高职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深化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改变以往“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利用思政课、专业课等课堂教学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当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主动融入工匠精神,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职业素养培养形式,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实效。  相似文献   

12.
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各地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章在遵循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深入挖掘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提出了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与研究性教学培养理念相吻合。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方法及主要设计方案,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该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建议,为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众 《中国军转民》2023,(23):180-18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用于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历久而弥新、文化丰富且多元,地理环境的割据造成了文化的多姿多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具有属地性、亲情性、针对性等特征。将淮安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激发思政教育活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创新性,构建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形式,拓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安院校加强《野外生存》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促进《野外生存》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本文以“警察野外战术”为例,深入研究“一流”课程视域下《野外生存》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公安院校”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檀森 《中国军转民》2023,(12):38-39
定向培养军士,是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举措,是部队军士人才的重要来源。当前,随着该项工作的推进,也呈现出了定向军士学员能力提升动力不足、定点院校专业课程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应切实从加强思政教育、提高专业课程适配程度、通过完善设施与制度来加强军事训练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提升学员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正Δ”能力的军队所需的军士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对学科培养核心素养提出了全面要求。教材依据课程标准选编课文及其插图。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有时需要显性课程有时需要隐性课程,课文及其插图既存在显性知识也存在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教学与显性知识教学一样,需要具备清晰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元评价"的教育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先后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增加"自我评价"、"组员评价"环节,适当调整"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权重,编制并逐年完善了《微格教学评价表》,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外对民族问题话题的关注,“民族政治学”在政治学专业传统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面对当前“民族政治学”教材数量少、内容单一,以及在解释当前急剧变化的民族国家交往与冲突的现实政治上的理论滞后等问题,如何使“民族政治学”教学既能跟上时代需要,同时满足学生期望对国际间的移民问题、国际上的民族与宗教冲突以及各国内部的民族问题进行理论解析的知识渴求,笔者在近年的“民族政治学”本科和硕士生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将国内外关于民族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汇集并整理成教学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尝试将政治学理论与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内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上涵盖国内民族研究和国际民族研究,在讨论和解释的理论工具上则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最后以读书研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问题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秦晶娟 《中国军转民》2023,(23):174-175
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强调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具体阐述融入的内容与原则。文章能够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一些探索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