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邝家旺 《国防》2006,(6):73-73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联军挥兵50余万突袭以色列,企图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去的土地并一举消灭以色列。当时以色列只有兵力11万人,武器装备也远远少于阿拉伯联军,但由张皇失措到仓促应战再到控制战争局面,以色列只用了18天时间,便迫使阿拉伯联军签署了停火协议。由于当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所以这次战争被称为“阿以赎罪日之战”。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以色列虽然是个袖珍小国,却蕴含巨大的作战能力,能够以小制大。这里面除了有美国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国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防上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皆兵”…  相似文献   

2.
太空是未来战场的“制高点”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3.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之间,苏联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阿拉伯国家,从军事上广泛地支援它们抗击以色列。关于这些人们早已熟知,但对于苏联直接介入阿、以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刚解密的苏联档案,详细介绍了1970年苏联空军援助埃及、与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上空发生面对面对抗的一些内幕。 解囊相助 1967年第3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摧毁了埃及80%的作战飞机,占领了西奈半岛,加剧了与埃及的矛盾,使得相互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各种形式、规模的冲突和战争成了“家常便饭”。埃及的飞机经常进入西奈、甚至以色列本土上空,袭击以方目标。然而,由于力量处于劣势,他们想“雪洗耻辱”,结果往往被以色列“反咬一口”。这样,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的战斗机也折损得差不多。埃及空军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以色列的飞机可以在埃及上空“走马行空”。到了1970年1月,以色列空军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反攻埃及,轰炸开罗和其他一些城市周围的军事设施,给埃及政府“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相似文献   

5.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是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而向以色列发起的一场战争,因为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所以这场战争又称为“斋月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历时仅21天,但却是一场具有现代作战特点的较大规模的局部立体战争。我们今天在这里并不讲述这场战争,而  相似文献   

6.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向全国民众宣布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和查封西方国家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宇宙公司”全部资产的决定。此举在国际上激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法国、英国在惊愤之余,决定秘密支持以色列对纳赛尔实施武力打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枪手”行动。众所周知,这场远征苏伊士运河的战争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法国参与这场战争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法国的战机曾被改装成以色列战机对埃及进行轰炸却直到最近才被披露出来。  相似文献   

7.
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的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对驶入埃及塞得港以东鲁马纳湾的以色列海军驱逐舰“埃拉特”号突然发起攻击,先后共发射6枚苏制“冥河”式导弹,命中3枚,一举击沉该舰。此战不仅震撼了世界军事界,而且开创了世界海上导弹战的先河。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又以突然袭击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战争中,阿、以双方分别使用苏联和美国研制的新式导弹,  相似文献   

8.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5场战争。受地理条件和形势所迫,以色列采取优先发展陆、空军的策略,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以色列陆空军的战斗力跃升中东国家之首。然而,其海军发展却比较缓慢,特别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驱逐舰“埃特拉”号被埃及一艘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发射的“冥河”级舰舰导掸击沉,  相似文献   

9.
由于海面作战的双方都处于导弹的威胁之下,于是让一切都转入水下,把危险减少到只需对付水雷和鱼雷,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潜艇技术的发展还没有使价格低廉到能买得起水下载货船和油船之前,就需要用船只来载运货物。飞机不能运石油,甚至也不能运输大量的坦克。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期间,美国动用C—5“银河”运输机全力给以色列空运了50辆坦克。而以色列全部坦克的所需弹药却是靠英国运了一船105mm炮弹来满足的。  相似文献   

10.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3国突袭埃及,意欲重占苏伊士运河。埃及总统纳赛尔领导军民奋起反抗,再加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英法以联军的企图最终落空。在这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9天战争中,埃及为国家利益,让整个空军牺牲在地面,任由英法战机摧残。这中间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英国专业军事杂志《ACIG》近日为我们解开了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谜底。苏联飞机打破中东平衡 20世纪50年代,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埃及一方面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前宗主  相似文献   

11.
舰舰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船和潜艇发射,主要用于攻击潜艇、水面舰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标的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效费比,是反舰导弹大家族的重要成员。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国家能够自行生产舰舰导弹,80多个国家部署有舰舰导弹,但真正经过大量实战检验并能代表当今舰舰导弹发展潮流的当属俄罗斯和美国。作战对象不同,决定战技性能优长美军由于拥有强大的海上航母战斗群,其对反舰导弹的研制起初并非十分重视,直到1967年10月,埃及导弹快艇以俄制“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  相似文献   

