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航空制造业的崛起,在由传统制造迈向数字化制造的同时,也实现了制造工艺的迅速变革。庆安要在未来的航空领域里策马扬鞭,不仅要买得起马,更要配得好鞍。由"传统"走向"精准",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以至精、动以至准"是航空工业庆安作动系统文化内涵的阐释。作为一个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航空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将作动系统文化真正落地,必须把精准管理的思维融入工作之中,用精准管理的  相似文献   

2.
<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航空工业昌飞牢记航空报国使命,坚持科技创新,用智慧和汗水,用忠诚和担当,实现了大批航空制造关键技术的新突破,为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行稳致远的"科技引擎"。坚守初心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开创了公司技术进步和型号研制系列化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航空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安")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中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庆安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37.1万平方米,现资产96亿元。庆安立足于机载作动系统技术领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以飞行器、武器(发射)操纵控制系统及装置为主导的航空产品体系,部分研发系统及产品涉足C919、运20、AG600等国家重点型号项目。  相似文献   

4.
正1978年12月,中国正式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从五十年代艰苦创业中一路走来的庆安公司此时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时代再一次赋予了这群航空人新的历史使命,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开始了漫长曲折的变革之路。艰难起步的变革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初期,庆安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航空附件生产企业,产品走过了由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过程。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研发制造体系,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多款飞机完成了配套任务,填补了航空史上的多项空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祖国的成长和航空工业发展的步伐,航空工业庆安也走过了65年的光辉岁月和奋斗历程。回首过往,从70年前中国航空工业诞生到如今钢铁雄鹰筑起空中长城,从白手起家研制出第一代产品,到多项重点型号研制并驾齐驱,几代庆安人怀揣梦想,薪火相传,矢志航空报国,用使命与担当蹚出了一条艰辛而又自强的求索奋进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步于1951年。上世纪80年代,出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航空科技企业开始涉足民用领域。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赋予了“军民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内核——“军民融合”。通过近年来的改革,航空科技企业的民用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军民结合,保军转民”政策为我国的国防航空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航空工业在民用化过程中,也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航空工业属于战略产业,大型航空制造企业不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也往往是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的标志。本文的目的是要对跨国公司对我国航空制造业投资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二战"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成熟并大范围进入工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外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包括飞机公司、发动机公司和机载系统公司,如波音飞机公司、空中客车公司、苏霍伊公司、罗·罗公司、普惠公司等,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相对技术优势,主动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航空工业领域,催生了航空工业数字化。数字化技术进入航空工业领域以后,极大改变了航空工业以往的科研生产模式,表现出了一些显著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展开"十三五"这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一组组跳动的数字、刷新的排名,见证中国前进的步伐;一个个高光时刻、精彩瞬间,标注航空工业征程上的关键节点。五年来,航空工业昌飞围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使命和集团"一心、两融、三力、五化"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的任务目标,向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特点近年来,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迅速,在许多重点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进步明显。但是航空制造领域内的智能化基础相对薄弱,行业内各制造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要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服务与服务之间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11月3日,为加强航空发动机领域关键制造装备供需对接与合作,国产数控机床长效合作机制在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装备需求座谈会",18家机床行业企业的24位代表与南方公司刘忠杰副总经理、刘青海总工艺师以及相关部室、车间技术人员近20名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国防科工局发  相似文献   

12.
动态     
俄罗斯组建航空巨无霸企业2006年2月20日,俄总统普京签暑命令,决定组建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新组建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是一个股份制企业,几乎整合了俄罗斯所有的航空工业部门。俄罗斯希望通过这一措施,促进俄罗斯航空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维持和提升俄罗斯航空制造业的科研潜力。集团将由国家控股,所持比例不少于70%。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8日,一个金风荡漾的日子,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一天,对于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因为,今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日子,同时也是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45周年所庆系列活动的第一天。 45年弹指一挥间,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是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奋起的霞光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14.
<正>5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启幕,当天,航空工业直升机所"邀您看航空"通航开放日也迎来了众多观众,在初夏满园的芳香气息中,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此次通航开放日是航空工业首次集中面向全社会展示自身的发展成就,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大众的航空意识,培育航空文化。此次开放日活动以"放飞蓝天梦想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示内容从研究所"自我介绍"和简要  相似文献   

15.
<正>航空工业昌飞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践行航空工业集团"一心、两融、三力、五化"发展战略,举旗塑魂、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企业文化铸魂、立道、塑形功效,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中航工业长沙五七一二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即"中航长飞")科学审视国内外航空维修市场,准确把握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趋势,把公司发展放在中航工业集团全价值链、全产业链中去思考和谋划,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了"以四新支撑三步走,打造信息化航空维修企业"的发展战略,努力通过自身实践和探索,带动整个航空维修产业发展,并在与行业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持久生命力。所谓"四新",指的是打造数字化维修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2011,(1):F0004-F0004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航空工业系统集成企业。自1951年创建以来,中航工业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传承和铸就了重型歼击机的研发制造优势,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航工业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工作,发布了集团公司航空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组建国防科技工业航空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创新中心,"爱创客"双创平台成为央企主要双创项目之一,入选"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典型实践"前十强。落实重点产业发展政策,集团党组出台《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  相似文献   

19.
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关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论述。立场一以贯之,要求不断深化。总书记关于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广大航空人指明了方向。航空工业始终牢记强军首责,紧跟国家战略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在立足自主研制的基础上,瞄准前沿科技,研制一代,预研一代,走出了一条砥砺奋进的创新之路。特别是"20系列"的集体出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装备的傲人成就,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17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创建55周年纪念日。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把建设我国航空工业的议题及时提到重要日程。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接连召开了两次会议,研究部署迅速建设我国航空工业。当时,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又在激烈进行,同时考虑到我国先有空军后筹建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周总理指出,“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规模开始不能太大,要由小到大,由修理走向制造。”1951年4月,航空工业局正式组建(属重工业部),随即从空军接受飞机修理任务,揭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艰苦创业的序幕。在抗美援朝烽火中诞生的中国航空工业,在完成修理任务的前提下,加快向制造过渡,加紧制定了航空工业三至五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发展计划。随后,航空工业为完成计划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1954年和1956年,分别试制成功了活塞式教练机和喷气式歼击机,从此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55年来,虽然航空工业的发展也经历过坎坷曲折,但是,由于有国家的重视,有全国人民大力支持,有航空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走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自主发展道路,不论在科研、生产、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配套比较齐全的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的航空工业体系,为我军提供了大批装备,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经济规模大幅度增长,航空研制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型号研制生产硕果累累,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生产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之一。这五年,自主创新成为航空工业加快发展的主题词,支线客机研制冲破瓶颈,非航空民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勃勃生机,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一切,都为“十一五”航空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此中国航空工业创建55周年之际,本刊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主题,重点报道了枭龙、猎鹰两种机型的研制成果及感人事迹,以此作为对我国航空工业的生日祝贺,同时,我们也衷心祝愿中国航空工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