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6日以色列总理选举中,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引起世界各国的不同反应。这是因为沙龙始终是巴以和谈与中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现在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是一位富有争议和传奇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2月7号,沙龙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就在沙龙当选的第二天,美军和以色列国防军开始了代号为“杜松眼镜蛇”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为沙龙撑腰 沙龙当选以色列新任总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巴以和平之路新的开始。因为沙龙身上有太多的“问题”。去年9月28日,正是沙龙强行“参观”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所在的东耶路撒冷圣殿  相似文献   

3.
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后,巴以争端的走向再次引人注目,从本期起,我刊连载新华社驻加沙记者马晓霖的分析文章,以帮助读者了解中东军事冲突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声音     
《环球军事》2013,(10):5-5
“中方在停建定居点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中方反对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等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兴建犹太人定居点,敦促以方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和谈障碍,为重建巴以互信、尽早重启和谈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语言就是一种武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正在就停火协议进行谈判。以巴之间积怨之深单从双方的言词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使双方使用相同的词汇,却也不能代表相同的意思! 一场文字战争 按以色列总理沙龙的解释,“停火”是指巴勒斯坦所有针对以色列人袭击行为都应该停下来,而以色列的军队不放弃用攻击直升机杀害巴勒斯坦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近几天,中东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并不是因为冲突、交火、爆炸、流血,这次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仅仅是因为以色列总理沙龙的病重入院。按常理讲,生老病死乃人生之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本不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而沙龙之所以为世人如此看重,则是因为这片战乱不息的土地、连绵不断的冲突和生活在炮火硝烟之中的人们牵动着世人的心。面对短短几天内三做手术的沙龙,人们纷纷猜测:以色列政局将会怎样变动?谁将成为沙龙的继任者?巴以是否会陷入战乱之中?和平曙光何时才会降临这片土地?……然而,面对昏迷不醒的沙龙,面对人们的种种猜测,我却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个人——阿拉法特,带着莫大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阿拉法特。  相似文献   

7.
虽然巴以之间有深深的民族家仇国恨,虽然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虽然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把以色列搅得国无宁日,虽然成千上万的以色列军人正在践踏巴勒斯坦人的家园,但仍有许多以色列人对战争大胆地说“不”。他们中既有应视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后备役部队官兵,也有高呼反战口号拼死要给拉马拉普通巴勒斯坦人送水送粮的普通以色列公民,还有誓与被困拉  相似文献   

8.
血战上甘岭     
<正>一、上甘岭跟板门店谈判紧相连上甘岭跟板门店谈判紧密相连,美国谈判要价很高,美国范佛里特上将要价很高。和谈的关键就是军事分界线怎么划的问题,谈判桌上就是争地盘。他认为有把握的,假如和谈我们不让步,按他的说法那就“叫大炮去辩论吧”,意思就是用武力打出结果。这就是要打上甘岭的原因,你不屈服我就打。他以为打下上甘岭是不成问题的。那时,他们一边谈判一边做准备,也就是叫大炮辩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美以讨价还价的一个筹码 2002-2004年间,以色列总理沙龙为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多次造访美国,并与总统乔治·W·布什交换意见。美国一直扮演着巴以争端调解人的角色。这场旷日持久的斡旋行动中,美国"调解"偏袒以色列受到国际舆论抨击。因此美国也提醒沙龙要保持克制,不要偏离中东和平"路线图"太远了。沙龙也乘机向总统布什和国家安全助理康多莉扎·赖斯提出尽快释放乔纳森·杰伊·波拉德。早在3年前的3月20日,沙龙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就郑重要求美国释放正在服刑的以色列间谍波拉德。沙龙说:"波拉德已经被关押了这么长时间,现在应该释放他了。"同时他又恢谐地向美国家安全助理赖斯承认以色列的错误,说:"这好比一个男人窥视女人沐浴一样,了解她的隐私。一个国家的隐私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这就像男人窥视女人隐私一样没有敌意啊!况且事过境迁,当事人已受到严厉的惩罚了。"  相似文献   

10.
11月5日,以色列总理沙龙辞去总理职务并将于90天内举行大选。以色列工党10月30日宣布退出沙龙联合政府,使沙龙政府在议会中只剩下55个席位。为获得超过半数的60个以上席位,沙龙与在议会中具有7个席位的“以色列家园-国家联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但终未能达成协议。沙龙被迫辞职,并宣布提前举行大选。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已经接受了沙龙的辞职。 1928年,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郊区卡法马拉尔村的一个孤立和封闭的家庭。父亲萨缪尔是一个蛮横的、性情暴躁的人。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逐渐长大的沙龙形成了父亲那种为  相似文献   

