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外闻名的石刻之乡—一四川省大足县,一位76岁老人拥军的故事传遍四方。她就是多次被省、市、县评为“爱国拥军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拥军标兵”、”优秀共产党员” 的大足县龙岗镇居民徐培忠。 徐培忠老人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街道工作,先后担任过街道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0年底,除培忠老人因年迈体弱退休。老人从小生长在一个贫苦人家,在旧社会以帮人做针线、当奶娘为生。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2.
说起退休教师汪正坤老人,在云南省腾冲县驻军部队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部队官兵都亲切地称她为"拥军妈妈"。 汪正坤9岁那年,日本鬼子打进了腾冲城。汪正坤随祖母逃难躲到了乡下。一次回城看望祖父时,祖孙二人在城门口遭到盘查,因被鬼子认为行为不恭敬,拔出军刀就要割汪正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军民共建发祥地河北省高碑店市有这样一位66岁的老人,他以自己开办的饭店旅馆为依托,25年如一日向子弟兵、军烈属、复退伤残军人表达一份关爱之心、一份拥军之情,用一位平凡百姓朴实无私的行动默默地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军民团结之歌。他的名字叫赵武金,2007年7月刚刚被评为省首届"十大爱国拥军优秀人物",也是保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相似文献   

4.
仝仲璞  李海亮  王贵锁 《国防》2003,(12):46-47
古城大同的座座军营,官兵们常常能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走动。她就是大同市矿区永定庄街道第16居委会主任欧学联,她的拥军故事已经传颂了40多年。 从1963年22岁为野营拉练部队做好事开始,关心人民军队就成了欧学联毕生的追求。嫁人要嫁当兵郎,做女要做军人女,为母要为军人母,干事要干拥军事。40年中,不  相似文献   

5.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半个世纪过去了,庄印芳这位敢为天下先的老妈妈那一片爱军之情却始终没有改变。去年“八·一”建军节之际,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庄印芳等10名同志“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面对荣誉,这位65岁的老人并未止步不前,而是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她想到了百年之后,把目光投向未来:为了使拥军优属工作持续发展,她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拥军优  相似文献   

6.
拥军服务队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个尽心拥军的芳林嫂,如今,微山湖畔活跃着一支“芳林嫂”式的拥军队伍——微山县高楼乡女民兵拥军服务队。那是1982年底,济南军区某部执行生产任务进驻微山县高楼乡。高楼村的刘林云、段翠玲、刘克红等六位姑娘组成了“女民兵拥军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农场官兵洗衣服。10年来,这支拥军服务队为官兵洗衣服、蚊帐、  相似文献   

7.
她是一位母亲,心里惦记的却是更多人的孩子、更多人的母亲,被福建省评为“十佳母亲”;她是一位企业拥军志愿者,心中常挂念部队、挂念和自己孩子一样年纪的战士,她就是泉州市企业拥军协会会长张富英。  相似文献   

8.
2002年1月16日上午11:00,一位无腿妇女眼含热泪,来到四川成都市武侯区人武部,将一面绣着“热泪洒满应征路,儿子周勇参了军”的锦旗,送给武侯区人武部政委武聿宝、部长蒋永利同志。 一位高位截肢的无腿妇女,何以非要费尽周折,亲自送上这样一面锦旗? 无腿妇女名叫江志芳,家住武侯区玉林2巷。小时候在一次火灾事故中因严重  相似文献   

9.
拥军典范     
现年52岁的唐山市路南区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自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创业,依法经营,勤劳致富,成为拥有千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家。致富以后,常玉珍一家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特别是把爱国拥军作为崇高的追求。她投资400万元,建造了“常记功臣幸福院”,自费赡养了19位在战争年代立下战功的孤老复员军人。常玉珍对人民子弟兵倾  相似文献   

