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养分和能量     
正我从小在地方长大,对兵团的了解少之又少。五年前,刚到九师一六六团宣传部门工作时,我接触到《当代兵团》的前身《兵团建设》,她让我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逐步认识了兵团,帮助我更好地做好宣传工作。直到现在我每每捧读《当代兵团》都会陶醉其中。我从中汲取"养分",获取"能量"。真心祝愿《当  相似文献   

2.
2005年,我还在兵团工作。在兵团党委的领导下,兵团文联推动了"双优计划"(培养优秀人才、创作优秀作品)的出台和实施。在"双优计划"的启动会议上,我们特意将兵团作家韩天航从上海请回来给入选"双优计划"的新秀们传授创作之道。韩天航十分突出地、反复强调地指出:搞文学创作一定要会讲故事!讲动人的故事!由他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就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过去的和过不去的故事,就是他这种创作主张的又一成功力作。  相似文献   

3.
让爱传递     
正在《当代兵团》中,"兵团人家"一直是我十分喜欢的栏目,因为她总给人以亲切感。作为兵团的儿女,对于兵团的人和事自然不会感到陌生,"兵团人家"里的故事质朴而又真实,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普通的职工、辛勤的教师、慈爱的母亲……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群众在兵团这个大家庭里幸福地生活着。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对兵  相似文献   

4.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14):5
十二年的陪伴三十四团读者郑春桥2001年,我从团工会调到宣传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第一次阅读《当代兵团》(原《兵团建设》),就被她那鲜明生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后来每新到一期杂志,我总是第一时间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的一种爱好。12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代兵团》一直陪伴着我。每一次读"最美兵团人"、"兵团先锋"、"屯垦史话"等新老栏目时,感动都会在我的心中涌动。这  相似文献   

5.
正每次拿到新的《兵团建设》,我总会喜不自禁地翻开来仔细阅读,有关兵团的林林总总让人一目了然。《兵团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指导实践,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栏目设置,到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深度报道;从独具匠心的版式编排,到注重细节的装帧设计,无不折射出她的追求、创新与进步。她以独到的见解和兵团特有的军垦文化,紧紧围绕兵团的主旋律,贴近实际、贴近基层,唱响兵团"文化戍边"这台大戏,具有典型的兵团特色和乡土气息。希望《兵团建设》越办越好,能多刊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多刊登一些反映基层的生动活泼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苑     
正兵团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3月25日,记者从兵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兵团各级积极贯彻落实《兵团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质量强兵团"战略,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创新开展工作,确保兵团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据悉,《实施意见》首次从兵团层面对质量发展进行全面规划,随着《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兵团宏观质量管理明显加强,质量共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兵团上下沟通协调、部门横向联动的质量共治工作格局初见成效。(黄伟华)  相似文献   

7.
由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创作、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是一部弘场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好作品。它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沉重的感情负  相似文献   

8.
杨波  侯万里 《兵团建设》2012,(Z1):47-53
主持人语:时光如水,不经意间,2011悄然离去,2012扑面而来。回眸2011,兵团有太多记忆。从《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到"十件实事"全面完成,从万名干部下基层到对口援疆工作掀起新高潮,从隆重庆祝建党90周年到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从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拉开大幕到兵团成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化采  相似文献   

9.
正4年前,刚接手宣传工作的我第一次接触了《当代兵团》,她让我惊喜,此后每一期我都会如获至宝般细细品读。如今,我从一名宣传科干事成长为连队干部,再读《当代兵团》时感触更深,尤其是杂志开办了"群众路线在基层"这个栏目后,为我们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当代兵团》已逐渐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启我深思、助我成长,衷心祝愿《当代兵团》能够一如既往地期期闪光!  相似文献   

10.
寻找创刊号     
尊敬的读者:1999年2月,第一本带着油墨清香的《兵团建设》首次与读者见面。从那一刻起,《兵团建设》一步步走来,一天天成长。从双月刊到月刊,从小16开到国际流行大16开,到2007年12月,《兵团建设》将迎来她诞  相似文献   

11.
寻找创刊号     
尊敬的读者:1999年2月,第一本带着油墨清香的《兵团建设》首次与读者见面。从那一刻起,《兵团建设》一步步走来,一天天成长。从双月刊到月刊,从小16开到国际流行大16开,到2007年12月,《兵团建设》将迎来她诞  相似文献   

12.
寻找创刊号     
尊敬的读者:1999年2月,第一本带着油墨清香的《兵团建设》首次与读者见面。从那一刻起,《兵团建设》一步步走来,一天天成长。从双月刊到月刊,从小16开到国际流行大16开,到2007年12月,《兵团建设》将迎来她诞  相似文献   

