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提起1945年美国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而对于美军曾经研制的一些战术核武器,如核火炮、核地雷等等可能就不清楚了。事实上,在核战争的威胁下,上个世纪出现了一些近似于变态的战术核武器。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披上了核外衣的“战争之神”——核火炮。  相似文献   

2.
1983年10月31日,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的名称是: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500名正式代表是来自美国、苏联等约20个国家的科学家、政界军界官员、环境问题专家等,还有上百名新闻记者参加。会上,由卡尔·萨根等5名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读了“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萨根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1971年,他在分析美国“水手9号”宇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发回的照片时,发现火星被其风暴掀起的尘埃遮盖,尘埃将大量阳光吸收,使火星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后的第一次审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关于核战争的威胁,现在还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在21世纪,核战争仍然是很实际、很可怕的威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酷现实。”这话很值得深思。 20世纪七次核危机是核战争爆发前能量的积蓄 1945年7月16日,美国阿拉莫戈多核试验场一声巨响,宣告了核时代的来临。原子弹一问世,政治家们就迫不及  相似文献   

4.
肯尼迪政府执政后,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城市转向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意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核战争。同时,结合当时的冷战背景,肯尼迪政府设想了美苏间三种形式的核战争,并制定了相应的战争计划。这些核战争设想,一方面反映了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固有的冷战思维——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集团"侵略扩张的本性"威胁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肯尼迪政府将根据"灵活、谨慎、可控"等战略原则来应对已经开始出现的美苏核均势的冷战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山上虽然有绿树覆盖,但远远看去,并没有让人产生“去看一看”的美景。然而,谁会想到,这座山中隐藏着美军最大的秘密——一旦爆发核战争或受到核袭击,这里将成为美国政府和军队的心脏。 众昕周知的是,“9·11”事件发生后,为防不测,美国副总统切尼从公众面前消失。那么他躲到哪里去了呢?据内幕人士透露,那段时间,切尼极有可能就藏身于这座貌不惊人的小山之中。  相似文献   

6.
核武器自1945年问世以来,真正用于实战只有一次,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核轰炸。但实际上,战后半个多世纪,美国和苏联为争夺世界霸权,曾一次又一次挥舞核大棒,把人类推向核战争的边缘。1977年,美国政府解密了一份代号“扣球”的绝密作战计划。该计划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9年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当时美国具有核优势,苏联是主要敌手。“扣球”计划总方案为:1957年1月1日美军发起全面进攻,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军与盟军配合,通过核袭击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并通过在欧洲大陆西部实施战略进攻和在远东实  相似文献   

7.
1983年3月23日,罗纳德·里根在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讲中提出,为应对核弹威胁、阻止热核战争爆发,美国必须研发和部署导弹防御能力。如今,美国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部署了数十套陆基拦截系统,而它们仅仅可能具备拦截来袭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为了实现里根的“遗愿”,美国国防部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机载激光武器,在弹道导弹防御中不断加大定向能武器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8.
一年以前,里根总统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演说中提出了使世界免受弹道导弹威胁的希望。他具体地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我们的唯一目的……是寻求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 里根总统把实现上述目标建立在最近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他认为,这种进步有史以来第一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即能够通过有效的防御,而不是单纯靠报复威胁来增强威慑力量。他决定,美国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我认为这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华盛顿讯——按照一位美国官员的说法,苏联科学家们透露采用氢气冷却金属导体进行低电阻电能传导,可能是美国在大气中探测到核碎片的原因,这些碎片是从塞米巴拉金斯克设施中释放出来的。冷却剂冷却允许传导大量的能量而不产生严重的电阻损失,这个技术可能与粒子束武器的应用有关。 自从1977年5月以来,在美国情报机关中对苏联带电粒子束武器发展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可能已通过苏联物理学家们在最近的瑞士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的谈话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核战略一直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提高俄罗斯军队在核威慑下的机动作战能力,提高打击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今年2月,俄军举行了22年来最大规模的带有核战争背景的军事演习,除了常规部队,俄罗斯“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战略火箭兵和航天兵都参加了演习,标志着俄“现实遏制”核战略逐渐浮出水面。一、紧握“核王牌”,趋于积极的核威慑战略核战略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现行的“现实遏制”军事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以“核”为基础的战略遏制。“安全—2004”演习中显示的战略核遏制能力,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俄罗斯对战略核…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但目前还没有确实的档案材料直接证明。6O年代中期以后,虽然毛泽东开始考虑是早打还是迟打,是小打还是大打,是打常规战争还是打核战争的问题,并已经有了“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的说法,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的提法。不过,毛泽东依据对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越来越严重的认识、对世界大战爆发周期性的认识和对核战争的认识,确实提出了这一基本思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一完整而明确的提法是后人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基本思想所做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核时代的到来,战争的发展趋势出现重大转折。囿于核武器的巨大毁伤力与核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全面性的核大战已越发不足取,这也成为美国军事理论界思考核时代战争形式和战争手段的主要缘起。美国军事理论界的争论集中在核时代有限战争的形态即战争目标与手段选择的问题上,进而确立核武器在有限战争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就在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之际,近来有关伊朗将与美国可能“坐下来谈谈”的报道却频频见诸国际传媒。不过,伊朗在危急关头同意与美国商谈的话题并非是自身的核问题,而是令美方同样感到棘手的伊拉克局势——美国奢望得到伊朗“帮助”美国与伊朗双方就伊拉克问题举行对话的提议出自布什政府之口,而且早在2004年4月就被抛到了桌面上。最近两年时间来,虽然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不断施压导致双边关系日趋紧张,但却一直没有放弃与伊朗就伊拉克问题进行对话的愿望。美伊这两个至今尚未恢复外交关系的死对头不谈双边日趋白热化的敏感问题,而却要讨论第三…  相似文献   

14.
文育富 《环球军事》2008,(13):23-23
最近,有美国军事专家指出:美军军官人事制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原本是金融学术语,因今年美国“次贷”危机而逐渐成为大众流行语。本意是货币投放量过多引发逐利资本的泛滥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用“流动性过剩”来形容美军军官人事制度存在着岗位轮换过陕、轮换面过宽的问题可谓较为贴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第一个核战争计划即《统一联合作战计划》出台的情况,分析了美国制订核战争计划的动因与程序及出台背景,并对其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以核武器为重要标志的军备竞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全世界都笼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冬天”的阴影之下。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作出研发氢弹的决定,成为一项在整个冷战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初,联邦德国麦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所长保罗·克鲁兹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环境学家约翰·伯克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举行的科学家会议上,正式发表了他们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题目是《核战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他们认为,一场核战争核爆炸引起的大火所产生的烟灰云将会使地球上的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白日不见阳光。  相似文献   

18.
政府建议的“改进对付军事力量”不仅是不必要的和耗资巨大的,而且很可能要中断限制战略武器会谈(SALT)的谈判和增加核战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崔莉  薛峰 《环球军事》2011,(3):44-47
1962年,苏联暗中向古巴运送了可携带核弹的SS-4和SS-5地对地导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了战略平衡。随后的“摊牌”被美国称之为“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一度把世界拉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试图告诉世人,印度的核按钮被控制在这样一位迟钝、健忘、呆弱的老人手里,随时都有爆发印巴核战争的危险性,以进一步制造核恐怖的紧张气氛,使印度无休止地处于国际社会的重压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