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听母亲说,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之后,第三胎生了我这么个宝贝儿子。父亲高兴得要命,说他这辈子有指望了。我小时多病,父亲经常三更半夜地去找医生,连脚都跑起了茧。虽然后来母亲又超生了小弟,但父亲却总是宠着我。父亲凭着无师自通的石匠手艺负担着我们姐弟几个的学费。尽管父亲干得很辛苦,可我看着越来越惨淡的家境,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父亲的不是,埋怨他没有别人的父亲精明、能干。父亲只是经常叹着长气,一声也不吭。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工作分配没能如我所愿,被分到了全区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我把这件事又归咎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9年了,回想往事,父亲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9年前,我任新兵排长,家中突来急电:“父亲病故,速归。”是留下来继续参加新兵考核还是回去吊唁父亲?怀着巨大的悲痛,我含泪选择了前者。但却成了我一生莫大的愧疚。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英雄的背后 ,都有一名伟大的女性。我的父亲麦贤德在“八六”海战中的壮举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但同时也成为一名一级伤残军人。1 972年 6月 1日 ,母亲毅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 ,在父亲光荣负伤后的第 7年与父亲组成了家庭。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 ,用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创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为此 ,母亲吃尽苦头 ,付出了一切。如果说我的父亲是英雄 ,那么我眼中的母亲则是英雄背后的英雄。儿时的我 ,总是不能理解与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以为呵护与关爱便是亲情的全部。由于健康原因 ,父亲的性格喜怒无常 …  相似文献   

4.
冬季征兵工作的第二天晚上,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便匆匆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最后的目光,那是对我们寄予的厚望。然而,父亲还是过早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永远地消逝了,只依稀地留在我的梦中。 父亲出身于边远山乡贫寒的家庭,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从此,父亲的沧桑与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既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又饱尝了在外做生意的艰辛、办企业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我父亲于1893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出生,家中赤贫如洗,爷爷年轻时就被饿死,奶奶改嫁他乡。父亲刚刚9岁就给地主放牛放羊,数九隆冬连双鞋都穿不上,小脚冻得像馒头,漫山遍野留下连脓带血的脚印。稍大些了他跟随我伯父到千金寨(抚顺)给人挖煤,过着非人的生活。一次事故伯父遇难,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江涛,1938年参加八路军,于1967年英年早逝,年仅48岁.那年我只有15岁,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令我终身难忘.后来,我有幸像父亲一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并光荣地在军中服役40年.退休后,我仔细整理父亲留下的自传、日记等史料,多方拜访父亲各个时期的老战友,聆听亲友们的回忆,了解到父亲在我军情报战线无私奉...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父亲于1998年与村委会签订了为期10年的承包合同,承包了村里几近荒废的果园。经他精心治理,果树于1999年开始挂果,2000年开始初见效益。去年6月,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我把年老多病的母亲接到我家共同生活,并开始接替父亲管理果园。9月初,村委会给我下达通知,说村里年底要收回果园重新发包。我找到村长理论,村长说果园的承包人是我父亲,现在承包人已经去世,合同一方当事人已经不存在,承包合同应当终止。我要求以继承人的身份继续承包果园,但村长说承包果园是以户为单位的,我父亲承包果园时我和父亲已经分门另过,已经不是一户人了,我无权接替父亲继续承包果园,合同必须终止。请问村委会终止承包合同收回果园的做法是否正确?我是否有权以继承人的身份继续承包果园? 读者 梁玉平  相似文献   

8.
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过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 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 ......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  相似文献   

9.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个母亲节,赞颂母亲,表达母爱的报道文章也特别多,可是,人们对父亲似乎关注不多,因为父亲是威严的。我也有一个严父。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与父亲的沟通很糟糕。但是,当我渐渐长大,并且也将为人父的时候,我对父亲理解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0.
我家住在川南山区,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油广石”,现在开发成了闻名中外的“兴文石林”。我父亲是个木匠,却爱捣弄石头,常常打个水缸、石盆什么的。 20年前的一天,我父亲在打墙基石时,从一砣椭圆形的大石头中发现—条活着的四脚蛇(蜥蜴)。当地人称作“石雕”,传说可治风湿病。父亲叫我将其捉回家中,在大队  相似文献   

