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谭玉龙 《国防》2005,(9):23-25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质变阶段。信息化战争成为主要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武器装备逐步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建立信息化军队与打赢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切实认清世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抓住当前全军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建设适应信息化作战的后备力量建设一支信息化的后备力量不仅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更是完成双重建设历史使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民兵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未来作战要求,加快军事训练转型,以真抓实备努力提升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而且全方位推动着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政工条例》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既是军委江主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又是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军队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提升政治工作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提高广大官兵对信息安全的政治敏感在近些年世界发生的几场战争中,获取对方信息情…  相似文献   

4.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中央军委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着眼我军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长远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确保完成好“双重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作为基层部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认真探索规律,积极开拓创新,立足现有条件,力争有所作为。如何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陈庭钊  蔡晖 《国防》2005,(4):35-36
为应对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挑战,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必须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预备役部队是我军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此,当前必须着力夯实“三个基础”。认清机遇,夯实思想基础。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建设整体转型,提高我军一体化作战能力的客观要求。当前,预备役部队中不少同志对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主要表现有“三无”思想:一是无关紧要。有的人认为,预备役部队主要是作为后备…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军队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此,要特别注重信息素质培养,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要突出抓好实验室建设,着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不断提高院校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培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7.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河北陆军预备役某炮兵师党委始终把抓好先进性建设作为统领部队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在学好理论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履行职责中强化奉献精神,在勤学苦练中提高能力素质,在真抓实干中培育求实作风,在开拓创新中谋求部队发展,在严格自律中树立良好形象,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实现了整体跃升。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军队要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这就要求军队各级党委必须瞄准军事变革,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个核心,大力加强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将提高信息化建设能力作为推进部队创新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强班子、带队伍、保打赢的治本之举,作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根本之策。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不断提高党委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当前,着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更新思想观念,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强化发展意识。当前要着力确立“三种意识”。(一)…  相似文献   

9.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是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新著《打赢信息化战争》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王其云 《国防》2004,(9):46-48
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指出:“我们要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江主席这一重要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步伐,积极创新国民经济动员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下,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既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快速发展。总的思路是:着眼新军事变革的基本特点,适应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  相似文献   

11.
适应世界军事斗争新形势,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最根本的是通过提高部队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对于武警部队就是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现代条件下执勤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向红成 《国防》2008,(10):40-41
当前,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形势,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认真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动员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健全国防动员法规体系。国防动员法规是国防动员建设的法律依据,是战时国防动员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长顺 《国防》2006,(7):12-13
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高层次军事人才作为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骨干和中坚,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兴起,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任务,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新型军队院校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在这种形势下,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围绕建设好“五支队伍”的目标,坚持观念、学科、科研、队伍、教学五个创新,努力推进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军队现代…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来势迅猛,发展急速。其核心是信息化,实质是军队建设模式的根本转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军区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围绕提高后备力量参战支前能力,大力开展理论对策研究。前不久,该部召开“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研讨会”,专题研究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加强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问题。现将部分观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忠贵 《华北民兵》2004,(12):35-35
如何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工作作战效能,是当前部队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和全新课题。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进程中,政治工作只有积极抢占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我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必然抉择。这场变革既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全新的工作方式、更高的工作标准,全面融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确保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人民军队变革不变色、变革不变质。  相似文献   

18.
提高党委战略思维能力,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提高党委战略思维能力,要注重强化四种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问题;强化全局意识,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强化机遇意识,以前瞻的眼光把握先机;强化发展意识,积极谋求部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面对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各级党委统领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首先转换传统思维方式。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军队党委思维方式转换的社会背景、实践基础,论证了需要转换的思维方式的重点问题及对策,力求对军队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吕保山 《国防》2007,(9):42-43
"仗怎么打,军就怎么建,动员就怎么搞."当前,机械化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战争形态演变,必须紧贴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特点,紧贴军队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突出做好实质性军事斗争准备这个主题,推动人民武装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