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自治作战agent在舰艇编队对空防御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水面舰艇编队对空防御作战中舰艇具有受制性,层次性等特点,引入了半自治防空作战agent的概念,设计构建了基于多个半自治防空agent的编队对空防御的层次体系模型,并初步研究了半自治防空agent的结构模型,使其更加适合于描述编队防空各作战实体,为完善编队防空作战研究提供了更多一项参考.  相似文献   

2.
舰艇电子战能力是现代舰艇综合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准确评估舰艇电子战系统的效能,探讨现代战争条件下舰艇电子战系统的定量评估方法非常重要。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舰艇电子战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估,建立舰艇电子战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三级评估模型,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进行了区分,并通过实例演示了该模型的具体应用过程。实例结果显示此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为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舰艇指控系统效能的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逻辑性和适用性较强、计算简便的多层次效能综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反导防御对海观察组织的特点和水面舰艇编队在反导防御观察系统中的作战任务,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得到了对敌水面舰艇编队反导防御观察区域与观察系统工作时间的计算模型。结合该模型与舰艇编队战术使用理论,探讨了海上对敌编队反导防御观察的组织方法,为水面舰艇的综合反导防御作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舰艇编队通信网络中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健壮的网络是舰艇编队通信组网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度数中心度、紧密中心度和介数中心度的概念,采取实例验证的方式,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研究了水面舰艇编队通信网络的组织结构中心化问题,为海上舰艇编队通信网络的组织结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方法对舰艇编队通信组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英、美两国海军最近10年来对发展舰艇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的积极动向,可以肯定,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将在21世纪初大量用于水面舰艇,成为下个世纪水面舰艇推进系统的主要形式,所涉及的水面舰艇不仅包括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而且还包括航空母舰。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在水面舰艇上使用的最大特征是其布置灵活。布置灵活就有可能使推进系统不像普通的机械推进系统那样以长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和实施海军各系统的开放系统体系结构(OSA),水面攻击计划执行处资金转接公共办公室(PMS512)成立了全舰开放系统体系结构(TOSA)工业/海军集成生产组(IPT)。TOSA已开发了体现OSA的抽象开放C4I模板。在C4I空间应用OSA将增加其灵活性、可升级性能力、规模可伸缩性和适应性,减少舰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开放系统概念在商业信息技术(IT)领域应用已久,是一种激励商家竞争的手段,可扩大市场适用性和降低成本。虽然OSA在IT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它用于船体、机械和电气(HM&E)舰艇系统接口还是一种崭新的未被证实的应用。适应型舰艇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功能单元(FE)区,它代表了具有管理功能、配置、接口和特性的舰艇的实体部分。本文描述OSA过程如何用于开发特定空间(如抽象作战情报中心区)的样本FE区模板。最终的概念可用于开发一系列模板,用于开放舰艇上其余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和情报(C4I)区域。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舰艇指挥控制效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定量评估舰艇指挥控制效能,在全面考察水面舰艇单舰指挥控制内容和过程的基础上,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水面舰艇单舰指挥控制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指挥控制效能评估模型,对水面舰艇的指挥控制效能进行了综合的定量分析和计算。该模型能较客观地反映各种主要因素对舰艇指挥控制效能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对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估舰艇指挥控制效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Agent的分布式海上编队防空作战仿真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海战中,对空防御已经成为水面舰艇编队防御的主要内容.针对舰艇在整个编队防空体系中的角色,开发了自治/半自治CGF兵力,提高了战场对象描述的智能化水平和逼真度,在应用中将聚合级CGF作为一个联邦成员加入到平台级作战仿真应用中,整个仿真系统采用开放型设计,可以方便地嵌入各种算法和数据融合.研究表明:所开发的CGF联邦成员提高了海上编队防空作战仿真的通用性和建模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勇做探路者——中国作战软件横空出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水面舰艇迅速成为技术高度密集、装备种类繁多的作战平台。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指挥控制系统,即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装备上舰,更使得战舰如虎添翼,成为海战场上的主力军。美、英等西方强国海军舰艇早在1960年代就装备了该系统。 1970年代末,大连舰艇学院就率先在全军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研究小组”,并首次运用军事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建立了我军第一个非线性规划作战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编队综合作战能力指数评估方法与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海军舰艇编队综合作战能力评估方法与模型,提出了舰艇编队作战能力的构成及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种能力的评估模型和综合作战能力的集成方法。并对国内外典型舰艇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指数进行了计算,为有关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军舰艇作战系统是多输入、多输出、结构复杂的大系统,是实施海上战争的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作战系统——独立式作战系统。之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作战系统先后经历了独立式、集中式、分开式和分布式作战系统。目前,分布式体系结构的海军舰艇作战系统已成为海军发展的重点。一、海军舰艇作战系统基本组成传统的海军舰艇作战系统基本组成通常可分为作战指挥系统、警戒探测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舰炮武器系统、舰载直升机系统、反潜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综合通信系统、综合导航系统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3.
海战场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综合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海战场信息系统仿真的特点,介绍了可以应用于海战场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综合仿真的高层体系结构(HLA)技术,描述了澳大利亚国防科学与技术组织(DSTO)基于HLA技术的虚拟舰艇概念和潜在的应用,以及虚拟舰艇结构和层次化联邦共同体概念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面舰艇新一代作战指挥与火控系统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外海军水面舰艇新一代指控系统的发展趋势。重点评述了综合指控系统、综合近程防空战系统、综合反潜战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战系统依赖于机动性和辅助系统,而且在受到战斗损伤时,还取决于冗余、重新配置和损管系统。舰艇及其系统依赖于作战系统,是因为在作战期间它把武器投向目标保护了舰艇。由于武器的进步,使舰上设备日益复杂,需众多的舰员进行管理。管理人负的减少则要求高度自动化。自动化则要求舰艇和作战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和综合则要求一个全舰数据网、消息内容和格式、数据库、显示器和决策以及计算机结构。 本文介绍一个815,000吨的舰艇,通过使用英特尔处理机、WINNT、WIN95的COTS解决办法,如何能用70到90人操纵,而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则需350个舰员。  相似文献   

