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河南省博爱县的一名小学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接触《中国民兵》。这些年来,我是逢期必读,并一期不落地每年装订成册珍藏案头。如果说我对《中国民兵》是情有独钟的话,那只好说我丈夫是“第三者插足”了。  相似文献   

2.
我刚任福建连城县委书记并兼任人武部党委书记时,对民兵工作不熟悉,我借助权威刊物——《中国民兵》杂志,指导工作。例如,我上任后,为民兵工作现场拍板解难题近百件,就是从《中国民兵》杂志上学习和借鉴来的。《中国民兵》杂志指导我县民兵工作上了三个台阶,还受到了省、地的表彰。我还十分注意《中国  相似文献   

3.
读刊用刊     
一道纸令,1984年我从南昌陆军学院调到江西省武宁县人武部工作。十年来,《中国民兵》发行了126期,我期期必读,日积月累,受益非浅。 我刚跨入人武工作大门时,组织分配我担任政工干事。民兵政治工作如何搞,我心里没有数。正当我困惑时,《中国民兵》杂志刊登的文章帮我解了难。从此,《中国民兵》就成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今年27岁的我,与《中国民兵》已有了13年的不解之缘。 1986年,父亲由部队转业到县人武部工作,我便有机会接触上了《中国民兵》。当时,校园里流行的是武打和言情小说,我也一度沉湎于此。但自从在爸爸的案头见到《中国民兵》之后,我便对她如醉如痴,爱不释手。渐渐地,我对国防愈加关心起来,国防知识也日渐丰富,成为全校有名的“国防迷”,在班级和学校的黑板报上,经常刊登着我从《中国民兵》上摘抄的军事  相似文献   

5.
我与《中国民兵》结缘,要从10年前在南疆边陲的一次脱险说起。 1994年我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一次,我部巡逻至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寨“歇脚”。村民兵排长热情地款待了我们。晚间轮到我站岗时,民兵排长拿着一本《中国民兵》来“陪”我,让我读几篇文章给他听。他说这是人武部给他的奖品。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之夜,我与这位纯朴好学的民兵排长围着篝火边读边讲,一直聊到天明。第二天我意外带走了这本《中国民兵》,想不到这书还帮助巡逻队化险  相似文献   

6.
写稿无需“凭关系”我是一名基层专职武装干部,《中国民兵》创刊以来,我成了贵刊的一名积极通讯员,仅今年上半年,就被贵刊采用稿件两篇。因而遭到一些同志的非议,说我在《中国民兵》杂志社里有熟人,有的说我给了编辑什么好处,否则半年里怎会刊两稿。其实,《中国民兵》我既无亲戚朋友,又不曾和哪位编辑、记者相识。我对上述问题无论怎样解释,却都无济于事,使我十分苦恼。  相似文献   

7.
永城县广播站增设“《中国民兵》摘编”专题河南省永城县广播站从今年5月起,在每月5日、15日、25日的《民兵节目》里,专门开设了“《中国民兵》摘编”专题,介绍新出版的《中国民兵》主要内容。县人民武装部,将每期《中国民兵》杂志及时送到广播站,并协助广播站做好《中国民兵》的摘编工作。目前已播出《中国民兵》的主要稿件有:第三期刊登的《赵紫阳同志说:就是不能干巴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人武工作10年了,与《中国民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民兵》创刊以来,坚持每期必读,并一期不漏地装订成册,珍藏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民兵》给我的帮助很大。每年制定民兵、预备役政治教育计划时,我都参照《中国民兵》中提出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提出实施意见。为办好青年民兵之家,我按《中国民兵》介绍的“宜城县人武部10年以如一日:办  相似文献   

