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民兵对口专业技术分队必须具有较高的快速动员能力和较强的科技支前能力。然而,目前民兵对口专业技术分队的现状距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含量不高,训练层次偏低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调整人员的专业构成。以高科技素质的高低为取舍标准,进一步压缩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加大与未来作战联系紧密的信息、电子、计算机网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工程抢修等军民通用技术人员的数量,以提高对口专业分队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搞  相似文献   

2.
《国防》1999,(9)
近年来,为了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要求,提高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各地都在一些科技密集型单位组建了素质较高的民兵对口专业分队,但在高校(不包括高校附属企业)组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的工作却基本没有展开。各地为什么不在高校组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呢?最近,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其中原因很多,如经费难落实,学生毕业后各奔东西,军  相似文献   

3.
日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武部在苏州科技大学组建了一支民兵高技术分队。作为苏州市首支在高校组建的民兵专业分队,这支分队平时能为部队培训计算机网络人才,战时又可直接支前参战,被誉为高科技时代民兵组织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4.
动员海军、空军和二炮民兵专业技术兵参战支前,是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虽然我军部分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在地方退伍军人中预编了预备役专业技术人员,但数量很少且高度分散,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因此,加强军兵种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建设,是我们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5.
阜阳军分区 《国防》2001,(11):38-38
以往我们组建的民兵专业技术分队,主要是依托现有武器装备进行,不仅专业种类少,科技含量低,而且远远不能满足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对此,我们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压缩一般分队,增加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突出组建高技术分队”标准,在减少原有专业不对口和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6.
王海棠 《国防》2002,(7):30-31
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参战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单位成建制编组对口专业分队,是新时期加强民兵质量建设、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抓调整改革,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平战结合不够紧密、建制布局不够合理、技术含量不够高、保障渠道不够顺畅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加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不贪大求全;另一方面又要着眼军事斗争的需要,在提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在后备力量中突出高技术分队建设势在必行。如何加快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建设,是当前民兵预备役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突出“地位”。民兵专业技水分队要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一方面,要在普遍宣传《国防  相似文献   

8.
崔晓军 《国防》2001,(9):7-8
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参战和支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兵对口专业分队要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大有作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质量建设。 首先,要优化编组,为建设高质量的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束然  任奎  束建军 《国防》2002,(6):49-49
现代战争向高技术方向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作用于战争的必然结果。高技术战争需要高技术后备兵员。要使兵员动员适应这一需要,当前应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注重在科技密集型企事业单位编组高技术分队 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低,与高技术局部战争兵员动员的需求差距大,是当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制约兵员  相似文献   

10.
彭建荣 《国防》2006,(6):24-24
为顺应军队建设战略性转型对民兵队伍质量建设的新要求,四川省绵阳市利用本地科研技术力量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把城市民兵整组与调整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任务为牵引,以科技资源为依托,积极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拓展民兵组织,努力提高民兵队伍科技含量,全市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比例由12%提升到36%,对口专业分队由15%增加到35%,步兵分队由73%压缩到29%,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技术分队为主体,科技含量较高、专业种类齐全的民兵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精兵利器的对抗,与之相适应,国防动员建设应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加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建设,是提高国防动员建设科技含量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要加大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储备的数量。新时期,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发展很快,各行各业的专业技  相似文献   

12.
陈炎春  蔡良新 《国防》2005,(3):55-55
现代战争是精兵利器的对抗。与之相适应,民兵建设要围绕提高科技含量下功夫。鉴于现代科技军民兼容程度高,依托国民教育、经济与科技建设成果,在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单位编组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应成为快速提高民兵队伍建设质量和实现民兵建设转型的重要途径。(一)合理编组。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的编组,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根据科技发展水平定类型。各地在组建和调整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时,应深入调查本地区与军事专业对口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科技实体,现有军工生产和战时可转军工生产的企业,在准确掌握当地科技…  相似文献   

13.
杨颖  袁盛清 《国防》2003,(3):52-53
空袭与反空袭激烈对抗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特征。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要求,组建空军民兵专业技术分队,以增强空军遂行军事斗争任务的能力,对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民兵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民兵应急分队训练中开展科技兴训,是新时期民兵应急分队的性质、地位、作用所决定的。 一、紧跟时代步伐,深刻认识在民兵应急分队中开展科技兴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1、从跨世纪我国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去深刻认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但需要高技术条件下强大的正规军,也需要一支科技含量较高的民兵、预备役队  相似文献   

15.
简讯     
《国防》2006,(6)
绵阳市城市民兵整组有新法为顺应军队建设战略性转型对民兵队伍质量建设的新要求,四川省绵阳市利用本地科研技术力量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把城市民兵整组与调整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任务为牵引,以科技资源为依托,积极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拓展民兵组织,努力提高民兵队伍科技含量,全市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比例由12%提升到36%,对口专业分队由15%增加到35%,步兵分队由73%压缩到29%,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技术分队为主体,科技含量较高、专业种类齐全的民兵组织结构。其主要做法:一是按专业单项编组。为便于平时…  相似文献   

16.
胡庆雄  琚胜民 《国防》2002,(6):47-48
机场是重要的对空作战平台,担负着作战飞机的起降,作战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是对敌空战的“交通枢纽”,也是敌破坏的首要目标。现代战争机场保障任务繁重,单靠机场现役部队很难顺利完成作战中的各类保障任务。解决战时机场保障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在平时建设和储备一支科技含量较高的空军民兵专业技术分队。 一、努力实现空军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组、训、装配套  相似文献   

17.
史殿才  方镇 《国防》2002,(5):49-49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优化了民兵组织结构,提高了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使我省的后备兵员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兵储备向多种技术兵合成储备的转化。实践证明,要提高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第一,合理选择组建单位。要提高民兵组织的科技含量,关键在合理选择组建单位。为此,要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着眼民兵科技支前和独立  相似文献   

18.
《国防》1998,(11)
根据总部、北京军区和山西省军区的指示精神,我们结合战争潜力调查,依托大同市高技术比较密集的单位,摸索组建了信息通信、气象保障、防化侦察化验、自动化指挥、医疗救护、工程抢修等31个高技术对口专业分队,圆满完成了北京军区和山西省军区关于组建民兵高技术对口专业分队的试点任务。大同军分区民兵高技术专业人员目前占全市民兵专业兵的16%,有效地改善了民兵的组织结构,增加了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精兵利器的对抗。要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民兵建设也必须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提高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必须拓展民兵的组建范围,重点是要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建民兵组织。如在邮电、金融系统建立通信专业分队、计算机专业分队;在医务系统建立医疗救援专业分队;在交通系统建立运输专业分队和道路抢修保障分队等。同时,要对适合服预备役的复退军人,地方与部队  相似文献   

20.
民兵科技素质不高、民兵分队专业技术含量偏低,制约了城市民兵科技强兵工作的开展。河南省商丘军分区从源头上抓起,挖掘地方科技资源,大胆拓宽城市民兵编组范围,通过在高技术行业编兵来提升城市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为民兵科技强兵打下较坚实的人才基础,走出了城市民兵建设低层次徘徊的困境,走活了城市民兵调整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