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方芳  陈志宏 《国防科技》2017,38(4):047-052
美国陆军所建立和运维的高度复杂、全频覆盖的人力资源自动化信息系统使其能够高效的应对日常沉重的部队重组和人事变动任务,进而为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实时响应的全球应急部署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对美国陆军的主要人力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自动化系统和其它自动化系统及装备进行梳理分析,以期获得对我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实时响应的全球应急部署能力,是建立在高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之上的.为应对日常繁重的部队重组和人事变动任务,美国陆军建立了系统配套、全频覆盖的人力资源自动化信息系统,为其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估人力资源保障效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来自特拉维夫的消息称,以色列的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正在通过实弹射击试验来验证该公司为精锐步兵和特种部队开发的"袖珍火炮"——重型迫击炮系统。这种名为"长矛"的追击炮可以安装在军用"悍马"车或者吉普车上,从而使该武器具备很好的战术敏捷性,同时其120毫米以及全自动化操控可快速发射的迫击炮又具备强大的杀伤力以及良好的任务隐蔽性。这种火炮是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卡多姆"重型迫击炮的紧凑型。"卡多姆"自行迫击炮系统装备美国陆军和以色列陆军。在美国陆军,该炮以"斯特赖克"战车为平台,在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08,(3):59-59
据外电报道,美国陆军计划斥资2000亿美元对其武器进行全面翻新以适应未来战争。美国陆军预想的未来作战系统是一个由14种武器、无人驾驶飞机、遥控设备、传感器和混合动力战车组成.以无线网络连接的系统。在陆军看来,未来战争的网络化程度将与互联网相当,机动性则与手机相当.其直观程度如同一场电子游戏。  相似文献   

5.
<正>从冷战时期到西南亚地区战争,美国陆军战车平台的战场性能反映了对复杂的战车折衷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艾布拉姆斯"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在其最初装备之后历经30多年,依然是美国陆军首要的作战平台,证明其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期间,这些作战系统被进行多次适应性改进,成功地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车辆最初设计时并未预见到的任务和环境。相比之下,美国陆军曾经启动的预定换代计划如ASM(装甲系统现代化)、FCS  相似文献   

6.
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控技术、微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美国陆军武器装备的作战空间不断扩大,作战效能显著增强。地雷战装备作为美国陆军工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与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刻认识美军现在概念上的未来作战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s,FCS),有必要对其前身——早期的未来作战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FCS)做一个回顾性的介绍。美国陆军早期的未来作战系统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坦克,计划于2015年投入使用。1996年7月6日,当时的美国陆军装甲中心司令朗·马加特少将在未来主  相似文献   

8.
美军注重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基于美国陆军组织战略目标和陆军军官个人职业发展规律,构建了一系列保障运行机制,发挥了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考核淘汰机制在军官职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训练效益,采用游戏化仿真手段进行军事训练已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关注.美国陆军在游戏化仿真训练理论研究及系统建设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梳理了游戏化仿真在军事领域的演进过程,重点介绍了美国陆军游戏化仿真系统建设现状及3类不同层级的典型系统,在深入分析美国陆军对游戏化训练仿真研究的共识基础上,对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出几点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麟 《国防科技》2003,(3):33-36
未来战斗系统(FCS,Future Combat Systern)是美国陆军和美国国防部先进计划研究局联合牵头开发的陆军未来作战系统,它是美国陆军对未来陆军部队前景的规划,该规划的关键是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打造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快速战略和战术部署能力以及具备进行多任务操作能力的作战单位。  相似文献   

11.
在美军无人系统建设发展过程中,陆军现役无人系统不仅总量最多,而且在军事行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陆军无人系统力量建设、训练、部署与配套、作战运用等情况。未来美国陆军将更加注重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编组,更加注重无人系统组网作战,更加注重无人化作战。  相似文献   

