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速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谋划,强化组织领导、加紧实质准备,不断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着眼战略全局,从更高起点上谋划国防动员建设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  相似文献   

2.
从现在起到2000年、_廿一世纪的2021年和2049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认真研究这一重要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使我国能够在廿一世纪成为一个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强大的国家的根本条件之一。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国防经济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防经济面临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前后,影响我国国防经济的四个基础性因素呈现出新的特点,由此带来我国国防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变化: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改变着国防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引起了国防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多极化趋势替代冷战格局产生了新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从和平发展轨道向军事斗争准备轨道的转变对国防经济造成全面影响。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的防务、技术、工业等方面的战略和政策,也在呼唤国防经济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将对国防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和实施国防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在认清国防经济发展所处的战略环境的同时,确定国防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建立国防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国国防高科技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高科技现状、国防高科技发展趋势、未来作战对象的军事实力来确定。针对我国目前国防高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我国国防高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选择我国国防高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对国防现代化和国防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周利 《国防》2010,(8):36-37
国防动员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当前,世界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时期,经济格局、国际力量、战略环境加速演变,国家安全面临诸多严峻威胁,国防动员承担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繁杂。政府作为国防动员的主体,必须按照《国防动员法》的规定,切实履行好组织管理国防动员工作的职责,科学解决国防动员领域的重大问题,确保国防动员建设得以全面加强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改变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90年代以来,美国防部相继调整了国防科学技术战略及国防科学技术计划。1996年对国防科学技术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同期公布的三类科学技术计划构成了美国当前的预研计划体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部分国家政局动荡,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崛起,逐渐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但与此同时国防经济发展也面临更大挑战。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国际视野,坚定走中国道路;坚持维护和平,珍视发展机遇;坚持发展经济,建设强大国防;坚持军民融合,合理配置国防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9.
经济条件是战争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讨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力求寻求最佳途径,产生出最佳的国防经济效益。但,国防经济战略发展模式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社会制度、战略思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根据国情来确定。所以,中国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确定,决不能机械地套用外国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军现行  相似文献   

10.
宋有荣 《国防》2013,(8):46-4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兵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是我们党适应国际战略格局新变化、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新要求,着眼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作出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11.
国防经济发展,是实现国防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探讨和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模式,对于理顺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促进国防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增强经济实力意义深远。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国防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国防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国防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这个目标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有多方面、多层次内容的体系,应当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适应,与国防发展的评价标准相一致。目标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需要运用系统工程全面规划和综合论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合理地、科学地确立国防发展战  相似文献   

12.
张辉清 《国防》2013,(7):7-9
健全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是进行一切动员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国家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平时做好国防动员准备、战时或紧急状态时快速实施动员的重要保障。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战略格局、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环境,必须紧紧围绕保障"能打仗、打胜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下大力构建机构健全、职能明确、关系顺畅的国防动员体制。  相似文献   

13.
戴滨辉 《国防》2013,(8):30-3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以来,美、俄(苏联)等大国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国家利益调整呈现出不同的互动图景,既有成功促进国家利益维护与拓展的经验做法,也有导致国家利益受损甚至消亡的失败教训。这些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了国家利益与国防经济战略互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启示我们,选择国防经济战略必须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依据,坚持国家利益需求与国防经济战略能力的相对平衡,实现国家安全利益与国家发展利益的统筹兼顾,积极开展国防经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威胁以及新一轮世界军事革命导致着国际战略格局以及国际安全环境风云变幻。面对诡谲多变国际安全环境,世界各国竟相调整各自国家安全战略。因应世界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我国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谋求一个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叶万勇 《国防》2007,(6):10-12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新要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安全威胁仍未得到缓解,非传统安全问题凸现;西方军事强国加大军事装备研制,军事技术发展失衡加剧;安全环境变化日益综合化,对我国主流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安全环境的新变化,要求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研究,稳定增加国防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信息化保障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实现新时期国防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变化以及军队改革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应从适应机械化战争的“传统式”向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化”转变,从数量规模型的“粗放式”向质量效能型的“集约式”转变,从资源配置规划、计划和预算相脱节的“系统松散式”向把战略需求规划与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起来的“系统整合式”转变,从军民结合的“半封闭武”向军民融合的“高度开放式”转变。具体任务主要是转变军费增长方式、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拓展军队保障方式、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在领导新中国二十六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计划和任务的要求,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国防经济的发展摆在适当位置,从而保障了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并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防经济理论.一、国防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相适应国际战略形势是发展国防经济和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周恩来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①并强调说:为了防备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我们应该在和平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包括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注重提高综合效益、坚持“十六字”方针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是我国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国防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国防经济建设应当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即走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