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伴随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人民解放军恢复了中止23年的军衔制度,在1955年至196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军衔制度.新军衔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开放同行,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自从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直到撤离大陆,蒋介石对于军衔制度的思想观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继承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体系,二是教育广大官兵淡泊名利,不要醉心于追求个人的军衔、薪金与职务,将军衔的重要性、严肃性提高到很高的政治高度加以对待;三是区分职务军衔与实授军衔,严格控制国家实授军衔。因此,不能够轻率地认为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时期的军衔制度非常混乱。  相似文献   

3.
刘岩 《军事史林》2010,(8):19-27
军衔等级是军衔制度的核心。军衔制度在世界上产生以来,军衔等级的设置,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公元20世纪初,军衔制度传人中国时,军衔制度在国际上已趋成熟,军衔等级的设置总体上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胡准 《军事史林》2008,(7):10-12
在现代军事制度中,军衔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激发军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有利于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曾于1955年、1988年两次实行军衔制度,本文试从这两次授衔的准备工作、军衔等级设置等方面来探讨其异同,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 1927年,蒋介石组建的国民政府,其军衔制度并未随着政府的更迭而立即重新制定,绝大部分内容按照北洋政府时期的规程执行,直到1934年,才较系统地制定颁布了自己的一套军衔法律规范文件.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都已明确规定,预备役军官实行军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具体规定了预备役军官的军衔等级设置、军衔类别、职务等级、军衔评授依据、军衔批准权限以及军衔的晋升、降级、取消、剥夺等制度。这些规定与对现役军官军衔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对于进一步完善预备役制度具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沈力 《军事史林》2010,(1):11-17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以下简称五五军衔制),1038人被授予将官军衔,其中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798人。1956年、1958年,又有2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本文谈谈五五军衔制中将军衔。  相似文献   

8.
军衔制度是军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受到蒋介石的深刻影响.蒋介石的军事等级观念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他的理想,国民党军队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军衔制度,包括军衔的授予制度和晋升制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定了严格的军衔制度,但该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蒋介石又从实用角度出发对该制度做出了种种改造,如增加职务军衔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军衔泛滥,导致国民党军官的素质每况愈下.对此蒋介石试图采取缩编裁军和教育军官的方式进行补救,但是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军衔,主要是用来调节调整军队的各种关系。军衔一般分正式军衔和荣誉军衔,正式军衔又称个人军衔、永久军衔,为军官终身荣誉,世界大多国家实行的是永久军衔制度;荣誉军衔,属于一种荣誉头衔,用来授予本国或同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国务活动家,大元帅最早就是作为荣誉封号。  相似文献   

10.
沈力 《军事史林》2004,(6):12-16
元帅军衔通常是各国军队的最高等级军衔,仅授予极少数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军队统帅、高级将领.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为创建人民民主国家浴血奋斗,一代元戎,功成名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理应褒扬他们的革命功绩,给予他们崇高荣誉.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度,军衔结构中有元帅军衔,其等级为最高军衔,其名称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相似文献   

11.
刘岩 《军事史林》2008,(11):14-15
《军事史林》2008年第7期《浅析我军两次大规模授衔及其异同》一文中,以一定篇幅阐释了我军两次军衔制度的差异。《浅析》指出的差异,大都属于军衔外在形式方面的内容,这种差异不仅我军前后两次军衔制度中存在,而且在世界各国之间、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都普遍存在,这反映了军衔外在形式上的多样性。笔者受《浅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陆军部又奏定《陆军任职期内暂行加衔办法》,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加衔”制度,直到国民党军队“转进”台湾后才取消,施行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所谓“加衔”即一种荣誉性质的临时军衔——佩戴上一级军衔的标志、享受上一级军衔的(部分)待遇,待条件具备再正式晋升为上一级军衔.“加衔”与西方临时军衔的不同在于,加衔除因犯罪、错误不会被取消(褫夺),而临时军衔一旦失去临时担任的高级(相对于本职)军职则临时军衔即行取消.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军事史林》2004,(4):42-4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有时候在一些场合发现,人民解放军有些军官肩章的下(外)端增加了一个"Y"字形的符号,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本文从回答这一问题说起,谈谈解放军的预备役军衔制度. 人民解放军于上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起,两度实行军衔制度期间,除了人们熟悉的现役军衔外,还设有预备役军衔.上述下端缀有"Y"字形符号的肩章,就是预备役军官的军衔标志."Y"是汉语拼音预字的第一个字母,代表预备役的意思.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专用军衔肩章符号,50年代首次实行预备役军衔制时未曾制定,90年代再次实施预备役军衔制度时才正式制定佩带.那么,人民解放军的预备役军衔制度的情形如何呢?这里作一概要介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相似文献   