12.
晓东  幼波 《国防科技》2002,(7):83-85
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使用俄(前苏联)制“AT-3”导弹击毁了200多辆以色列坦克;而以色列用改制的法国SS-11导弹摧毁埃及、叙利亚坦克300多辆。自此,世界各国对反坦克导弹的战场应用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反坦克导弹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从而拉开了世界各国争相研制、发展反坦克导弹的序幕。近三十年来,反坦克导弹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反装甲目标的利器,被誉为“坦克终结者”。  相似文献   

13.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战争中阿军(埃及、叙利亚)成功的突然袭击,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同样,以色列军向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突击,一举变被动为主动,在军事学术中也留下了独特的创造性经验。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一直是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而第四次中东战争初,以军却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军作战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以军占领了数倍于自己国土的阿拉伯地区,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屏障,以色列最高决策层对战略问题出现了两派意见。以塔尔和  相似文献   

14.
舒嘉颖 《环球军事》2005,(13):60-61
2004年10月7日晚,一个自称“世界伊斯兰团”的组织在埃及西奈半岛的塔巴制造了3起针对以色列人的爆炸事件,引起世人极度不安。这中东和平象征来之不易。1979年,由于埃及总统萨达特对耶路撒冷进行旋风般的访问,使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与以色列媾和的国家,并以和平的方式收复了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为此萨达特成为埃及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共和国卫队士兵向他举起了枪……萨达特阅兵场遇刺1981年是10月战争爆发8周年。按常规10月6日埃及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因此,作为那场战争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萨达特当天将在阅兵台上检阅部队。萨达特身着元帅服佩戴总统绶带.显得十分威严。总统夫人贾汉·萨达特理解丈夫的心情,总统要以最饱满的形象出现在国民面前。埃及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对纳斯尔城进行了装饰。国民警卫队司令马斯里将军提前一个多月就为这次阅兵作了精心准  相似文献   

15.
达扬主义的惨败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动用一千六百五十门大炮,向侵占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军阵地发射了密集炮火。飞扬的尘沙和硝烟在东岸交织成茫茫雾幕。以色列士兵什么也  相似文献   

16.
1973年l0月6日下午2时,早巳隐蔽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2000多门大炮揭掉伪装,突然发出愤怒的吼声,一齐向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与此同时,埃及二、三军团五个步兵师在运河全线向对岸进发,目标是把以色列侵略军从西奈半岛赶走,收回被占领土。但是,在运河沙堤后面还有一道被称之为坚不可摧,绵亘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埃军能否突破巴列夫防线,这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17.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为了重占运河,英、法、以发动了侵埃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苏伊土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天,具有“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特点。英法以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却又被迫停战,无功而返。那么,这其中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18.
"鹰眼"王牌     
时间:1967年6月6日 地点:埃及阿里士上空 交战:以色列对埃及 装备:"幻影IIIC"对"苏-7" 以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空军的标准,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飞行员被称为王牌飞行员.而在以色列这支短小精悍的空军中竟然有39名飞行员达到王牌的标准,而其中又有10名飞行员的战绩超过8架.吉奥拉·艾普斯汀,绰号"鹰眼",以其击落...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战略格局急剧变化,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利用其占尽优势的海军力量对苏联等国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压力。为了使海军建设与国家的地理环境及政治地位相适应,苏联提出了海军的建设目标是“大规模建设强大的远洋导弹核舰队”。在此目标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率先研制出利用飞航导弹攻击水面舰艇的反舰导弹,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就研制装备了多型舰对舰导弹。其中以埃以战争中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的“冥河”反舰导弹最为著名,它创造了世界上首次利用反舰导弹击沉大、中型水面舰艇的典型战例,从而使海战进入了反舰导弹时代。随着美苏军备竞赛的持续深入,苏联以反航母与反大型水面舰艇编队,保护自身海上核打击力量为作战需求,在“冥河”等反舰导弹基础上大规模发展了多型中远程反舰导弹,形成了射程上远、中、近结合,多平台(舰艇、潜艇、飞机和岸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为了维护其在中东的霸主地位,以色列在加强正规部队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深入敌后实施报复和反恐怖作战能力的特种作战部队。 1953年,以色列开始着手组建特种作战部队,其兵员都是从陆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训练尖子,命名为以色列第101部队。到了1954年,以色烈考虑战争和应付国内突发事件、制止内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