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初投刘邦不受重用而离开汉军,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感念之余将张良举荐之信取出。萧何问他:"既有张良之信,为何不早拿出?"韩信答曰:"早拿出来,恐被天下人耻笑。"读史鉴今,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逢人拉关系、遇事  相似文献   

2.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姜文华 《国防》2006,(4):72-73
在中国军事史上,出现过许多卓越的军事家。其中, 有的长于运筹帷幄,谋划大计;有的擅长披坚执锐,统兵作战。但能够兼有二者之长,能文能武的,却为数寥寥,而韩信就是这样一位屈指可数的军事家。韩信集谋臣与统帅于一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楚国故地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受当地尚武风气的影响,少年时就喜爱研习兵法。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韩信投奔项羽麾下。  相似文献   

4.
克制是美德     
克制是美德谢华杰提起“克制”,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汉朝的大将军韩信了。想当初,他曾受胯下之辱。可数十年后,当他屡建战功,被封楚王,再次回到当年受辱的故乡时,那位曾迫使韩信从胯下钻过的少年已成为一个年富力强的壮汉子,此刻正胆怯地跪在韩信面前。韩信指着他对...  相似文献   

5.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  相似文献   

7.
汉中,曾以“四塞险固”的特点,在两汉、三国时期,吸引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诸葛亮等许多文臣武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施展富国强兵的抱负。如今,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这个地区20多项军事工作分别受到总部、兰州军区、省军区的表彰,被兰州军区授予“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本文介绍的就是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杨吉荣热爱武装工作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8.
《史记》载,韩信当老百姓时,曾遭市井恶少的当众羞辱,被逼着钻裤裆。胯下之辱,常人难忍,但韩信忍了。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被封为楚王,富贵而归故乡,当年羞辱他的恶少吓得屁滚尿流。但韩信并未秋后算账,“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非但不杀,还封了小官。此举显示了韩信的雅量。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曾把领导者的主要职责科学地归结为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件事。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但其中更为根本的是用人。因为,无论是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人。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本领。汉高祖刘邦总结他得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其职责有多少条,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是会用人。在当前的干部使用中,各级党委机关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06年,萧何任西汉宰相,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曹参继任后,深知萧何制定的政策法规很管用,便继续沿用.当政三年,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而出现了国富民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一个古老而热门的话题。自古以来,凡名王贤君,均重视人才。刘邦得天下,是因为重用了张良、萧何、韩信;刘备力量弱小而成"三国鼎立",是因为三顾茅庐得了"卧龙"。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道理就在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恢复"元气",靠的是人才;美国的迅猛发展,靠的也是人才。据报载,目前仅中国在美的人才就有45万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所作的论述。在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开发是人才学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才的培养和选择,对人才的成长起到基础性的作用。邓小平的人才开发观,吸取了人类的历史精华,贴近中国社会的实际,内容丰富,个性鲜明,指导性强。 一、人才开发具有战略性,要有明确的标准 把人才开发提高到战略地位来对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人才建设的需要,分层次定标准,是邓小平人才开发观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历史上重视人才的事例很多,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但到了现代,由于在人才的开发上受“左”的影响,苛  相似文献   

13.
用师者王     
《兵团建设》2014,(6):45
正在谈到用人之道时,曾子提出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论断。意谓任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就会成为业中的王者;任用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成为业中的霸主;任用平庸之辈就必定失败。足见用人是否得当事关事业成败,切莫等闲视之。"用师者王",此确为事业成功之要道。刘邦在谈到自己得天下的缘由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指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相似文献   

14.
楚、汉相争之际,韩信破赵之战时创造的背水阵,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家一致认为,韩信不愧是一代用兵大师,以区区三万人,破二十万赵国精兵,演绎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人们在击节叹赏之余,纷纷探究韩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其中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是:韩信布背水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的勇敢作战精神,即韩信战后回答部属的疑问时所引用的孙子那句名言──“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换言之,韩信破赵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治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15.
韩信是楚汉争雄中“与汉汉重,为楚楚安”的关键人物,后于汉高祖11年被吕后、萧何以“谋反”罪诛杀。到底是韩信存心谋反,还是汉室统治者蓄意翦除?韩琪撰文指出,韩信被杀实属冤案。刘邦对这位  相似文献   

16.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背水为阵,以不满三万人的兵力大破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一举平定赵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韩信背水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破赵之后,燕、齐等国闻风而靡,由此,刘邦始得专力攻项羽,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并最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但是,当年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在今何地?这次战役为什么能够以  相似文献   

17.
楚汉战争中,韩信等人率汉军数万,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出敌不意地从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渡过黄河,开辟北方战场。汉军在取得了灭魏、攻代的胜利后,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初,韩信又引兵东进,翻越太行山,乘胜击赵。赵王歇与主将陈余率军宁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兵力号称20万,比汉军多数倍,而且占有地势之  相似文献   

18.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艺术,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所创造的 些战法,如暗度陈仓、背水阵、木罂缶渡军,等等,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而后世之言兵者,也往往将他与孙子、吴起、曹操等优秀军事家并提。清代方苞说:司马迁所以于汉兴诸将中独详述韩信之用兵,是因为“信之战”,不仅  相似文献   

19.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20.
暗渡陈仓     
马靖 《国防》2008,(10):78-79
暗渡陈仓,全称应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斗争。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楚汉相争初期,处于劣势的刘邦在进军褒中后,为了防止章邯侵袭和麻痹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争夺中原,主动烧毁了东向的栈道。后来,韩信出兵东征之时,为了迷惑敌人,派人佯装修复栈道,而暗中抄小路迂回到陈仓,击败了章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