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志愿军兵站体制是后勤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体制的继承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作战物资主要从祖国大后方运来,后勤工作异常繁重,而其中的运输工作又是重中之重。为适应战场情况的变化,确保运输的畅通,志愿军后勤部门不断调整和完善兵站体制:在兵站领导体制上逐步建立战略、战役、战术三级体制;在兵站勤务体制上逐步由兵站线发展到兵站网。合理、完善的兵站体制,确保了志愿军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人民军队兵站体制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建立了近代后勤保障领导机构——兵站总监处,并自后方到前线建立了各级兵站。在战时后勤体制上,成功实现了由中国传统的粮台体制向近代兵站体制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军队战时后勤保障体制的近代化。虽然湖北军政府的战时后勤体制呈现出由粮台体制向兵站体制过渡的特征,但它是近代兵站体制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此后,国民党领导下的南方军队特别是国民革命军,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均采用了兵站体制。因此,湖北军政府的兵站工作,对中国近代兵站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当时世界上装备最现代化的敌人,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充分依靠祖国大后方的支援以及积极争取外援,在兵站运输、警卫、筑路、通信等工作中逐步编制了正规的勤务、保障部队,兵站力量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迅速提高。同时,志愿军后勤政治部门在兵站线上因地制宜地开展政治工作,促进了兵站人员的革命化。  相似文献   

4.
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建立兵站体制,进行交通运输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兵站初步创立,作用较为有限,但各根据地发展不平衡,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站体制较为完善。抗日战争时期兵站得到较大发展,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了连接各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大后方的战略性兵站线,以及连接敌占区的秘密兵站线,兵站职能进一步拓展。解放战争时期兵站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规模急剧扩大,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而且职能得到进一步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以交通运输工作为中心,服务于人民军队的作战与发展需要,是人民军队后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进行研究,早在人民军队兵站产生之时就开始了。为更好地指导兵站工作,人民军队兵站部门十分重视研究和探索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术界开始对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后勤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在对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但学术成果总体上还较零散,缺乏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此文介绍的主要是抗战时期第二战区兵站总监部的组织沿革,也兼述后方勤务部第二办事处的组织概况。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对日全面抗战开始。7月底,蒋介石召集各地军事长官在南京开会,前炮兵司令周秒(字子梁)于是月29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于同月81日,应召由太原驰赴南京,参与会议。会上讨论长期、全面抗战及军事后勤工作等问题。蒋介石以后方勤务关系重大,指定俞飞鹏为后方勤务部部长(该部于8月10日成立,后又以卢佐、端木杰为副部长),于各战区设兵站总监部,另以重要地方设办事处,以“办理兵站收关一切事宜”(…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为了配合其在太平洋的作战,把在中国的占领区变成其战略后方和兵站基地,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清乡"和"蚕食".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党战场后方勤务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前,国民党军队的后方勤务是军政部的一部分,分别由该部军需、兵工二署和交通、军械、军医等司掌理。战时,参战各单位设立兵站、经理总监部等机构办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军事委员会内设立后方勤务部,掌理陆海空军后方勤务事宜。1938年11月,国民党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宣布抗日战争进入第二期。此时,空军“飞机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9.
保障旅应急支援保障与兵站线保障的衔接主要是组织指挥和保障力量部署衔接。前者要求建立统分结合的指挥体制和超前联络的机制,同时搞好临战和战中协调;后者则是根据战役纵深和作战规模,将各种保障力量的有机衔接作为重点,以形成后勤保障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0.
战区防空战役,是战区防卫作战的主要作战任务和主要作战样式。按照防空演习中的模式,防空作战以空军为主实施指挥。联勤体制下,军区空军后勤部作为战区防空战役后勤指挥的主体,要实施有效的后勤指挥,必须着眼于联合战役的要求,积极研究联勤体制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联勤体制  相似文献   

11.
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为战胜敌人的进攻及匪特顽等势力的袭扰,不断加强作战部队、地方武装及兵站自身警卫力量"三位一体"的兵站防卫力量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兵站防卫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兵站线的安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防卫实践,对未来人民军队兵站防卫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世界全方位经济战演化出的军事特征,论述了未来战区后方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认为,全方位经济战将使经济争夺成为军事战略的重要目标,未来战区战役将首先在便于达成作战目标的区域展开,围绕经济资源的争夺将出现激烈的后方战场。由于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交战手段的改变,新式武器将置于作战的全过程,传统的后勤指挥保障方式和手段将发生新的变革,战役指导重心向后方倾斜。  相似文献   

13.
“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是抗美援朝战争转入阵地作战以后,志愿军后勤为满足建立稳定的后方供应和保障部队多方向机动作战的需求而实施的战时后勤体制。所谓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美军在作战方式上由传统地域作战转向全空间同时作战,为适应战争的这种发展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战斗勤务支援体制,提高各种保障能力。为此,美军把"聚焦式后勤"作为新的联合作战原则之一列入构想。从其作战原则、演习和训练看,美军聚焦式后勤理论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美军在作战方式上由传统地域作战转向全空间同时作战,为适应战争的这种发展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战斗勤务支援体制,提高各种保障能力。为此,美军把"聚焦式后勤"作为新的联合作战原则之一列入构想。从其作战原则、演习和训练看,美军聚焦式后勤理论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实行联勤统供,是军队后勤保障体制、供应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是深化和加快军队后勤各项改革的龙头;是军队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保障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一个完全联勤统供的体制,是指陆、海、空和特种兵部队所有的物资和勤务,不分通用、专用,统一由一个独立的联勤系统来筹划保障。关于我军联勤统供体制的构想,目前有不少的设计,作者认为应建立一个独立于三军建制之外的联勤系统,形成“总联勤部—战区联勤部—军以下部队”为组织形式的完全联勤统供的保障体制链。实施联勤统供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破除思想障碍,形成联勤共识;抓住时机决策,自上而下联起;根据联勤需要,建立配套章法;严密组织实施,争取一步到位。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体制的形成、发展到消失,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寻。国民党联勤体制亦如此。因此,探索国民党军队联勤体制的演变规律,对于加快我军后勤改革步伐,构造吁世纪新型的后勤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联勤体制诞生的历史背景本世纪4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队武器装备日益先进,海、空军的建立与壮大,军事指挥体制走上了诸军兵种联合道路。此时,后勤保障体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少数国家军队的后勤由三军分供体制,逐步走上了三军之间的横向联合,联合后方勤务,即联勤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然而,联勤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深化联勤改革研究,必须对联勤的概念进行拓展。除三军后勤联合之外,军地之间、战区之间、后勤与装备部门之间联合组织的共同勤务都属联勤的范畴。一体化联勤构想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体化的指挥体系,三军保障力量一体,军警后勤一体,军民保障一体,后装一体,战略战役战术后勤一体,部队后勤体制实行战斗化、综合化和模块化。  相似文献   

19.
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信息化,它使作战理论、作战方式和军队体制编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也对后勤保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后勤装备作为后勤保障能力的首要标志和保障的主要物质手段, 必须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满足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本文针对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后勤装备的发展趋势,探讨我军后勤装备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后方电子勤务,是指在军队后方勤务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要素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将后勤指挥与保障活动放到网络上来完成,实现后勤保障效能的整体跃升。一、我军后方电子勤务建设具备雄厚基础与相应条件一是具有雄厚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我军专用网络已覆盖三军部队团以上单位,各类信息设施硬件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软件系统研发也由总部统一规范实施,且逐步由单机版向网络版升级换代。不仅财务、被装、军粮、油料、卫生等专业系统的主要保障勤务已实现了计算机处理,而且总后勤部还成功地在100多个团级单位、8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