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苑亚钦 《国防》2009,(11):64-64
从普通高校直接招收士官,是贯彻落实胡主席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军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缓解部队相关人才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近两年的征招工作实践,从我部直接招收士官的情况来看,热门专业报名过多、冷门专业无人报名的矛盾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2.
赵恒志 《国防》2010,(6):70-72
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优秀技能型士官人才的新举措,是我国兵员征集制度改革的新探索,是新形势下优化士官队伍结构、提高士官队伍素质的新途径。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招收工作中的矛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根据军队需要,士官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2002年,我军开始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试点工作。士官制度改革以来,部队各级党委十分重视士官队伍建设,军队战斗力由于士官队伍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直招士官们发挥所长,成长为各个专业岗位上一颗颗耀眼的"兵星"。但随着军队信息化的发展,士官素质与部队建设需要之间的差距开始出现,靠士官院校培训难解燃眉之急,而部队成长的士官又存在着周期长、效益低、覆盖面窄等问题。为解决士官队伍整体素质滞后与部队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总部决定2002年起.组织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试点工作。这是军队顺应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一项重要举措,打破了以往单靠部队培养士官的局面,增强了士官队伍的整体活力。这些光荣应征入伍的公民,满腔报国之志,凭着技术优势直接走上士官岗位。  相似文献   

4.
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部队所需专业技术士官(以下简称直招士官),是贯彻胡锦涛主席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重大战略思想,从源头上提高士官队伍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朱毅  陶红军  魏化勇 《国防》2008,(10):69-71
士官是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部队武器装备技术密集度大幅提高,一般士官已难以胜任复杂装备操作岗位,必须改善现有士官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士官胜任本职的综合能力。从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收部队所需专业技术士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由于招收工作全面铺开的时间较短,有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6.
武国胜 《国防》2007,(9):59-60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基层部队越来越需要大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4年6月,全军开始从地方直接招收部队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部队基层各专业技术岗位,并展开了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我军征兵工作和士官制度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兵役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招收士官工作既有征集义务兵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一是层次高.  相似文献   

8.
董智奎  薛鹏 《国防》2006,(9):70-70
为提高我军士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依据《兵役法》关于“根据军队需要,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的规定,自2002年开始,部分单位陆续开展了直接招收士官试点工作。从试点情况看,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入伍的士官,专业技术基础好、适应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大部分具有技术岗位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这项工作的开展,优化了士官队伍结构,带动了士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试点,兵役机关和招收士官的部队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为全面…  相似文献   

9.
袁盛清  郭入堂 《国防》2010,(11):73-74
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优秀土官人才的重大举措。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招收工作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0.
李木生 《国防》2005,(11):48-49
兵员征集工作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转型的不断推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征兵工作遇到了“两不”问题:即适龄青年应征报名积极性不高,高素质适龄青年报名人数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发展空间小。近年来,军队从地方高校选拔不少毕业生补充到干部队伍,同时也招收了不少国防生作为军队后备干部,军队院校从士兵中招收学员的数量大幅减少,从士兵中直接提干的人数微乎其微。服役满2年的义务兵也只有部分能转士官,晋升高一级士官人数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致使适龄青年普遍认为当兵没出路。二是…  相似文献   

11.
王乃刚  安阳 《国防》2006,(10):59-60
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既是新形势下拓宽士官来源渠道、优化士官队伍结构、提高士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近几年实践,我们感到,只有建立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的长效机制,才能推动这项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一、积极协调与地方职业技术院校建立联合培育机制军队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制度改革以来,由于沿袭“需要→招收”传统式招收模式,在数量和质量上很难达到要求,有些专业还出现了“无人应招”的现象。因此,必须尽快走开“需要→培养→招收”的新路子,与地方职业技术院校建立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2.
推进新形势下直招士官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加楼  黄林林  吴强 《国防》2014,(4):41-42
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是军民融合发展在征兵领域的有益尝试。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招收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改革的思路、科学的措施,推进新形势下直招士官工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加快高素质士官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更好地适应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昆明市在今年的士官招收工作中,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了直招士官的质量。一、健全组织,把专项工作统起来。今年是昆明市在三年直招士官试点的基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士官直招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新  吴盛洲  孔令顺 《国防》2008,(8):56-57
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是提高我军士官整体素质、加快士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士官制度改革的一项新课题。回顾近几年直招工作的做法,我们认为重点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夏则长  白中华 《国防》2000,(12):30-31
新颁布的《兵役法》对士官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军队需要,士官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从非军事部门招收部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兵役制度改革后我军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现行《关于改革与完善士官制度的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中,对我军士官的选取、套改、军衔的授予与晋升、士官的待遇以及士官退出现役后的安置等都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对从非军事部门  相似文献   

16.
直招士官"招收难"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本文认真分析了直招士官招收质量不高、招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并从招收工作机制、政策规定、调整招收时间、扩大招收范围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广浩  冯时  韩少成 《国防》2013,(9):61-62
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和职业技能部门为部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路子,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受到部队欢迎。但"征兵冷"也波及士官直招。究其原因,一是适龄青年国防意识弱化,再就是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激励。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直招士官工作。  相似文献   

18.
范广强 《国防》2011,(9):60
济宁市的37名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近日被海军、空军、二炮、总参等部队直接招收为士官。37名直招士官凭市征兵办公室的介绍信,从8月3日至9日陆续自行赴部队报到。无人武干部送兵或接兵干部领兵、本人自行到部队报到,在济宁市士官招收和征兵工作历史上  相似文献   

19.
贵阳花溪区人武部在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中,针对以往征召门槛高、开口窄、报名人数少的情况,精心研究制定招收宣传计划。一是把征召宣传的传统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二是把经常性国防教育与征兵宣传结合起来。利用院校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使国  相似文献   

20.
范大水  邢晓明 《国防》2008,(11):61-62
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收士官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提高兵员质量的有效措施.对兵役机关而言,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收士官是个全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探索,把握特点规律.从近期实践看,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