9.
记得第一次认识《西南民兵》,是1986年10月的事了。我从云南边防某部回贵州探亲,途经某部,顺便去看望战友。我到他的办公室,战友对我说:“你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为什么不写点东西?”我说在一线连队,没有什么可写的。他说:“只要做个有心人,还怕没有写的。我给你介绍一本杂志,今年刚创刊的《西南民兵》,她贴进生活,可读性强,是发表作品的处女地。”我仔细翻阅了《西南民兵》,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溢满了我的脑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写作冲动兴奋了我的每一个细胞。从此,我和《西南民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我从野战军转到青海祁连县人武部工作,初到人人武部困难的确不少,主要是不熟悉工作。后来我在《中国民兵》的帮助下,学会了做民兵工作。我下乡搞民兵政治教育,参照《中国民兵》杂志上介绍的典  相似文献   

11.
我真正接触《中国民兵》是在2000年,那时我对民兵工作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自从读了它,对我开展民兵工作真是大有好处。开始时,爱人见我经常拿着《中国民兵》看,就唠叨起来,说那书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点《知音》、《读者》之类的!  相似文献   

12.
来电话说:《中国民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集权威性、指导性、教育性、可读于一体,是民兵学习的好教员、致富的好帮手。他说:“《中国民兵》不仅是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好读物,也是指导民兵干部开展工作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村党支部组织理论学习的好教材。我任支部书记兼民兵连连长一年多来,《中国民兵》  相似文献   

13.
18年前我当民兵连长时,一个偶然机会,从没写过新闻报道的我拿起了笔。 一开始。《中国民兵》就是我学习模仿的报刊之一。我开始向包括《中国民兵》在内的各媒体投稿。开局良好,媒体上很快出现了我的名字。可是,写呀,投呀,就是上不了《中国民兵》。后来,等盼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人告诉我,我的名字上了《中国民兵》,一看是我的名字,却不是我的稿子,大约是有个作者与我同名同姓。我暗暗地想,什么时候我的稿子能登上《中国民兵》呀!以后的岁月,我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1985年5月的一天,我带着可以闻到油墨清香的《中国民兵》去采访张坳民兵连养猪能手张晖。好学的张晖介绍情况时发现我手中的《中国民兵》,便借了去,而且一借不还,我也没在乎。  相似文献   

15.
在共和国50华诞盛大庆典中,我作为一名受到江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的首都女民兵,能参加纪念《中国民兵》创刊15周年座谈会,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在这里,我代表参加受阅的首都民兵,代表《中国民兵》的全国广大读者,对《中国民兵》创刊15周年和取得的累累硕果,表示衷心的祝贺! 15年来,《中国民兵》杂志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办公室里,存放着编辑部寄来盼13本精装的《中国民兵》,它见证了《中国民兵》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爸爸不久前退休,常呆在家里看书看报,看得最多的是《中国民兵》这本杂志。我问老爸:"退休老人最爱看老年类报刊,你为何对《中国民兵》感兴趣?"爸说:"军人出身嘛,与兵有缘。不但我爱看连你妈妈也爱看'婚恋家庭'、'法制在线'、'为您服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文艺作品在大赛中获奖经验被上级转发时,就会想起写作之路的恩师——《中国民兵》。 1993年,我在一所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一天,我到村委会汇报学校工作,看到村干部办公桌上的一叠《中国民兵》。我将杂志借回学校。我渐渐地被刊物特色吸引。一天,我又到村委会去借杂志。镇武装部陈部长正好在场。他说:“你这文化人不能白借,得写写稿。刊发一篇,奖你一年的《中国民兵》。”于是,  相似文献   

19.
要不是走进预备役部队,我或许不会认识《西南民兵》;要不是我对文学的爱好、写作的追求,我就不可能去读《西南民兵》;要不是我在岁月中渐渐成熟长大,也许我就不会读懂《西南民兵》。 人生就是一本书,而《西南民兵》是一份不需要太多付出,就能够给予启迪、指导工作的好刊物,每月都从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我从农村走进县城,从一个农民孩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儿时的一个个梦想都得以实现,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我心里清楚,是《中国民兵》给我动力、给我知识、给我营养,使我有了今天。 《中国民兵》帮我成为技术员1987年秋,迫于家庭贫寒我放弃重点高中录取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