12.
波音公司为美国陆军迅速研制低成本机动型防空系统,己处于领先的地位。这种防空系统的性能先进,但利用的是一些现成的部件,如通用动力公司的“毒刺”导弹。 该系统称为“复仇者”。上个月,也就是在波音宇航公司将系统的样机交付后不到六个星期,美国陆军便进行了三次实弹试验,结果全部命中,验证了这种系统的能力。 据美国陆军的官员透露,在华盛顿州亚其马发射中心所进行的两次发射结果是前所未有的,导弹从行进中的运载车上的发射架上发射,都命中了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美国陆军进行的短距离弹道导弹试验的成功,加快了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中的欧洲战区防卫(theater defense)系统的开发速度。前者是陆军的实验项目,不在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的预算之内,但是两者在技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参加开发战区防卫系统投标的企业期待美国陆军的开发成果加快欧洲防卫系统的开发步伐。 美国陆军进行的实验是用美国雷锡恩公司生产的“爱国者”迎击美国沃特公司生产的“长矛”地对地导弹。美国陆军对“爱国者”的批量生产型软件加以改进,成功地使“爱国者”在离  相似文献   

14.
柯江宁 《现代军事》2015,(2):102-107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14年11月3日发表了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保罗·沙雷的文章《构建蜂群:美国制胜战场的秘密武器》。作者认为,如果美军想要保持技术优势,需要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革命优势,构建无人自动化"蜂群"作战系统。作者曾作为美国陆军第75游骑兵团的步兵先后多次部署至阿富汗和伊拉克,2008~2013年在负责无人系统和情报监视侦查能力的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任职。  相似文献   

15.
1998年,美国国家研究院组织了美国陆军战略技术报告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编写美国陆军21世纪战略技术报告(STAR21)。对该报告提出的未来战争的环境,系统使用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研讨。该报告提出了5个系统概念:使信息战争获胜的系统,对士兵的综合支持能力,增加系统的作战与机动能力,防空与弹道导弹防御和作战勤务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6.
庄林  于沐泽  戴伟 《国防科技》2021,42(6):69-76
美军认为,近年来中俄等大国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长期的反叛乱作战也使美国陆军应对正规战争的能力有所下降,必须推进面向大国竞争的转型建设以适应未来的作战环境。随着美国陆军转型建设的大幕拉开,提升大规模作战能力成为其建设发展的焦点。本文认为,旅战斗队作为美国陆军的主要合成兵种部队与实施近距离地面作战的主要梯队之一,其建设发展必将服务于美国陆军的战略目标。据此,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围绕“跨域、集中、持续、聚合”四个指导原则,重点采取各种举措提升其指挥机构生存力、火力集中打击力、空中威胁防护力、战术网络杀伤力四项基本能力。总结分析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发展建设的举措,对军队未来作战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陆军准备对几种非制导火箭进行试验,以确定它们能否被改进为雷达制导的近程防空(SHORAD)导弹。陆军打算在一年的先期技术演示中对带最佳雷达分布的SHORAD(称之为SWORD)进行评估。美国陆军的目标是证明SWORD计划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如果演示成功。美国陆军将把它列作一项为期4年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计划。为SWORD计划考虑的导弹包括休斯公司的“毒刺”单兵携带式防空导弹和Alliant技术系统公司2.75英寸火箭等。它们将加装无线电收发器和惯性测量装置,SWORD雷达对其实施精确制导,拦截多种目标。SWORD系统将能在全天…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美国正在调整军事战略,处于军事转型时期,其武器装备的发展和部队编制的变化等无一不受此因素影响。美国陆军的未来作战系统(FutureCombat Systems,FCS)也不例外。未来作战系统是陆军为其目标部队度身定制的系统,因此,在讨论未来作战系统时,必须对目标部队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美国陆军倡导对指挥官的全面培养,因为指挥官通过其品格、能力和行为影响他人.美国陆军先后颁发部队实施的野战条令都详细界定了指挥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BE).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KNOW)以及应该做什么样的事(DO).BKD模式是美国陆军领导力条令的基石,也是各级军官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20.
据2014年11月24日的美国《防务新闻》报道,对于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及其盟军来说,通过布满简易爆炸装置的道路进行补给无疑是致命的。据美国陆军估计,在阿富汗进行的道路补给中,每24次行动就会造成一次人员伤亡。美国陆军为了减少这种伤亡,正在探索采用无人系统,包括地面和空中的无人系统进行物资运输,这项工作由美国陆军坦克和机动车辆研究开发和工程中心(TARDEC)牵头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