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震 《军事史林》2023,(7):53-61
<正>北宋仁宗朝宝元元年(1038年),北宋西北部的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称帝,去宋封号,建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李元昊试图让北宋承认他们的独立地位,这一要求被北宋所拒绝,于是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西夏开始进攻宋朝陕西地区,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中接连战胜了宋军。学界对宋败夏胜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琛 《军事历史》2007,(3):32-35
宋夏战争是北宋与西夏在今陕西、宁夏地区所进行的战争.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西夏元昊建国称帝,并于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正式向宋边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在东起麟府、西至秦陇2000余里的边境线上,宋夏双方进行了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恶战,主要有:康定元年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县东,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汇合处)之战,庆历元年(1041年)的好水川(今甘肃静宁、宁夏隆德县一带)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的定川砦(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之战.  相似文献   

3.
侯爱梅 《军事历史》2022,(6):114-122
归明人是宋代社会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指由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地区)投归中原王朝的人口。宋代归明人来源复杂、身份特殊、数量庞大,对宋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宋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累赠左武卫大将军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完整记载了北宋前期绥州武职军官世家李谦家族的归明历史,李谦家族的归明代表了北宋前期一部分蕃部首领和西夏职官的处境和选择。经考证,李谦之子李定系西夏李元昊的亲信,即《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记载的西夏团练使李兴。  相似文献   

4.
北宋末年的宋金劫寨之战是当时重大战事之一 ,对宋朝的政治和军事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历来史家对李纲在劫寨之战中的作用说法不一 ,本文经过多方考辨 ,指出劫寨之战的决策者为宋钦宗 ,由姚平仲率军执行 ,而李纲实为居中主持者。李纲在其著作《靖康传信录》中的刻意回避、甚至曲笔 ,实出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考虑。  相似文献   

5.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翰林学士丁度等人编写的《武经总要》刊印问世了,全书分为前后两集,每集各二十卷。同既往的兵书相比,《武经总要》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包容了丰富的军事技术内容,从而成为我国官修的第一部兼有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综合性兵书。在前集的第十至十三卷中,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军事上的“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并绘制了相应的图形,这些图形和文字说明,不但形象而具体地展现了北宋初期的陆战和水战兵器、筑城技术和城战(其中包括攻城和守城战)器械、战船的形制构造,而且也是北宋以前各朝在军事技术上所获成果的缩影。更为重要的是《武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担任过知州,都转运使、经略安抚招讨使、副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他在任职期间,十分重视国防建设,提出了许多加强国防的意见和建议,并曾一度具体参与对西夏的防务,为北宋的国防和我国古代的国防思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的军事思想浅析李直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北宋王朝面临西北羌族政权西夏的严重军事威胁情况下,为维护北宋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治边安邦,抗敌保国。并在军事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  相似文献   

8.
预备役部队作为战时首批动员对象,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挑战,要履行好肩负的使命,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基层建设质量,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预备役部队"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战争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发展为智能较量,"算法战"与人工智能和指挥控制系统相关联并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实现智能化作战和建设智能军队的技术基础。通过梳理与总结美军在落实"算法战"研究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理清"算法战"发展的脉络,重点对"算法战"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与内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结合课题组在航空集群作战领域的研究基础,探讨"算法战"在空战领域的落脚应用的可鉴之策,为我空军装备的信息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北宋在宋夏两国漫长的边防线上,以陕西境内的河流谷地为依托,设置了防御西夏的五个安抚使路。然而宋人所划分的这五个军区及其下辖的众多堡寨,却造成了北宋兵力部署上的分散。于是,为了达到陕西安抚使路间协同作战的目的,宋军实行了各路相互支援的横烽法,一路内部相互协调的防秋法,与邻路相互援助的置将法。本文主要分析了横烽法、防秋法与置将法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探讨在空间部署体系上横烽法向防秋法、置将法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名刊速览     
<正>《美国海军学会会报》2010年8月Vol.136/8/1,29"空海一体战"概念有何新意?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的"空海一体战"概念被视为解开美军面临的战略、作战困境的答案。"空海一体战"并不是全新的理念,它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美国及其盟友的海空军在挫败德国潜艇战时的紧密合作。冷战时期,为对抗欧洲大陆上具有优势兵力的苏联红军,美国陆军和空军创造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苏联解体后,美国  相似文献   

12.
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第一次海上军事冲突 ,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对鲜为人知的屯门之战进行了史料分类和梳理 ,并认为中葡关系的恶化导致明朝强化海禁政策 ,对其后“嘉靖大倭寇”的泛滥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任力 《军事历史》2006,(7):50-51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军事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也有启示意义,值得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本篇的思想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习主席关于“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军治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向性,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好“能打仗、打胜仗”重要思想,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武警部队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把我军建设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强大战斗队,经济动员作为联接经济与军事的桥梁和纽带,要贯彻落实好习主席上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坚持保障军队能打胜仗这一根本标准和要求,瞄准实战,积极推进经济动员实战化准备建设,整体提升经济动员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6.
美军“多域战”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朔邑  李博 《国防科技》2018,39(6):108-112
"多域战"概念由美陆军率先提出,是美军在联合作战概念上的又一次创新。"多域战"是美陆军力图拓展多领域作战能力、美军反制"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和打造在未来高强度对抗战争中的新优势的有力手段。"多域战"概念具有作战领域多维扩展、要素体系高度融合、指挥体制扁平灵活、军队编制精简多能和技术装备革新整合的特点。近年来,美军不断推动"多域战"的完善,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科技支撑、实践支撑和智力支撑。美军"多域战"概念的实施前景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17.
西夏(1038-1227年)在中原主朝西北边陲立国达190年,其如此长久往往为后世学者所惊叹。吴广成《西夏书事》序中即日:“自古偏隅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以贺兰山为  相似文献   

18.
七亘村之战,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发挥的经典之战。战争中,刘伯承通过详查敌情、示形于敌等战术,先后两次在七亘村成功伏击日军,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娘子关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作战。此战战法运用精妙,将传统兵学文化中"全知料敌""势险节短""虚实相生""因敌制胜"等军事原则演绎得淋漓尽致。七亘村之战,不仅在军事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兵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俄国除建造战列舰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还着手建造战列巡洋舰。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特别是对马海峡之战的教训,俄海军认为有必要建造战术-技术性能和战列舰相近的大型炮舰。这类炮舰属于战列巡洋舰,能与战列舰一起参与舰队作战,按火炮数量和口径,战  相似文献   

20.
王珏 《军事历史》2013,(3):53-58
柏举之战被认为是孙武参加的唯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战争,但对孙武究竟是以何身份参与了柏举之战,以及战争初期吴军的行动是否具有出敌不意之效,论者仍持说不一。通过检索与此相关的《左传》、《史记》等史籍,较为可靠的是孙武以"吴将"身份参与此战,而吴军的行动也并未对楚构成出敌不意之效。此外,《孙子》一书在舍事言理、辞约意深之处颇为难解,若以"言兵事委屈详尽"的《左传》来解读之,便可虚实参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