10.
"又到建军节了,兵娃儿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8月1日,家住四川省内江市桂湖小区、86岁高龄的陈淑琼老人,特地起了个大早儿,将自己精心缝制的90双鞋垫捆扎好,请社区的同志帮忙送到公共汽车站,然后自己乘坐208路车到达终点站下车,径直走进武警8742部队看望慰问官兵。整整40年,陈淑琼已为部队官兵送去8000多双鞋垫,凝聚着她对部队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11.
老山、者阴山的战斗刚刚结束,西畴县花果山烈士陵园里,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步履蹒跚,双手颤巍巍地捧着一杯酒,每到一座烈士墓前就深鞠一躬,声泪俱下地呼唤着烈士的名字,泪水伴着祭酒点点滴滴洒在坟前的新土中……他哽咽着说,“孩子,你为国家牺牲了,你的父母路远,暂时不能来看望你,我替他们先看你来了。我就是你的亲人……”  相似文献   

12.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路小学门前接小孩的人群中,有一位叫郑平的中年妇女。她每天早上送一名10多岁的小女孩儿上学,中午又接回家吃午饭,下午上学又送来,下午放学又接回家去,熟悉的人问她:“你接送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哪?”她自豪地说:“是我外孙女。”可是她唯一的女儿刚刚结婚,怎么能有10多岁的外孙女呢?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至今仍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像所有勤劳的农妇一样虔诚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田园。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在共和国的军营里上至将军,下至士兵,携手共筑着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他们都是从家乡那条泥泞的小道上走出来的;他们都是带着这位母亲的叮咛和希冀走上从军之路的。他们流淌着她的血液,也凝聚着她的信念和理想。  相似文献   

14.
1994年2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又是春风满人间》大型文艺晚会,在这里举行。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刘华清等,亲切接见了来自全国各个行业的20名拥军模范代表。其中一位来自黄海前哨的普通渔民格外引人注目,他叫祁德林,是江苏省选派的唯一代表。当他那粗糙的双手和江主席那温暖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激动得满肚子话说不出半句来……  相似文献   

15.
“八一”建军节的早晨,昌宁县人武部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花园式的营院内,彩旗飘扬,笑语不断。“哞——”,门口忽地传来一声牛叫声,紧接着只见一位身材高挑、面容清瘦的中年人,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黄牛,满面笑容地走进人武部大院来  相似文献   

16.
王艳国  杨富中  王莉珠 《国防》2002,(10):63-63
在冀南大地,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国防迷、拥军迷,他就是个体手艺人张家增。1978年,张家增从市国棉四厂退休回到邯郸县兼庄乡东辛庄村后,便拣起从小练就的手艺,把走街串巷挣的钱和微薄的退休金,大部分用在了拥军和国防宣传上。20多年来,虽然有过家人的不理解,有过旁人的讥讽,有过许多的心酸和无奈,但他始终如一地走着热爱国防事业的拥军之路。 张家增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想尽一切办法收集与国防教育有关的资料:自费订阅了《解放军  相似文献   

17.
拥军中巴     
在乌鲁木齐,有一辆红白相间的中巴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拥军模范”青年民兵邱佳云的拥军中巴。 凡坐过这辆车的人无不被车内张贴的一张红纸吸引着:军人、武警、公安干警一律免票。有人暗暗替邱佳云算了一笔帐,按每天免费50人计,一年就少收  相似文献   

18.
王鹏展 《中国民兵》2007,(10):53-53
八一建军节前夕,“拥军妈妈”田桂荣等几位老人带着800双鞋垫来到河南省漯河市驻军某部,向官兵表示节日慰问。从1998年开始,田桂荣每年都将亲手缝制的鞋垫送到驻漯部队。10年来,田桂荣已经为驻军官兵缝制了6000多双鞋垫,官兵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田妈妈”。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双峰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湘源科技集团,有一位拥军民营企业家,他叫李小琼。 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小琼从小就梦想绿色军营却未能如愿,而今他最引以为豪的身份不是亿万富翁,而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拥军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20.
“又到建军节了,兵娃儿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8月1日,家住四川省内江市桂湖小区、86岁高龄的陈淑琼老人,特地起了个大早儿,将自己精心缝制的90双鞋垫捆扎好,请社区的同志帮忙送到公共汽车站,然后自己乘坐208路车到达终点站下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