16.
舰艇对空自防御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是提高系统使用性能的重要途径,系统地分析了舰艇对空自防御系统集成优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提出了采用开放式体系架构和基于公共计算服务环境技术的舰艇对空自防御系统集成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最小共享信息集的概念,提出了基于CEC系统舰艇编队协同防空作战的智能系统模型,分析了舰艇编队CEC系统的作战功能和作战信息,提出了确定舰艇编队协同防空作战的最小共享信息集的事件法,并应用信息论证明了事件法的确能够减少通信的信息量。在上述基础上,确定了舰艇编队协同防空作战的最小共享信息集。  相似文献   

18.
舰艇编队协同反导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目标的决策系统,依据模糊权距离和隶属度概念,考虑系统中各阶段的协同关系,提出基于火力分配环协同度的概念,将模糊优选理论与动态规划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基于舰艇编队协同反导的多阶段多目标优化的最优均衡策略,并应用于解决舰艇编队协同反导决策的优化中,得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海军舰艇多功能指挥控制平台系统是提高舰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硬件基础,提高平台可靠性是保证舰艇发挥正常性能的关键问题。在假定系统组件可靠性为某一定值的前提下,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分析舰艇多功能指控平台可靠性。重构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重构方法可提高平台可靠性,增强舰艇的抗毁性,保证舰艇的战斗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当前水面舰艇战术背景条件下综合对抗模拟训练存在的主要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外接便携式计算机构建水面舰艇“自助式”模拟训练环境并验证了其可行性。提出了该模拟训练环境的基本功能、系统组成、工作流程;探讨了舰艇实装设备驱动、实时多任务仿真环境、舰艇机动过程仿真、训练过程重演等关键技术。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水面舰艇战术背景条件下综合对抗对抗模拟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