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般认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但目前还没有确实的档案材料直接证明。6O年代中期以后,虽然毛泽东开始考虑是早打还是迟打,是小打还是大打,是打常规战争还是打核战争的问题,并已经有了“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的说法,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的提法。不过,毛泽东依据对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越来越严重的认识、对世界大战爆发周期性的认识和对核战争的认识,确实提出了这一基本思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而明确的提法是后人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基本思想所做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日益恶化,新中国领导人开始强调要准备打仗,提出并确立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年以前,里根总统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演说中提出了使世界免受弹道导弹威胁的希望。他具体地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我们的唯一目的……是寻求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 里根总统把实现上述目标建立在最近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他认为,这种进步有史以来第一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即能够通过有效的防御,而不是单纯靠报复威胁来增强威慑力量。他决定,美国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我认为这是对的。  相似文献   

4.
肯尼迪政府执政后,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城市转向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意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核战争。同时,结合当时的冷战背景,肯尼迪政府设想了美苏间三种形式的核战争,并制定了相应的战争计划。这些核战争设想,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固有的冷战思维——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集团"侵略扩张的本性"威胁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肯尼迪政府将根据"灵活、谨慎、可控"等战略原则来应对已经开始出现的美苏核均势的冷战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K-19号核潜艇是前苏联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它是美苏冷战酿造的一枚苦果。它在整个服役期间,曾3次与灭顶之灾擦肩而过,其中2次险些引发美苏核战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第一个核战争计划即《统一联合作战计划》出台的情况,分析了美国制订核战争计划的动因与程序及出台背景,并对其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7.
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国家安全长期面临严重威胁。毛泽东冷静分析形势,对战争威胁的判断经历了从主要应对美国发动战争到重点防止苏联发动战争、从主要应对局部战争到重点准备全面战争、从主要应对常规战争到重视应对核战争的变化,有效指导了当时的国防与军队建设,为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克什米尔争端是历史道留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自两国独立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对立状态,在两国独立后的25年内,曾三度兵戎相见(分别是1948、1965和1971年)。1998年,两国相继进行了核试验。1999年,两国间爆发了格尔吉尔冲突。人们担心,如果冲突逐步升级为第四次印巴战争,有可能是一场核战争。可以说,现在两国的对立已不仅局限在南亚,它很有可能破坏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美国辩论裁军战略,而北大西洋公约保持战备,同时苏联允诺不首先使用 超级大国:核战争问题在争论中 Enrlc Lerner 过去一年美国及其盟国正在进行的军事战略的辩论已从军事刊物中泄漏出来,刊登在报纸头版。曾在专家秘的密讨论会上争论了几年的核战争策略的关键问题是欧洲、日本和北美群众示威的主题,近来美国总统接受了一项要求广泛增加军备的新战略使得世界公众对一度是秘密的核战争计划的讨论关心起来。  相似文献   

10.
报刊文摘     
“核冬天”理论新说 1983年提出“核冬天”论点的5位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尽管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最近出现了友好气氛,但一次核战争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的问题如同以往一样依然存在。两个大国的战略核武器库依然存在而未触动,并可能起作用。他们说,核战争仍对气侯产生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战争与和平的相互转化规律,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加之各种制约因素,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维多利亚时代”——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使人们对战争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然而,在对人类命运威胁最大的核战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政府建议的“改进对付军事力量”不仅是不必要的和耗资巨大的,而且很可能要中断限制战略武器会谈(SALT)的谈判和增加核战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核武器自1945年问世以来,真正用于实战只有一次,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核轰炸。但实际上,战后半个多世纪,美国和苏联为争夺世界霸权,曾一次又一次挥舞核大棒,把人类推向核战争的边缘。1977年,美国政府解密了一份代号“扣球”的绝密作战计划。该计划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9年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当时美国具有核优势,苏联是主要敌手。“扣球”计划总方案为:1957年1月1日美军发起全面进攻,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军与盟军配合,通过核袭击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并通过在欧洲大陆西部实施战略进攻和在远东实  相似文献   

14.
从前线到战略司令部的通信蕴涵着一个相当大的主题,本文从一个演习方案的四个阶段,即平时、平时向战时转变、常规战争和核战争等阶段讨论这个问题,并详细阐述敌军对通信系统所构成的各种威胁。那么,如何建立能对付这些威胁的重要通信系统呢?本文认为,必须建立战术中继通信网和战斗无线电通信网。  相似文献   

15.
蒋楠  丁伟 《军事历史》2013,(1):15-18
冷战时期中国反侵略战争战略指导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前沿防御,即将来犯之敌歼灭在前沿地区.二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特别强调坚持诱敌深入思想,将敌人放进来打,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三是20世纪80年代,在战略指导上由“诱敌深入”转为“顶住敌人”,军事斗争准备由应付全面战争转向应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核武器和反应堆的出现不但使潜艇摆脱了"只是可下潜的艇"的尴尬境地,还拥有了极大的作战威力。可是苏联军队将核武器作为主力武器,认为"海军不可能是核战争的主力",这一观点让苏联更加忽视海军的建设。然而50年代,以美国航母机动舰队为主的西方海军在苏联周边海域频繁游弋,显示武力,这使苏联军队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四期报道了印、以联合研制能够发射核导弹的核动力潜艇一事,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晌,这是个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事件。事实上有关核武器的话题总能引起热烈的反响,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的威胁不只针对特定某国、更指向全人类。1945年8月,人类战争史上两次最强烈的爆炸发生后,各主要大国一直不遗余力地装备和发展核力量。于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出现了——人类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竟然是靠超量装备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现的。对核战争的恐惧使大国不敢轻言战事。核武器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毁灭力成为大国手中的权杖,而海基核武器则是这柄权杖上最夺目的宝石,一颗充满地狱气息的宝石。在描述核大战的军事小说中,恐怕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公元××45年8月,初步拥有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A国,向远隔大洋的J国首先发动了核战争。经过第一次核打击,J国陆基战略核力量损失殆尽,残余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动反击后,被提前捕获信息的A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拦截;载有核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由于缺乏有效空中掩护,也被A国的战机击落……就在A国得意之时,A国外海洋面上腾起几簇水柱,在A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做出反应之前,A国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上空,已经升起了蘑菇云……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遍布世界的满天黑云和放射性尘埃告诉人类:“冬天”来了,没有飘逸的雪花,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死亡。这一幕不是真实的,但核武器的威胁与危害决不是虚构的,海基核力量的优势更容不得有半点忽视。  相似文献   

18.
1983年3月23日,罗纳德·里根在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讲中提出,为应对核弹威胁、阻止热核战争爆发,美国必须研发和部署导弹防御能力。如今,美国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部署了数十套陆基拦截系统,而它们仅仅可能具备拦截来袭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为了实现里根的“遗愿”,美国国防部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机载激光武器,在弹道导弹防御中不断加大定向能武器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9.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饱受战争苦难的世人多么希望能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啊.但是世界上随后发生了另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长达近半个世纪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又将世人带进了极其恐怖的核疯狂旋涡,一触即发的核战争,时时威胁着世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提起1945年美国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而对于美军曾经研制的一些战术核武器,如核火炮、核地雷等等可能就不清楚了。事实上,在核战争的威胁下,上个世纪出现了一些近似于变态的战术核武器。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披上了核外衣的“战争之神”——核火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