11.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也随之迁到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团继续谈判。11月,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关闭和谈之门,中共代表团撤返延安。1947年3月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驻南京办事处及中共驻  相似文献   

12.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一直是巴以冲突的焦点之一。作为以色列修建定居点的积极倡导者、加沙地带定居点的创建者,以色列总理沙龙2月2日在接受以《国土报》专访时表示,他已下令制定拆除位于加沙地带全部17个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沙龙在专访中称:“制定这项计划的出发点是,未来的加沙地带将没有一个犹太人居住。”2月4日,沙龙又表示,他支持就拆除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  相似文献   

13.
“六五”战争中骁勇善战 1963年底,伊扎克·拉宾接替祖尔,成为以色列国防军新任总参谋长。这给沙龙仕途带来了新的转机。在本·古里安总理的要求下,拉宾任命沙龙为北部军区参谋长。此后在拉宾的提携下他又晋升为少将,并  相似文献   

14.
9月10日晚,以色列总理沙龙因9日在国内连续发生两起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提前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回国。9月11日晚,以色列安全内阁作出驱逐阿拉法特的决定,蕴含着引发更多暴力冲突的巨大风险。沙龙此举将严重阻碍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实施。对此国际社会深表忧虑,并呼吁其放弃这一“愚蠢的决定”。 以色列现任总理沙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曾有两句著名的评价:历史学家说,战火频繁的中东战场只造就了一个名将,那就是沙龙,而时事评论家则说,只要沙龙存在,中东就永无安宁之日。  相似文献   

15.
1999年2月23日,在巴黎西南郊朗布依埃举行的科索沃和谈,经过18天紧张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终于结束。参加谈判的南联盟塞族代表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最终就科索沃自治达成了初步的原则协议。根据前南问题联络小组6国外长的决定,双方将从3月15日开始举行新一轮讨论,就有关实施和平协议的各种悬而未决问题作出安排。朗布依埃和谈虽然没有达成最后协议,但它使南联盟免遭北约已经准备好的空中打击,并避免了巴尔干地区局势的进一步混乱和  相似文献   

16.
1月4日晚上,以色列总理沙龙因大脑中风及大面积出血,住进哈达萨医院,进行了第3次手术。昏迷不醒的沙龙不仅牵动着世人的心, 而且使中东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本文叙述的是沙龙军旅生涯中的一些片断,从中可以窥见沙龙与以色列国防军间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见过周恩来总理于1946年在南京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时的照片。照片上英姿勃勃的周恩来用手指着军事地图,义正词严地揭露蒋介石破坏和谈、扩大内战的罪行。这张军事地图的主要绘制者,就是跟  相似文献   

18.
周一 《军事文摘》2023,(9):71-75
<正>1953年4月26日,中断了半年之久的朝鲜停战谈判重启,交战双方再次回到谈判桌前,让朝鲜半岛又看到了一丝和平的曙光。但是,刚刚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像竞选之初说的那样—会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而是想尽各种办法力求在军事上赢得主动。与此同时,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也极力反对和谈,妄图一统朝鲜半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在这样的局势下,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志愿军决心发动夏季战役,以打促谈,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停战。  相似文献   

19.
国际 1日,巴勒斯坦官员说,巴方可以接受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出的双方和谈的建议,但要进行有意义的谈判,以色列必须采取停建犹太人定居点等实际步骤。2日,一架美军的运输直升机在巴格达机场以西的费卢杰镇被击落,导致15名美国士兵死亡,21名士兵受伤。15日,两架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所属"黑鹰"直升机在伊北部城市摩苏尔坠毁,造成至少17名美军士兵死亡,5人受伤,此外还有1人失踪。3日,被俄罗斯司法机关羁押的俄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发表声明,宣布辞去总裁职务。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反对吊销尤科斯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执照。9日,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西部的马哈亚住宅区接连发生3次爆炸,造成至少100多人伤亡。15日,土尔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两座犹太教会堂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24人死亡,100多人受伤。20日,伊斯坦布尔又连续发生5次剧烈爆炸,已造成至少25人死亡,450人受伤。24日,俄罗斯莫斯科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的一座外国留学生宿舍楼发生严重火灾,共造成32人死亡,162人受伤。中国留学生有43人受伤,9人不幸遇难。  相似文献   

20.
力行 《环球军事》2009,(13):1-1
6月1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方愿与巴勒斯坦方面进行和平谈判,也愿意接受一个非军事化的巴勒斯坦国。可以说,内塔尼亚胡的表态,既是中东和谈“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遗余力斡旋的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