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情节,看后深有感触,久久不能忘。康熙决意撤藩,孝庄则出于各种考虑不同意撤藩。但一直把“撤藩”作为人生三大奋斗目标之一的康熙主意已定,并许诺:如吴三桂反,自己则引咎退位。撤藩开始运作后,各地奏折报上的情况是形势一片大好,一切按康熙的设想在向前发展。吴三桂对撤藩也很是配合,并把撤藩的日子定于“二月初二”。拿到这份奏折后,康熙兴高采烈,兴冲冲地来见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让她看这份折子。哪知孝庄连看都没看,只抬了一下眼皮:“我从来不相信折子,我直到看到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撤了…  相似文献   

2.
张震将军某日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张震将军话锋一转,日:“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将校闻之皆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情节,看后深有感触,久久不能忘。康熙决意撤藩,孝庄则出于各种考虑不同意撤藩。但一直把“撤藩”作为人生三大奋斗目标之一的康熙主意已定,并许诺:如吴三桂反,自己则引咎退位。撤藩开始运作后,各地奏折报上的情况是形势一片大好,一切按康熙的设想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高鹏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因其年号为康熙,且政绩卓著,故后人也尊称其为康熙大帝。他亲政后,由于前朝刚刚经历4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加之北方有沙俄侵扰,南方有“三藩”割据数省,西北有噶尔丹民族分裂...  相似文献   

5.
感谢对手     
清朝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皇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酒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康熙端起第三杯酒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  相似文献   

6.
孙志友 《政工学刊》2004,(10):24-24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一次,汉文帝问当时的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的刑狱有多少?”周勃说不知道,问他“全国一年的钱粮收入支出有多少?”周勃也说不知道,显得很窘迫。汉文帝又问当时的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自有主者。”汉文帝问:“主者何人?”陈平说:“问刑狱有廷尉(管理刑狱的官员)负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固然不错,但如能使忠言顺耳,使良药适口不是更好吗?这里有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十万攻占了秦都成阳。刘邦入秦宫,看到很多珠宝、美女,想住进去,樊哙谏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欲为富家翁耶?”刘邦回答说:“吾欲有天下。”樊哙又说:“今臣从入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数,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灞上,无留宫中。”  相似文献   

8.
立夏     
《兵团建设》2010,(8):47-47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康熙自己好学不倦,对皇子们的学习也非常重视。皇子们最早从四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年满六岁就要到懋勤殿或畅春园的无逸殿正式入学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康熙帝亲自为太子胤礽选定了师傅: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三位皆为饱学之士,能被皇帝亲点为太子的师傅,自是荣耀无比。但是,结果大大地出乎他们预料。在康熙眼里,这些师傅不过是自己的奴仆,根本无须顾忌他们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武经七书》自宋代集刊以来,备受后世兵家的重视和尊读。历代谋臣名将且不说,谙熟此书者,帝王中也不乏其人。清朝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康熙皇帝(1654—1722),是清初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军事家,统治中国达61年之久。康熙在位时,非常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兵书,尤其爱读《武经七书》。他虽政务繁忙,频频征战平叛,但阅读《武经七书》却手不释卷。他读兵书,往往能够把握兵书的精神所在,吸取其精华,运用和发挥其中合理又合乎现实的原则,摈弃那些过时和带迷信色彩的东西。据《清圣祖实录》卷243载,康熙曾总结读经体会说:“《武经七书》,朕俱阅过,其书甚杂,未必皆合于正,所言火攻水战皆是虚文,若依其言行之,断无胜理。且有符咒占验风云等说,适足启小人邪心。昔平三逆,取  相似文献   

11.
《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曰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这段简短的文字向我们勾勒出一个不分是非屈直、不分清红皂白“逢人皆说好”的“和稀泥”市侩者的嘴脸,为后人所不耻,被讥讽为“好好先生”。现实生活中类似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时常见到。上级的文件指示印发后,有的还没有弄清文件都讲了些啥,甚至连材料都没看到,便大会小会地讲他那…  相似文献   

12.
幽默点滴     
上帝与乞丐一天,上帝想救助一个乞丐,就问乞丐:“如果我给你一千块钱,你会怎么用?”乞丐说:“我会买一部手机。”上帝问:“买手机做什么?”乞丐说:“有了手机好与那些要饭的同伴联系。”  相似文献   

13.
权力授予谁?权力是怎样使用的?权力使用的绩效如何?我们的党和人民有必要经常地、坚定地和不折不扣地进行设问和提问:我们的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也应当自觉地、清醒地和毫不掩饰地进行自问和回答。这种设问、提问、自问和回答还要有制度来保障,于是,就应当形成“问责制”“问监制”和“问绩制”。  相似文献   

14.
与猪共舞     
今日里,吕良良有必要垂头丧气。叫我这么个体面的城市兵去养猪,说出去不丢死人了?瞧连长说得多动听:“良良哎,不派你派谁去?连里数你膀大腰圆,又面和心善,除了你还有谁能在两个月内让猪超水平长肉?去吧!好好干,两个月后让入营的新兵们吃得满嘴流油。”什么话?好兵不养猪,让我吕良良这样的兵去养猪?现在,吕良良怀揣一包“红塔山”,一个打火机,手握一把随时可以充当武器的大扫把,横冲直撞向猪圈走去。他是一颗寻机引爆的炸药包,他就是这么说的:“别碰我,火着哩!”人皆侧目。吕良良来到他的新工作岗位了,他看到了他的九头猪。猪也看见了它们的…  相似文献   

15.
节气与生活     
2006年4月5日清明清明,“天清地明”也。“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中国,很多关于清明的谚语,比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这对一些有菜地的连队而言,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无名岛的你     
那是军校半业分配前夕,一些同学托人找关系想去离城市近的部队工作,你却强烈要求到南沙去守岛。有的同学问你:“为什么自找苦吃?”你面带愠色地回敬道:“难道让国家白培养了你三年?!”看到你那个劲头,围着你的同学都愣了。你又说:“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有上百个岛屿被外国侵占,丰富的资源被掠夺。如果我不去南沙,你不去西沙,人人都留在城市工作,那边疆海岛谁去守卫?”这些话以前也听老师说过,  相似文献   

17.
漫话正气     
中华民族历来有讲正气的优良传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都是这种情怀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如果没有一腔浩然正气,就不可能无所畏惧地前进,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这一点已被从古至今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清朝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  相似文献   

18.
电影电视里的古代官兵多着红色军服,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宋人胡埕《苍梧杂志》说:“古者戎服,上下一律,皆重赤。”为什么呢?古人认为,将领与士卒一种颜色,不仅可以严肃军容,整齐划一,而且有利于战斗中识别敌我,还能保护指挥员,不致成为敌人的“众矢之的”。而深红色军服正好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热血青春,谁不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和辉煌?雄心壮志,谁不希望能够拉着“捷径”的手,早日心想事成,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谓成功的“捷径”,原本也是不复存在的,但这并不表明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清明     
《兵团建设》2010,(6):51-51
清明在每年4月5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