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主谋者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主谋者新说陶季邑1922年6月16日清晨3时,驻扎在广州的陈炯明所属部队(即陈家军)4000多人,在粤军总指挥叶举、粤军司令杨坤如、粤军第2师师长洪兆麟等率领下突然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并以大炮轰击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粤秀楼。总统府...  相似文献   

2.
1996—1997近两年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军事活动的探讨有一些进展。现将有关的各种观点作一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往许多论著认为蒋介石在事变发生后和战态度不定。现在一些学者认为:7月10日蒋介石要求各地方各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蒋7月17日在庐山谈话,“表明了中国决心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  相似文献   

3.
<正>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不交涉”政策,把希望寄托给国际联盟(简称国联);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受到威胁,国民党内部矛盾逐步调和,国民政府一面对日抵抗,一面在列强的调停下与日交涉;热河事件爆发后,由于列强和国联没有进行有效干预,消极抵抗无效后,国民政府便派亲日派北上妥协求和;  相似文献   

4.
曹杰 《国防》1996,(11)
胜利的曙光——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甘南,向红一方面军逐渐靠拢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前后,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两广军阀发动“两广事变”,反对蒋介石政府,出兵湖南。蒋介石被迫将陕甘“剿共”主力军胡宗南部调往湖南。这时,中共中央连电张国焘,要红四方面军在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迅速北上甘南,同红一方面军一起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7.
陈毅历险记     
编者的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同志奉命留守中央根据地,坚持开展赣南游击战争,度过了最险恶的岁月。在白色恐怖下,他历尽艰险,靠大智大勇和人民支援,突破重围,与敌周旋,站稳脚跟,保存革命火种,开辟赣粤边游击根据地,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这是一页光辉的历史篇章,至今仍不失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广大民兵和军内外读者了解革命前辈“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历史,接受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学习老一代克敌制胜的智谋和武勇,研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思想等等,不无裨益。二十年来是与非, 一生系得几安危?  相似文献   

8.
赣粤边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它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军队侵占和血洗革命根据地的严重时刻,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战斗旗帜。它在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后,长期与拥有优良装备并超过自己力量数十倍的敌人正规军作斗争,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它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和复杂的斗争中,保存了革命火种,发展了武装力量,锻炼和培养了大批骨干。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赣粤边游击区,是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办事处的  相似文献   

9.
郑磊 《军事史林》2013,(11):35-38
“满洲国”:中国近代第一个伪政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即宣称要在东北“建立一个由日本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及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为实现此目标,从1932年9月开始,关东军特务开始策动各地汉奸“独立”。至1933年1月,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及东蒙先后宣布脱离国民政府,并建立了伪政权。此后,日寇便开始策动清废帝溥仪到东北建立伪中央政权。  相似文献   

10.
<正>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华南敌后武装斗争,逐步建立了以东江和琼崖为中心的华南抗日根据地。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相比,华南抗日根据地较为分散,力量亦较有限,故而中国共产党一直寻机发展华南,以壮大区域武装力量。1944年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发布“一号作战”的命令,“乃企图开拓大陆交通线,以保持中南半岛之陆上联络”。[1]按照“一号作战”的计划,时驻广东的日军第23军将分三期执行“北进作战”“西进作战”“打通粤汉路南线及赣州作战”。[2]“一号作战”期间,日军主力尽数集中于前线作战,客观上形成广大敌后沦陷区兵力空虚的局面。所以,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广东广泛开展武装斗争契机的出现,初步设想了“发展华南”战略。据日军第23军规划,在“西进作战”之前,需要“扫荡”广东境内的抗日力量,由此造成西江、粤中、南路[3]等地区大部沦陷。随着桂柳会战的酝酿与爆发,广东地区的国民党部分军队与日军主力相继进入广西战场。中共中央在提出“向北发展”以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亦重视发动西江、粤中、南路方向的敌后武装斗争,要求广东...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暴动,7月下旬派周恩来去指导前敌方面的工作,准备于必要时在南(昌)浔(九江)起义,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当时四省的革命形势都很好,且起义部队“打响第一枪”后即向广东潮汕开  相似文献   

12.
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团队,其前身是活跃在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等地的红军游击队,1938年1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抗战时期,该团活跃在苏南和苏中敌后,被当地人民誉为“老虎团”......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统帅机关决策幕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理解,“抗战初期”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面对着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边调兵遣将,加紧抗战的部署,一边仍未放弃通过外交谈判和调停以求得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随后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集结于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多次大会战,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大片河山沦于敌手。由此,学术界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和”还是“战…  相似文献   

14.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整个对华战略的需要,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这是其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活动。为了转移视线,日本从事变策动之初即开始进行外交欺骗。其具体方法是,首先把引发事变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然后尽力把东北的“满洲问题”和上海事变截然分开,坚持所谓“就地解决”主义。并在国际上准备了一套虚与委蛇的对应策略,开展欺诈外交,本文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此进行分析,进一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不遵守国际信义,不讲外交道德的狡诈手段和邪恶本质。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自“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软禁中的张将军,50多年来却没有对这两个“事变”进行过任何述评。张将军“开口讲话”是在1990年6月他结束软禁生涯后,他曾就一些历史问题谨慎地接...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17.
1929年1月,为解决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问题和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三次“会剿”,“柏露会议”决定红4军主力挺进赣南.在进击赣南途中,红4军在大庾与国民党军激战,被打散后在广东南雄乌迳会合并宿营,由于连日激战,疲惫不堪,放松对敌警惕,险些被国民党军围歼,幸得当地党组织情报及时,才成功脱险.红4军乌迳脱险,保留了革命火种,彰显了地方党组织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 92 8年 6月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 ,从整顿东北军事力量 ,开发东北富源 ,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满蒙一体及东蒙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入手 ,全面加强东北边防建设。后虽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中断 ,但东北边防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稳健派侵略满蒙的阴谋 ,并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坚持抵抗三个多月奠定了基础。由于东北边防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失误 ,加上国内政治原因 ,终于给日本侵华激进派以可乘之机 ,东北地区便迅速沦亡。  相似文献   

19.
岳恒 《军事历史》2020,(2):99-106
西安事变的发生关涉当时中国抗战两大敏感问题:一是抗日救亡政策的制定;二是国家的统一及团结。纵观1935—1937年间中国国内形势,蒋介石对陕甘一带共产党红军发动战争固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国民政府与盘踞各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关系也应予重视。经蒋介石几年的苦心经营,到1936年下半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令所及仍不足十省。故单靠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应对日本侵略是远远不足的,能否得到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西安事变爆发,各地方实力派反应不尽相同,他们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值得探究,这将有助于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各派势力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豆选     
一粒小小黄豆。在一定条件下,竟然同政治文明建设相联系,也算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吧!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大举南侵,很快殃及我的故乡河南内黄县。国民党县长携款潜逃,民众惊慌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