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中华 《国防科技》2006,(10):39-42
多年来,传统鱼雷的速度一直被束缚在60米/秒以内,而伊朗海军在4月“神圣先知”军演中试射的新型“水下导弹”的速度却达到了100米/秒,几乎是现役航速最高的美制M K50型鱼雷速度的两倍,堪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潜射导弹”,能够击毁“水面或水下任何深度的舰艇”。军事专家认为,这种被称为“鲸”式的超高速水下导弹,实际上是一种与俄罗斯“暴风雪”鱼雷相似的火箭助推式超级空化鱼雷,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基于超级空化现象研制的超级空化武器,对伊朗封锁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水域将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直接威慑美航母编队。那么,什么是超级空化武…  相似文献   

2.
“梭鱼”实际上是德海军的一种实验型超空泡水下导弹,该型水下导弹为未来水中兵器的速度和灵活性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它已成功地在位于梅尔多夫的德国国防部北海试验站进行了多次试验,航速超过俄罗斯“暴风雪”鱼雷的200节,达到了空前的240节。“梭鱼”  相似文献   

3.
如何减小表面摩擦阻力来增大航速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利用推进系统排放的废热加热航行器壳体的层流区可以大大减小水下航行器的阻力。本文计算了加热某型鱼雷的阻力变化,分析了阻力变化对航速和能耗的影响。对某型鱼雷,动力系统热效率为35%,在航速为26米/秒,阻力可减小42.3%,在保持相同能耗情况下,加热后的航速可增加20.1%;如果保持航速为26米/秒不变,加热后的鱼雷能耗可减小42.3%。  相似文献   

4.
反潜导弹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潜导弹,亦称火箭助飞鱼雷,是一种中远程反潜武器,通常由火箭飞行器和声自导鱼雷组成。导弹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后,经火箭空中助飞,其战斗部——轻型反潜自导鱼雷被送至预定目标上空后投射入水,入水后按照预定程序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反潜导弹兼备鱼雷和导弹的优点,具有航程远、航速高、水下接近目标和水中爆炸实施攻击的特点。水面舰艇通常  相似文献   

5.
现代鱼雷由于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电子控制与制导技术,已成为水中精确制导武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水下导弹”。当前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水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反鱼雷器材已向鱼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鱼雷的隐蔽攻击能力,使对方声纳、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一种革命性的武器——超高速导弹(HVM)。该导弹由飞机发射,最大速度达1500米/秒,比苏联AT—6反坦克导弹500米/秒的速度快了近两倍。导弹3秒钟的射程可达3600米,其动能可穿透100毫米厚的装甲。超高速导弹由激光制  相似文献   

7.
闫璞  池建文  茹呈瑶 《国防》2006,(7):68-70
2006年4月2日,伊朗在波斯湾海域举行大规模军演时发射一枚名为“鲸”(波斯语“胡特”)的高速鱼雷。该鱼雷从一艘水面舰艇上发射,入水后以极快的速度(100米/秒)成功击沉一艘靶舰。从该鱼雷的外形、速度、发射尾焰和气泡轨迹来看,都与俄罗斯的“狂风”超空泡鱼雷相似。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超空泡鱼雷,由此也引发世人对超空泡武器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出现了投射武器以来,就伴随着产生了考核武器威力的需要。“百步穿杨”这一成语,就概括了弓—箭—射手的射距和精度;冷兵器时代的箭靶,热兵器时代的枪靶、炮靶、人形靶、坦克靶等都是人们习知常见的。水下武器的靶标承袭了这一名称,也具有类似的功用。早期的直航鱼雷曾使用网来作靶,根据鱼雷在网上穿出的洞孔来判断鱼雷偏离靶心的距离,这就完全是环形靶的变形。随着鱼雷具有制导能力而成为真正的水下导弹,水下靶标也经历了迅速的发展演化。正是从这里开始,水下靶标与大多数在空气中使用的靶标发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现代海战。攻击水面舰艇的有力武器,首数导弹,鱼雷则后。攻击水下目标则鱼雷居先,特别是潜装重型线导鱼雷。可乐观地认为,在本世纪内,将不会发生东、西方的海上实力争霸之战。为此,鱼雷的研制和生产进程,将出现多研少产的一种无紧迫感、维持现状的局面。公认的看法是:目前九大鱼雷生产国所拥有的、在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潜射导弹和超高速鱼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和前苏联潜射导弹和高速鱼雷的发展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潜射导弹"北极星"、"鱼叉"和"飞鱼","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超高速鱼雷"风雪"等.  相似文献   

11.
<正>1144型/1144.2型的反潜武器1144型"基洛夫"号的主要反潜武器是装备在舰首楼后端的MS-82型双联装发射装置,搭载RPK-3型(SS-N-14)"暴风雪"反潜导弹10枚。该型导弹体积较大,全长7.2米,发射重量3.8吨,速度0.95马赫,射程50千米,安装有AT-2UM型反潜鱼雷,鱼雷的最高航速40节,射程8千米,攻击的最大深度为400米。  相似文献   