13.
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在"屯垦戍边五十年"专栏刊发了系列文章《兵团之变》,至此已划上句号。这句号划得是否圆满,评价的权利在于读者。 这组系列文章共有10篇,《"铸剑为犁"时代》《如金岁月》《走过冬天》《再创辉煌》《跨世纪的挑战》是总述篇,基本上将兵团各时期的重大事件收录其中,并掺入一些作者个人的观点。这5篇是《兵团之变》的总线。从《非常时期的爱情》开始,兵团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些个性事件受到作者的关注,作者也试图在史料的厚重感和文章的可读性上注入一些新的内客。《一座城市的变迁》讲述了一座年轻军垦城市的历史,《潮起潮落》中记述了"支边青年"们难以忘怀的一段人生经历,《三句口号与三个时期》试图揭示兵团决策层观念上的变化,《守望精神绿洲》则希望探寻兵团人文化戍边的轨迹。 由于史料收集的局限和事件的相互交错,挂一漏万和重复在所难免;《兵团之变》原定还有数篇个性事件的写作计划,但由于时间关系,由于期刊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有篇目均试图从新闻的角度挖掘"旧闻",参考书目甚杂,大到鸿篇巨制,小至一条报刊消息,本刊记者均未放过任何有用的线索,但也因此可能造成专家学者的诘问:出处何在?新闻实际上在事件变成铅字时已成为"旧闻",这种遗憾在所难免。如果日后有补救的机会,本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每一期杂志都会认真阅读,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辉煌60年"栏目,栏目中的很多文章帮助我了解兵团历史,让我快速成长。《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兵团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边疆的执着和"赤手开天地,大胆易沧桑"的豪情;在《心灵绿洲更广阔》中学习到兵团文化绿洲播撒的是井冈山、南泥湾的种子,兵团精神传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阅读"辉煌60年"栏目,在回顾  相似文献   

15.
寻找创刊号     
尊敬的读者:1999年2月,第一本带着油墨清香的《兵团建设》首次与读者见面。从那一刻起,《兵团建设》一步步走来,一天天成长。从双月刊到月刊,从小16开到国际流行大16开,到2007年12月,《兵团建设》将迎来她诞生8年、第100期的生日。  相似文献   

16.
一○二团自1995年2月被确定为兵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和农业部"三百工程"试点单位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今4年过去了,这个团的试点工作进展如何?3月15日,春雪初霁,我们驱车来到一○二团团部所在地梧桐窝子。团宣传科科长曾涛和体改办的郑杰热情接待了我们。提起一○二团昔日的辉煌,他们感慨不已:一○二团的前身是50年代初期南王震司令员和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副部长郑云彪亲自勘察、定点、筹建的八一农场。40多年来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描写兵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反映兵团生活的第一部故事影片《生命的火花》,讲的就是  相似文献   

17.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17):5
增长见识的"好老师" 十三师读者赵宝山我第一次接触《当代兵团》(当时还是《兵团建设》)是3年前的事。那时,我刚刚到十三师新闻中心工作。上班第一天,我看到办公室放着几本《当代兵团》杂志,就随手翻阅,当时我就被杂志中精彩的报道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养成了阅读《当代兵团》的习惯。每当有新的一期《当代兵团》杂志到来,我总是第一个抢着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习新闻稿件的写法。当我外出采访完,面对采访  相似文献   

18.
正我常常翻阅《兵团建设》,在这里,我可以纵览天下大事,可以看到新闻背后的故事,能够了解到真正的兵团,在这里你能"见"到一群鲜活的兵团人。一次,一位朋友回农十三师探亲,在我家里看到《兵团建设》,立刻就被他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临别时,又请我帮他多找了几本带  相似文献   

19.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2,(10):5
正良师益友十二年农五师八十四团周常乐第一次读到《兵团建设》是在2000年从老家刚落户到兵团的时候。如今,伴随着这本杂志我已经走过了12年。我的成长与《兵团建设》可谓是息息相关。翻开自己往年的稿件剪贴本,第一页就是在《兵团建设》2001年第9期发表的标题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20.
感动和骄傲     
2011年6月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兵团基层的政工人员,阅读《当代兵团》成为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当拿到新一期杂志,我都会细细品读。读"屯垦史话"时,我体会到了兵团人创业时的艰辛,为兵团人迎难而上的精神而感动。读"特别观察"时,我又由衷地为今日兵团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