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位兵法著作多产的大军事家。据《汉文志》记载,孙武曾著兵法文章82篇。除《孙子兵法》外,还有一本《续孙子兵法》,其他兵法文章无法考查了。《孙子兵法》何以流传2500多年?何以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它的精华和特点是什么呢? 一、孙武为人洁如白莲,出污泥而不染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代,笼罩和主宰着人们精神世界的重神意识形态开始向轻神重人的观念转变。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的孙武,以过人的胆识冲破传统观念,在他的兵书中执言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  相似文献   

2.
孙膑其名     
孙膑是我国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的子孙,是继孙武以后在战国中期出现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史记·孙子吴起传》载:孙膑曾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庞涓才能  相似文献   

3.
王珏 《军事历史》2013,(3):53-58
柏举之战被认为是孙武参加的唯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战争,但对孙武究竟是以何身份参与了柏举之战,以及战争初期吴军的行动是否具有出敌不意之效,论者仍持说不一。通过检索与此相关的《左传》、《史记》等史籍,较为可靠的是孙武以"吴将"身份参与此战,而吴军的行动也并未对楚构成出敌不意之效。此外,《孙子》一书在舍事言理、辞约意深之处颇为难解,若以"言兵事委屈详尽"的《左传》来解读之,便可虚实参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势”是我国古代兵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春秋末期的兵圣孙武在其名著《孙子》兵法中曾经以《势》为篇名对“势”作了专门论述。战国时期的孙膑也以“贵势”而流传于世,1972年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一篇名为《势备》的。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戈凡有听作为的军事家,无一不是以熟读兵书起步,到妙用兵法而名扬千古。我国战国时期的吴起,立志从戎,四出求学,熟读兵法,母死不归,最终成为继孙武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军事家。孙膑在鬼谷子的教授下,熟读先祖孙武兵法13篇,并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兵学著作《孙膑兵法》。三国时期,诸葛孔明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稳操胜券,也是因为他领悟了酆公玖传授的《三才秘录》、《兵法阵图》等兵书的奥妙。曾操能成为大军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为我国春秋末期吴国孙武所作。孙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战争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把握战争运动的一系列矛盾范畴,诸如  相似文献   

7.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在历史上与孙武并称为孙子(即齐孙子),生卒年月不祥,大约与商秋、孟子同时代。其名是因遭迫害受膑刑(即砍去膝盖骨)而得之。孙膑系孙武后世子孙,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尤其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有不少创新。《孙膑兵法》是研究孙膑军事伦理思想的可靠史料。一、“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孙武建构了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目标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安国保民”之目的,提出了“恃守”、“善攻”、“慎战”等一系列战略原则。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这一思想,在举兵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多少年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它所提出的一些带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和军事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孙武和其他任何作者一样,不能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佚;后《孙子》者,不佚《孙子》”,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的。其实,后  相似文献   

9.
《孙膑兵法·擒庞涓》,以战例的形式记述了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孙膑智斗庞涓的作战经过.整个战役通过孙膑三次用计,经过两军对峙、南下平陵、攻打平陵、西进大梁、桂陵设伏等阶段,最终"擒庞涓".文中虽未言及用兵之道,却反映了孙膑超群的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体现了《孙武兵法》的理论精华及"二孙子"内在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漫话三国时期的砲战马鸿钧在中国古代作战中,是一种借助机械弹力抛掷石块来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左传》中写作“”(音kuai),《说文》曰:“,发石车也。”《孙膑兵法》又称为“投机”,《范蠡兵法》则曰“飞石”。此外还有“”(音pao)、“厥”、“霹雳车”、...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期的孙武和战国中期的孙膑,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同被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尊称为孙子。长期以来,这两位卓越并且是同宗的大军事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极不相同的:孙武以其精深的兵法流芳千古;孙膑则以堪称军事指挥杰作的马陵之战扬名百世。  相似文献   

12.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它们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武装夺权斗争和各个国家进行封建统一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和激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孙子(即孙武)和孙膑所在的吴国和齐国都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封建生产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14.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堪称兵法经典,军事圣经。目前,《孙子兵法》至少有6种英译本,你可以在世界上最大的书店里随时看见它的身影。在西方军事学领域,《孙子兵法》的影响仅次于经常被引用却极少被深入研究的《战争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著)。《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译者罗杰·埃姆斯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将它称为“当今世界军事战略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驰名古今中外,当今世界仍公认为世界第一兵书,称该书为“21世纪的兵法”。然而,本书作者孙武的故里到底在何处?至今还众说纷纭。在“惠民说”之后,提出了“博兴说”,现在又提出了“广饶说”。三说并存,究竟哪一说最可信呢?本文就此予以考析。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中有些诗歌折射出唐代诗人对孙武与《孙子兵法》的情感及认知。有的诗人正面肯定孙武"吴宫教战"执法严明;有的诗人怜香惜玉,批评孙武执法严酷。有的诗人赞叹孙武才华;有的诗人感慨孙武拥有施展才华的良机。有的诗人咏叹《孙子兵法》的价值;有的诗人认真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唐代这些诗人不同的个人阅历,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代诗人对孙武以及对《孙子兵法》的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18.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 它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中期,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可以说这部兵书最晚也在战国中期就问世,它是齐国大夫们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名著。 《司马法》在汉代,共有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许多篇章已散失。至清代,仅存今本《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五篇,约  相似文献   

19.
郭绍林 《军事历史研究》2002,197(3):126-128
《李靖兵法》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 ,本文从《通典·兵典》等文献中搜集了《李靖兵法》的相关记载和论述 ,并加以研究、总结。认为《李靖兵法》内容广泛 ,但由于李靖认为将师在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 ,故《李靖兵法》对将帅的素质和职责着重加以论述 ,本文就这一主要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诗》语境显现了孙武与《孙子兵法》的影响。宋代诗人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孙武人物形象。有的诗人把孙武刻画成一个兵家形象;有的诗人把孙武勾勒成一个嗜权者形象;有的诗人把孙武描绘成一个谏言者形象。宋代诗人多方检视《孙子兵法》魅力。宋代一些诗人主要从商业、弈棋、兵学、历史、建筑艺术等角度展现《孙子兵法》独特魅力。宋代诗人对待《孙子兵法》态度比较暧昧。有的诗人主张不学《孙子兵法》;有的诗人认为《孙子兵法》值得学习;有的诗人对待学习《孙子兵法》有所选择、摇摆不定。总之,宋代尊崇理学的社会思潮、繁荣的商业和发达的文化艺术,显著影响了诗人对孙武与《孙子兵法》的评判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