14.
军衔是根据军人的职务、军政素养、资历贡献等条件,授予军人的等级称号。军衔制度,就是运用军衔等级确定军人之间的关系(职务上的隶属和上下级关系除外),确定与军衔相应的职务,规定军人服役的年限,以及荣誉、报酬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军衔制度产生于15至16世纪的西欧各国,并逐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成为军队的一项重要组织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刘岩 《军事史林》2006,(4):3-10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命令公布.<决定>没有说明取消军衔的决定何时生效,只是两天以后,即5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帽徽、领章和部分军服样式的决定>,规定"本决定从1965年6月1月起开始实行",由此可以推断军衔制度的废止日期应是5月31日与6月1日交替之时.  相似文献   

16.
军衔制度在世界上产生以来,校级军官军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设有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后来才增加了中校.苏联红军1935年实行军衔制的初期也是这样,校官只设上校、少校两级,中校是1939年9月增设的.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元帅     
意大利元帅设立于墨索里尼执政时期,分为两级四种.其中以最高帝国元帅军衔为最高,其次为陆军元帅军衔、海军元帅军衔和空军元帅军衔.其中陆军元帅军衔和海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924年;空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 933年;最高帝国元帅军衔设立于1938年.所有这四种元帅军衔均于1 946年取消.在意大利设立元帅军衔期间,共有2人被授予最高帝国元帅军衔,13人晋升陆军元帅军衔,1人晋升海军元帅军衔,1人晋升空军元帅军衔.13位陆军元帅中,7人是一战期间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或高级将领;2人因第二次埃意战争晋升为陆军元帅;4人在二战期间晋升为陆军元帅.  相似文献   

18.
刘岩 《军事史林》2006,(5):5-10
军衔制度是一种舶来品,在国外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比我国要久远得多.军衔制度引进中国一百年以来,经历了封建王朝、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几个历史时期.军衔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的不同朝代,在外在形式上尽管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基本模式则大同小异.诸如等级的设置,都是采取区等分级的形式,只是等级设置的多寡不完全一样,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有的也断不了有所增减;再如类别的设置,一般都是按军兵种和专业勤务区分,只是数量有多有少,或时多时少;又如军衔符号,一般都是采用佩带在身上不同部位的标志章加以显示,如肩章、领章、臂章、袖章、帽章等.在军衔的内在功能上,世界各国也大都基本相差无几,但我军新的军衔制实施后则比较特别,同本国历史上和目前国际上的制度差别较大.我们对国外的东西不宜盲目照搬,但对在世界上普遍运用并经实践多年证明是成熟的经验,则应予以借鉴.这里仅从中外军衔制度中,选择某些与我军干部人事制度关系较为密切的若干内容作些比较,以便从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鹤 《军事史林》2014,(11):39-50
俄罗斯帝国军队的元帅军衔分为两级三种,均由沙皇彼得一世设立。大元帅为最高级别军衔,设立于1716年,后于1917年被苏维埃政府取消。大元帅之下设有沙俄帝国陆军元帅和海军元帅军衔。陆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699年,后与大元帅军衔同时被取消。海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708年,1908年取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业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公布实施。军衔制的再度实行,是新时期我军军事制度和干部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标志着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军酝酿实行军衔制度由来已久。由于受国情军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一制度的实施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漫长过程。在1955年至1965年实行军衔制度之前,曾有过三次酝酿实行这一制度的尝试。一、抗日战争时期酝酿的军衔制 1937年8月1日,在我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际,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指出,我军将“采用官阶制度”。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总政治部王稼祥主任并中央书记处,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建立。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同年5月30日,朱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