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胜 《国防》2014,(10):40-41
专武干部是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一线指挥员,是基层武装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具体实施者。专武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决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末端落实的质量,关乎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完成多样化任务的效益。据调查了解,目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武装工作的质量和基层武装部职能作用的发挥。鉴此,我们利用组织全省专武干部集训的时机,对云南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对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探讨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和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去年以来,云南江城县委、县人武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武装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几年来,江城基层武干队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有的乡(镇)长期缺武装部长,有的村级武干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有的企业未按规定  相似文献   

3.
日前,我们对基层专武干部队伍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对161名专武干部的调查,感到当前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专武干部的来源越来越少。目前,由于人武学校毕业生数量少,部队转业干部不愿或因年龄偏大而不适合从事基层武装工作,退伍军人不能直接转干,一时又调不进武装部等原因,造成地方干部“外行”干武装工作的越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对专武干部队伍的构成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从考察及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专武干部队伍基本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基本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武装工作的需要;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竞争和活力;专武干部进出失调,缺额较大、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丰顺县是广东省的16个贫困县之一。为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最近,我们对所属26个镇(场)武装部进行了调查。总的感到,自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以来,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不稳定。调查发现,专武干部要求调离的比往年有所增多,影响队伍稳定的思想情绪有所滋长。有的认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武装上作不那么重要了”;还有的认为“做武装工作辛辛苦苦,但无前途没奔头”。  相似文献   

6.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支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民兵预备役建设的质量。近年来,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虽步入了国家公务员轨道,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进、出"不畅等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前小久,我们对全县专武干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总的感到这支队伍整体素质较好,政治坚强可靠,履行职责认真。但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也感到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与新的使命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是职责意识淡化,进取精神不强,二是兼职过多,精力难以集中,三是素质参差不齐。专武干部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渠道不畅。一些老武装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发展受限,形成了"老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的状况,二是工作动力小足。一些专武干部在刚上任时,还有一股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任职时间增加,当初那种工作热情便开始降温。  相似文献   

8.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武装部建设和专武干部配备问题,得到了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基层武装部建设和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克服和解决,以确保武装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专职武装干部队伍,是基层人民武装工作的一线指挥员和具体实施者。针对专武干部队伍事业心不强、素质不高、年龄结构老化、来源渠道不畅、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青龙县人武部始终把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措并举,主动作为,使全县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各项工作在基层有效落实。优化环境聚合力。我们人武部注重优化武装工作环境,凝聚上下合力,为专武干部做好武装工作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近年来,协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的实施意  相似文献   

10.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兵役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整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 一、当前街道专武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人员编制不落实,且年龄大、文化低。我区8个街道武装部有6个缺编,缺编人数占总编制数的37%。8个街道武装部部长都在46岁以上,其中6人  相似文献   

11.
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事关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大局。中央、军委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历来都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但个别地方专武干部的调整、配备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对专武干部任免权限不明、程序不清;有的在能力素质、身体年龄上把关不严;有的把专武干部岗位当做"闲职",将一些综合素质一般者照顾进专武干部队伍。使得专武干部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建设发展要求,制约了民兵预备役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国防》1995,(3)
编辑同志: 目前,50多岁的部长、副部长,40多岁的武装 干事,在基层乡镇人武部相当普遍。就拿我们县来 说,50岁以上的武装干部占武装干部队伍总数的 53.6%。这样年龄结构的武装干部队伍,如何能适应 新形势下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如何带领民兵完成 好军事训练,完成好急、难、险、重任务? 人武部既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又是地 方的军事机关。因此,对武装干部的年龄也应象部队 一样.部长、副部长、干事的年龄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对此,我们呼吁一定要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专武干部队伍的老化问题,为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3.
培养适应新时期任务和要求的高素质专武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加强企业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制定民兵工作政策法规,为稳定专武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障。要依据中办发(1999)24号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有关稳定企业武装机  相似文献   

14.
姜东 《国防》1998,(12)
最近,围绕深化民兵工作改革的问题,笔者走访了122名乡镇专武干部,调查了267个基层武装部,感到当前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专武干部的来源愈来愈少。目前,由于人武学校毕业生数量少,部队转业干部不愿或因年龄偏大而不适合从事基层武装工作,退伍军人不能直接转干,一时又调不进武装部等原因,造成地方干部“半路出家”干武装的越来越多。这部分同志军事素质偏低,一时很难胜任武  相似文献   

15.
朱斯炜  曹晶 《国防》2010,(8):49-49
专武干部队伍肩负着组织领导基层武装工作和指挥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末端落实的神圣职责。近些年,各级围绕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广大专武干部在基层武装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家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深化,专武干部队伍的现状与使命任务的要求相比,  相似文献   

16.
近期,我们对全县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存在编制员额不齐、兼职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一、从职能上加强。要适时召开议军会、武委会、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武装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党政一把手和组织、人事部门定期到县人武部现场办公,分析研究解决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并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专职武装干部是党的地方武装工作在基层的代表和体现,负有重要的政治作用。市场经济建设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我县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专武干部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与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部分专武干部国防观念淡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束手无策。三是对中心工作和武装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四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主动地探索民兵工作的新路子。 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和军委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专武干部是民兵预备役工怍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是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专武干部“难专武”“不专武”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基层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一定要配齐配强专武干部,顺畅专武干部进出渠道,确保专武干部以主要精力做好武装工作。  相似文献   

19.
黄伟  汝刘 《国防》2016,(1):55-56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支柱和骨干。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深度不断加大,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日益暴露出进出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顺、能力素质不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制约基层武装工作科学发展。鉴此,军地各级要围绕实现强军目标,通过创新进出渠道、培训模式、管理环节,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队伍效能,把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做好基层武装工作提供量足质优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0.
王修尧  徐浩 《国防》2007,(4):47-47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民兵预备役工作质量,甚至整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局.因此,要着眼推进人民武装建设转型,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