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20年,无人机在技术和作战应用上都发展得很快,已成为美军进行战场侦察、监视不可或缺的作战装备。美国陆军装备的无人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位居各军种之首,在未来作战系统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无人机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取决于无人机平台及载荷的技术性能,也依赖于无人机操作、维修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大规模培训高素质的无人机操作维护人员,已经成为美国陆军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战场上,美陆军的地面常规作战样式主要体现为重型装甲集团的大规模突击。在作战中,使用轻型装备意味着死亡概率的上升。“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布莱德利”装甲战车便是这一时期美国陆军的典型装备。但进入新世纪后,美国陆军面临的战略环境与以往大相径庭,面对更为广泛的突然威胁。随着美军未来作战任务的调整,对装备的需求也发生很大变化。美国陆军现有的装备体系是针对冷战时期军事需求而  相似文献   

3.
化生放核部队是美军重要的作战保障力量。为有效应对化生放核威胁和危害,美国陆军通过重塑旅战斗队化生放核力量,不仅提升了自我保障能力,还具备了全频谱作战和可持续作战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美国陆军步兵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和装甲旅战斗队化生放核兵员的力量编制和装备编配,试图为未来一个时期陆军合成旅防化兵建设和发展,实现全域作战和立体防护要求提供一定借鉴。研究表明,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在旅司令部、营司令部和连司令部编设不同岗位的化生放核参谋,作战指挥能力强;在旅司令部、工兵营、侦察营、步兵营/装甲营和支援营编配了大量便携式化生放核装备和少量车载式化生放核装备,自我保障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前,美国陆军正在加紧研制“未来作战系统”(FCS),18种武器装备中包括有人/无人地面车辆、无人机和传感器。2003年5月,美国国防部国防采办委员会批准了价值150亿美元的“未来作战系统”武器发展与试验项目。预计该系统2008年进入低速率初始生产;2010年装备第一个“未来作战系统”营后具备初始作战能力;2012年第一个行动单位(包括3个营)装备完毕,具备完全作战能力。与“未来作战系统”相配套,未来的美国陆军将以“旅”  相似文献   

5.
作战试验能有效地推动装备体系的建设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陆军网络集成评估与联合作战评估的作战试验特点,提出军队开展装备作战试验的几个建议。首先,总结了美国陆军网络集成评估到联合作战评估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网络集成评估的地位和作用、网络集成评估的实施流程以及13次网络集成评估和3次作战评估的有关情况;其次,分析了网络集成评估的一系列作战试验特点,诸如实际作战需求牵引、逼真场景构建、试训一体化模式、部队战斗力的直接生成以及作战能力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等;最后,提出了网络集成评估带来的若干启示,从满足实战能力需求开展作战试验、突出装备体系的互操作能力评估、探索试训结合的作战试验模式、组建专门的作战试验部队及鼓励工业部门参与作战试验等方面推动军队作战试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卫 《军事史林》2007,(11):52-56
2006年早些时候,美国陆军向驻扎在华盛顿州刘易斯堡的“斯特赖克”第4快速作战旅第9步兵团第4营配备了“陆地勇士”。这种模块化步兵全方位装备系统可让士兵将数字通信技术应用到作战中。  相似文献   

7.
作战试验部队是试验鉴定力量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完成装备作战试验的直接载体。美国在装备试验与鉴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陆军实行试验与鉴定的一体化管理,具有独立的作战试验鉴定部门,没有编设专业化的作战试验部队,试验任务主要根据装备的特性选取未来典型用户的作战部队在真实对抗环境中完成。作战试验部队主要参加作战评估、初始作战试验与评价以及后续作战试验与评价三个阶段的作战试验,在一体化试验小组的协调下,依托靶场完成试验训练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陆军试验部队的研究,分析了美国陆军作战试验与鉴定发展概况,重点研究了作战试验部队管理体系,并从整个试验与鉴定系统归纳总结作战试验部队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陆军的军事信息支援部队(译者注:2010年6月21日,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正式宣布将“心理作战”更名为“军事信息支援行动”,相应的专业部队力量也进行了更名,如第四心理作战大队美国陆军唯一的现役心理作战大队更名为第四军事信息支援大队)是国防部唯一一支经过专业选拔、训练、组织、装备和网络化,通过心理效果控制和影响外国目标受众的部队。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陆军装备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以赢得当前反恐作战和谋求未来绝对优势为目标,重视装备的一体化发展、螺旋推进和持续改造,敢于创新的同时还勇于下马。  相似文献   