11.
我在北国的军营里朝着家乡的方向遥望,那里是父亲生活了一辈子,想走却没能走出来的地方。如今,父亲已永远安眠于故乡的黄土之中,但那些令我痛彻心脾的回忆却时时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愧疚、痛苦万分。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父亲在最后时光里还费力伸出的3个手指,那仅仅代表着他最引以为荣的三儿子吗?  相似文献   

12.
张军 《中国民兵》2008,(9):11-11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武装”,曾任人武部政工科长。在人武部大院里长大的我,白幼就喜欢阅读父亲带回的每一期《中国民兵》杂志。在《中国民兵》杂志的熏陶下,我走上武装工作岗位。如今,这位“无言老师”陪伴了我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13.
1934年6月,我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壬田乡圳头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老实巴交,母亲体弱多病,兄弟姐妹六、七个,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小学刚毕业就被迫回乡做了一名挑夫,跟着父亲往返于闽赣两省边界之间,为雇主挑运农副产品和盐巴,赚取微薄的苦力钱。解放前夕的一天,我们父子俩挑着重担在翻越武夷山脉黄竹岭时,突然遭到一伙国民党残匪余寇的袭击,所挑货物被洗劫一空,还被毒打了一顿。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一位领导干部在面对“是奉命去外地执行任务,还是留下来照顾重病在身的父亲”的两难选择,毅然选择了前者。当他完成任务匆匆归来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日便撒手人间。牺牲奉献寻常事,人在军旅国为家。作为军人,有各种各样的牺牲,而情感上的牺牲更成了许多军人的终身憾事。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怀想父亲,无疑是一种亲情的补偿。在这里我们愿全力为这种补偿铺展平台,以尽孝道。  相似文献   

15.
父亲在我小时候去世,我们兄妹3人和母亲相依为命。15岁那年,我以高分考上高中,母亲高兴不已,东挪西借为我筹措了学费,在送我离家报名的时候,母亲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努力学习将来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个土得掉渣的乡下。他不爱吱声,毫无幽默感,一生只知道干活,拼命地干活。那件事之前,虚荣的我常常为自己的父亲自卑。那是军校二年级的时候,我放假回家。下了火车,急匆匆往家赶,却被太子河截住了归家的路。接连下了几天的暴雨,平时温顺的太子河,此时却异常凶猛。这儿原来有座桥,现在也被水淹了。从桥两边的铁桩判断,桥面至少有1米深的水。“脚脖子洪水跌倒牛”,水这么急,没人敢过,河对岸阻挡了不少人。  相似文献   

17.
那时,军校并不像现在这么热门,仅仅属于"大中专"里的首选,因为考本科失利,我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军校,确切地说应该是父母替我选择了军校。父亲是建国之前就加入了革命队伍的军人,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的"多彩天地"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蓝图便被父亲不容置疑地扼杀了。  相似文献   

18.
那年夏天我出差到北方的海滨城市,也见到了已离开部队多年的战友,见面自然是很高兴互相打量着这么多年的变化,都已是人到中年了。"正好到我父亲那里去,家里正过节呢。"我听她说完挺诧异她看到我疑惑的表情,还卖关子说:"去了就知道,我姐我哥他们都在呢,也都想见见你。"从新兵连开始就在一起,成为了好朋友。三年后她复员跟随父亲住在这座城市的海军干休所,我留在部队至今。  相似文献   

19.
刘弥群 《军事历史》2005,(10):50-53
1986年10月7日.敬爱的父亲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快20年了。虽然时光易逝.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父亲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联。父亲的一生忧国忧民.始终走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潮头.历尽大浪淘沙.波澜壮阔.跌荡起伏。他在我的心中.不仅是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元勋.更是一个慈祥和蔼的长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20.
金秋时节,笔者来到山东省德州市唯一健在的老红军袁美义的家里,这位曾跟随刘伯承、邓小平多年的老战士,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红色征程——1我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现为旺苍县)一个叫袁家湾的村子里。从小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父亲给地主打长工,母亲给地主看小孩,哥哥在外面学做纸糊匠。我从8岁开始就给地主放牛,成年吃不饱,穿不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