12.
回收问题是水下特种运载器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回收水下特种运载器主要通过水面回收和水下回收两种途径,针对水下特种运载器水下回收途径,研究了利用鱼雷发射管回收、导弹发射管回收、水下驮带回收、水下专用对接器回收等几种水下回收方式的概念、原理和实现途径,并对比分析了上述几种回收方式各自的优势及缺点。  相似文献   

13.
咨询园地     
Q 湖北读者欧阳湛来信询问反潜导弹与鱼雷有何异同?对潜艇的攻击哪种更有效? 装有火箭助推器,能在空中飞行的鱼雷,就称作火箭助飞鱼雷,西方国家称之为反潜导弹,它的速度、航程和打击效果等性能指标大大提高,已与战术导弹相差无几。火箭助飞鱼雷按不同助飞方式分为弹道式和飞航式;按不同发射平台分为潜用型和舰用型;按不同发射方式分为倾斜发射和垂直发射;按其技术性能的先进程度划分为第一代、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鱼雷是一种能在水中自动推进、导引,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兵器。鱼雷速度则是鱼雷的一项重要战术技术指标,速度快,可以扩大使用范围并提高命中率。要想提高鱼雷速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鱼雷在水中高速前进时所受到的巨大的流体阻力。由于水与空气在物理性能上有很大差别,如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在海平面上水的密度为空气的835倍。因此以同样速度航行时,在水中遇到的阻力将为空气中(海平面)的835倍。若与高空中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提及"潜艇"这个词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形成的突出印象便是从隐蔽在大海深处悄无声响的潜艇中发射出来的鱼雷。的确,在现代潜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鱼雷一直是潜艇首选的武器装备。然而,当人们环顾如今的世界各国海军时可以发现,目前虽然潜艇仍以鱼雷为其基本武器装备,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导弹已经装备在越来越多国家的潜艇上。潜艇装备了各种导殚武器之后,大幅度地增强了它们的作战能力。因此,鱼雷作为潜艇的传统武器装备日益受到了导弹的严峻挑战。在今后若干年的时间里,鱼雷和导弹,究竟谁将会成为潜艇的主要武器装备,这是令世界许多国家密切关注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伊朗于2007年8月31日开始在波斯湾沿岸及附近水域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各军种联合演练,展示"隐形"导弹、鱼雷等各种新型武器。其海军则在霍尔木兹海峡又发射了多枚号称世界上"航速最快"、专门攻击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先进鱼雷,绰号为"鲸"的新式鱼雷(波斯语"胡特")。它是伊朗武器库中威力最大、航速最快、下潜最深的鱼雷,这种舰射鱼雷能够攻击在任何深度航行的潜艇,并能够将重型水  相似文献   

17.
耕海 《当代海军》2007,(12):42-45
台湾海军目前装备的水下武器主要有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三种。这些水下武器大部分是从美国进口的,只有少部分是岛内自产的。由于生产年代久远,战斗力十分有限。一、鱼雷台湾海军现有的鱼雷主要有 SUT重型鱼雷和 Mk46、Mk44轻型反潜鱼雷三种。1、SUT(Surface andUnderwater Target 水面和水下目标)重型鱼雷。SUT 鱼雷是德国 AEG公司于1975年设计推出的反潜、反舰重型线导鱼雷,可以从潜艇和水面舰艇上发射,对潜艇和水面舰艇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反潜战如果仅从战术的角度来考虑,其过程就是探测、识别、定位、攻击,即最终要落实到对潜艇的攻击上。要攻击就要有武器。由于潜艇是在水下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活动,使得并非所有的武器都可以用来攻击潜艇。目前能够用来攻击水下潜艇的武器主要有4种,即深水炸弹、反潜鱼雷、反潜导弹和反潜水雷。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型自投产至今一直是世界同类产品"性能标杆"的重型鱼雷。这是一型被全世界鱼雷生产国争相参考、模仿,但总是处在"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状态的重型鱼雷。这是一种出乎意料地昂贵的武器。按照1998年的美元币值,一枚鱼雷的售价高达350万美元,相当于7枚"标准"-2中程舰空导弹或者5枚"鱼叉"反舰导弹!这就是MK48,美国海军的现役主力重型线导鱼雷。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鱼雷水下空间弹道数学模型,并针对鱼雷不同的衡重特性,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和全选主元高斯消去法进行了仿真计算,分别研究了不同自由角、管制舵角和初始速度时初始弹道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质量相对较小、质浮心距离较大时,鱼雷初始弹道更易出现拱水现象,因而不适于在浅深度发射;在质量相对较大、质浮心距离很小时,鱼雷初始弹道出现较大袋深,发射时要求大深度海区.这些现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整管制舵角、自由角和发射初始速度来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