10.
自1906年美国陆军首次采购汽车用于运输作战物资一直到进入陆军转型期,美国十分重视轮式车辆在军事行动中的运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了4万余辆轮式车辆,广泛运用于作战指挥、装备载牵、兵员投送、物资运输、技术保障和勤务支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从冷战时期到西南亚地区战争,美国陆军战车平台的战场性能反映了对复杂的战车折衷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艾布拉姆斯"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在其最初装备之后历经30多年,依然是美国陆军首要的作战平台,证明其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期间,这些作战系统被进行多次适应性改进,成功地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车辆最初设计时并未预见到的任务和环境。相比之下,美国陆军曾经启动的预定换代计划如ASM(装甲系统现代化)、FCS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军事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美国陆军率先提出重点发展"未来作战系统"(FCS).在美国影响下,法国陆军于2002年开始为期3年的"空地一体作战系统"(BOA)概念研究.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士兵和运输工具、机器人、无人机等装备集为一体,各种装备形成网络,从而加速作战节奏.  相似文献   

13.
美国陆军未来作战系统(FCS)项目的牵头系统集成商——波音公司和科学应用国际公司2008年1月17日宣布,美陆军已经加快了 FCS 两种无人装备——小型  相似文献   

14.
动态     
“陆地勇士”系统将进行营级试验 2006年,美国陆军计划装备数百套“陆地勇士”士兵系统组件,并对这种一体化士兵系统进行首次营级试验。试验包括“陆地勇士”系统与“斯特赖克”系列战车的互操作能力。担负这次作战试验的是美国陆军第2骑兵团第1骑兵中队,他们将于 2006年中改编为第四支“斯特赖克”作战旅--第九步兵旅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数年来美国陆军反恐作战的历程和近10年来部队转型的实践,证明美国陆军的这种转型是极为艰难曲折的。在实施转型计划的过程中,美国陆军曾多次调整和修改其转型路线图。目前,美国陆军正在根据其驻阿部队的作战状况,继续实施经过调整和修改之后的军队转型计划和装备采办策略,以期能对眼下的战斗提供一些直接的好处。然而,政策执行者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仍然还需要在接受先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艰难地“摸着石头过河”;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已经敢于公开承认这个问题了,而不再像先往那样遮遮掩掩的。  相似文献   

16.
纵观数年来美国陆军反恐作战的历程和近10年来部队转型的实践,证明美国陆军的这种转型是极为艰难曲折的。在实施转型计划的过程中,美国陆军曾多次调整和修改其转型路线图。目前,美国陆军正在根据其驻阿部队的作战状况,继续实施经过调整和修改之后的军队转型计划和装备采办策略,以期能对眼下的战斗提供一些直接的好处。然而,政策执行者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仍然还需要在接受先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艰难地“摸着石头过河”;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已经敢于公开承认这个问题了,而不再像先往那样遮遮掩掩的。  相似文献   

17.
龚钰哲  岳松堂 《国防》2011,(2):74-76
2010年8月19日,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颁布了《美国陆军作战概念(2016~2028年)》(以下简称《概念》),描述了在未来作战环境中,美国陆军如何遏制冲突、打赢战争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它以战争中的战役和战术层次为重点,指出了2016~2028年期间美国陆军部队将如何组织作战,反映了美国陆军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事件     
《环球军事》2013,(12):4-4
美国陆军发布《2014财年装备现代化计划》 5月24日,美国陆军发布了《2014财年装备现代化计划》,表示要优先装备在阿富汗的士兵,同时为不确定性未来做准备。在制订该计划之前,陆军参谋长提出了三个优先重点来指导计划的制订,第一,在预算削减的压力下,继续为士兵提供杀伤能力和保护;第二,提供可行且强大的通信网络能力;第三,陆军要时刻准备行动,作战并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9.
迫击炮是一种射角大、弹道弯曲、特别擅长攻击隐蔽物后目标的近程面杀伤武器,是城区和山地作战不可缺少的“杀手”,具有“城区与山地作战之王”的美誉。美国陆军一直十分重视这种近程火力支援武器的发展和装备,在上世纪80~90年代,美军分别面向连属、  相似文献   

20.
美国陆军在改造现役装备以保证打赢当前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的同时,还正在大力研制新一代武器装备,如“陆战网”、未来战斗系统(FCS)、无人化装备、精确制导弹药、直升机、一体化防空反导装备、战术轮式车辆等,以期建成一支“平时能慑服,战时必取胜”的具有全谱作战能力的未来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