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明、清时期西南土司军队为国家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统治阶级利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军队,维持当地的统治秩序,维护国家统治和抵御敌国的侵犯。军队的奉征反映了土司对国家的认同,同时又促进了土司及西南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土司时期的土兵制度实际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组织形式。土司的军事征调政策实际是封建王朝以夷制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砫土司军事征调的原因有三:一是明朝统治阶级需要;二是石砫土兵战斗力强;三是石砫土司善待土兵、治军有方。石砫土兵参加的战争既有抗倭和勤王的爱国战争,也有被征调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反抗的战争。从石砫土兵征调的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征调次数多,规模大;二是征调多为正义之战,取胜多;三是征调的历次战争中,中间是功,前后是过。石砫土司军事征调的功用主要体现在抗倭、援辽、征蛮和征贼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明末女将秦良玉都兴智秦良玉(?~1648年),明末四川忠州(今四川忠县)人。在土司(治今四川石柱市)宣抚使马干乘之妻。马干乘早逝,秦良玉代领其职,曾多次领兵参加明朝平定西南地区土司反叛的军事活动,两次千里远征辽东,抗击后金。她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  相似文献   

4.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南部边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阿昌、怒、普米、崩龙、独龙、蒙古等民族。由于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又大多地处边远,风俗各异等原因,历代中央封建王朝又不能把内地的一套统治机构和办法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内地的,带有封建性质的土司制度和土司兵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渐有学者不断提出石跓土司宣慰夫人秦良玉抗倭的命题,笔者虽然关注石柱地方文化,但始终不能找到秦氏抗击倭寇的直接证据。经过梳理生平事迹、史志文献、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等,笔者认为若依据现有资料,秦氏抗倭之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建筑表皮展示了建筑视觉造型的综合构想,是建筑与外界环境的界面。建筑伪装理念是指从视觉层面出发,通过改变建筑表皮形态,使建筑融于周围环境或随环境因素变化而灵活应变的表现方式。伪装理念与建筑表皮设计相结合,为实现建筑与环境共生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可引导军事建筑伪装设计。通过分析国内外基于伪装理念的建筑表皮设计实例,提炼建筑表皮伪装设计特点,归纳建筑表皮伪装设计类型,总结建筑表皮伪装设计方法,为军事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龚德坤 《环球军事》2009,(13):39-39
清朝乾隆年间,瓦寺地区的藏族土司千总刘正祥、王保等人曾率藏兵协助清军抵抗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在清军总督福康安的统一指挥下,瓦寺藏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在那场战斗中,许多藏兵为国捐躯。几十年后,当英国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回荡在祖国边疆的危急时刻,藏族勇士们再次用血肉之躯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交铳”考     
“交铳”一词,集中出现于明末清初与今天越南接壤的广西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武装中,是一种来自于越南境内先进的热武器。文献中“交铳”在威力及性能等方面都明显优异于明中后期大量装备明朝军队仿制于西方和日本的“鸟铳”及“噜嘧铳”。但在之后的记载中,“交铳”一词却销声匿迹。而在清代政书与笔记资料中出现的“交枪”一词,其与“交铳”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二者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文物建筑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研究与探讨文物建筑消防问题意义重大。由于文物建筑自身的特点,其消防安全不能以灭火为主,而是以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建筑为主要前提,所以必须从防治入手,消除文物建筑的不安全因素。结合武汉市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引起文物建筑火灾的原因,针对现状结合现实工作情况对其防火问题提出了几点想法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感觉艺术,具有形式美及艺术美的建筑形象是在视觉感受的空间中展开的。芦原义信说:空间是人和视物间的联合,对视觉空间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是现代建筑达到审美目的的本质手段。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视觉是积极主动的器官,当我们通过建筑艺术来...  相似文献   

11.
大空间建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建筑。本文分析了大空间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并就其防火设计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中写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严谨的德国人在美丽的建筑面前,也流露出了浪漫的一面。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建筑业者无疑是谱写生活乐章的乐师。他们用一砖一瓦,弹奏绚丽音符;用一刀一铲,书写建筑辉煌。  相似文献   

13.
建筑技术复杂而多变,建筑地域同样丰富而多样.地域的表达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的目的之一是诠释地域性.探讨技术表达建筑地域的具体手法,分析在建筑中隐含的技术与地域之间的关系.研究并发展适宜技术和高技术文化是应对全球化、展现建筑地域特征、丰富建筑创作手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伊斯兰建筑是埃及和巴比伦两大文明古国建筑以及波斯和拜占庭建筑的继承与嬗变,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这种外来文化使其随之进入的建筑文化教育有了一种强大的宗教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完成了一个从“承继”到“结合”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内地以回族等民族的清真寺、陵墓、道堂建筑和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礼拜寺、玛扎等两种不同风格的伊斯兰教育建筑体系,并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二、伊斯兰传统建筑结构伊斯兰建筑的构成原则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其传统建筑从不强调形式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古城区是历史的沉淀,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古城区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使得古城区的保护问题逐渐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建筑学学科角度,以《威尼斯宪章》为依据,以平遥古城保护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为实例,探讨了古城区保护和发展问题的三个方面,即:如何区别对待古城区中的文物建筑、一般民居建筑和新生建筑这三类不同性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但是超高层建筑火灾案例反映出其消防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加强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提高灭火救援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特有的火灾风险,从主动预防和有效救援两个层面,探讨了超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对策与灭火救援对策,以提高防控超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剧场建筑形象地位突出,文化内涵丰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其造型的创作上,鲜明的个性和内涵表达可以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风貌和艺术特质。从演出类型、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政治需求四个方面分析了剧场建筑个性与内涵的出发点,探讨了其个性与内涵的表达原则,并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几何元素的综合运用、自然形态的提炼转化、建筑文化思潮的多元表达是体现剧场建筑个性与内涵的主要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8.
哲学思想沉淀外化为文化,影响大众审美观念,并由此形成一种创作观.传统文化是传统哲学观的具体体现,而传统建筑文化是建筑哲学与建筑创作之间的桥梁,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哲学可更好地将全球化与地域性结合起来,用现代进步的技术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场所人文精神,丰富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世界.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区域创作前景是美好而值得期待的,也是确立合理建筑创作走向的永恒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感觉艺术,通过走动、观看、触摸、倚坐等体验才能反映其真实的美感。日本建筑受禅宗的影响,非常简洁、静穆、肃、素,很能打动人心。纵观日本现代建筑,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置身于其中所深深体验到的文化性与质朴、纯粹的内在品质,体量讲究轻、薄,造型通常由简洁的几何形体构成,却能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将自然抽象化予以表现和强调,反映出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一、建筑与环境的一致性建筑与环境是相通相融的,他们之间的依托关系使之相互提高,日本建筑师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常常借助环境,通过微妙的改变,使室内…  相似文献   

20.
建筑高度超过一百米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增多,为现代化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但也给城市消防安全带来了新的难题,分析了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针对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提出预防和控制超高层建筑火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