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熙8岁登基,16岁亲政,在位61年间,稳定内政,繁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开创"康乾盛世"。成就他辉煌帝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他治国理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他晚年总结执政经验时所说:"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领导者读书是为了治国,治国必须读书。领导者必须克服将工作与读书对立起来的事务主义倾向,工作繁忙不是不读书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庞建宏 《政工学刊》2014,(11):34-35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能求一时之功、贪一时之名,更不能急于求成,要力求持续推进、持续纯洁、持续巩固。为达此目的,转作风必须从根本上转,尤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源治本,树立人生的风向标"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转作风,既要瞄准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狠治标,更要抓住问题本质狠治本。笔者认为,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就是本,是"四风"问题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3.
马达 《政工学刊》2013,(8):70-70
童年的记忆里,经常回荡在小村里的"骂街声"算得上一道风景。骂街的人多数是些三十岁开外的妇女。她们骂街时一改做闺女时的羞涩和矜持。多是在黄昏之后,站在街的高处或自家屋顶上,双手叉腰,一脸怒相,满嘴喷着唾沫星子,一骂就是大半天。而小村子对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叫骂声中,  相似文献   

4.
“正确对待”三戒陈修荣"正确对待"是进行说服教育工作的一句话。现实工作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有,一些事不正确对待也不行。黑格尔曾说过:"此心常看的圆满,天下则无缺陷之世界。""正确对待"能在某种无可奈何的结局之后,显示出它的意义。对一个人来说,在个人待遇...  相似文献   

5.
话说堂堂正正宋增建,黄振斌时下,人们常常谈论堂堂正正之话题。《孙子兵法》中载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之语。意思是说阵容整齐的敌人,必是一支劲旅,不要轻易攻击。正正者.整齐也;堂堂春,盛大之貌也。古以堂堂正正来形容强大之貌。如今,人们便用堂堂正...  相似文献   

6.
在2500年前,大军事家孙子诞生在滨州大地上。他提出“怒不可兴兵也”,成为兵家格言。今日,被誉为鲁北平原上一颗“武星”的滨州市人武部部长宋风先在协调各方关系,加强武装建设上,总结出了“怒不协调,悲不协调,对上协调当参谋,对下协调靠人格,对内协调讲粘合,对外协调讲信任”的“协调术”。且看他怎样运用他的协调术:A 作为滨州市委常委之一,宋风先对地方党委不打军事牌,对上级军事机关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华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古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相似文献   

8.
畏惧意识不可无吴东莞唐太宗李世民,乃封建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此人有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怕什么呢?且听他说."人言做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  相似文献   

9.
彭林 《政工学刊》2015,(1):85-85
"礼仪"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在使用,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礼记·中庸》等典籍中,礼仪一般指礼节、礼貌或礼仪活动、礼仪形式。此后历代典籍中广泛使用这个词,其含义无大的变化。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礼仪对言行举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我国传统礼仪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说“制怒”     
愤 怒 ,向来是人生之大忌。制怒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陶冶个人的情操 ,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能否制怒是人们评价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准。生活中把制怒当做无上信条的人比比皆是 ,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把它当做座右铭。医疗科学证明 :忧伤脾 ,怒伤肝 ,易怒会损害肝脏甚至殒命。据《晋书·王逊传》载 :晋惠帝时南夷校尉王逊 ,外讨内治 ,颇有政绩。当时敌军将领李骧来犯 ,王逊派将军姚崇出战 ,大败李骧于堂狼 ,姚崇追至泸水。敌军落水而逃 ,死千余人。姚崇因远离大本营 ,不敢穷追 ,未尽全功而返。王逊知道后 ,谓此乃放虎归山。…  相似文献   

11.
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杨杰在《国防新论》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强弱,是根据全国人力、物力、文化力的总和来决定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武力之战,也是两国的"文化力"之战。武力之战让我们看到的是舰船、大炮和热血,"文化力"之战则让我们感受到思想、观念和灵魂的力量。"文化力"不足,散而不聚焉能不败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12.
应该说,“忍”和”怒”都是一种美德。对于解决因为个人恩怨等非原则的小事而引起的矛盾纠纷,忍常常是一剂药方,而对原则问题表明自己的严肃的政治态度,有时也需要怒。 谁都知道,家庭需要温馨,邻里需要和睦,社会需要安定,人与人之间需要宽松,没有当忍则忍、当怒则怒的良好风尚,社会就难以安稳。然而,在我们身边偏偏生出许多忍怒失常的可笑可悲可恶的行为。报载,一位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战争控制理论方兴未艾。战争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作战手段的控制,尤其是限制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火攻》中已见端倪。 一   《孙子兵法·火攻》在论述了火攻的对象、方法、时机等问题之后,接着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于这段话,目前…  相似文献   

14.
编罢本文,对“主角”李军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现实社会中,有女人傍“大款”的,有男人傍“富婆”的,有官人傍  相似文献   

15.
由“媚”字说起张旭东媚字,因其莫名的香艳、娇娆和神秘,常被当做女性的"专有"词。而其本义确是曾以女性为专门指向.这便是"媚"之第一大类。属此类之"媚"者,可分三种:一是指女性具有的使人产生感官愉悦与审美感受的花貌、雪肤、玉体等"有形"的姿色;二是指女...  相似文献   

16.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摘自庄子《逍遥游》)  相似文献   

17.
“十全老人”与共产党人熊亚明"十全老人"是清乾隆皇帝的自称。他认为自己的文治武功是历代帝王所无法比拟的.功高于天,恩深于海,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天子,故而毫不客气地给了自己一个荣誉称号。乾隆帝对大清王朝的作用和功劳.史家早有定论,自然不可抹煞。但他自诩为...  相似文献   

18.
细说浮躁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贾平凹在《浮躁》一文中写到,"在我们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定,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就叫浮躁。"浮,名利之浮。"浮"是"半桶水",装不满还晃悠。"浮"是成功、幸福、快乐和实现理想的最大忌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在开始的时候一腔热血,然后是热情消退,最后完全放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放弃呢?是浮的心理,是急于求成、不愿面对困难的浮光掠影的心理所致。人一旦与"浮"结缘,学习就不可能刻苦,作风就不可能深入,工作就不可能扎实,静不下心,守不住神,白白丧失机遇。  相似文献   

19.
马俊 《政工学刊》2014,(8):72-72
二战后,英国空军经过统计发现:多半机毁人亡事故发生在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原因是飞行员看到跑道,精神上会突然有一种"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了大祸。安全管理专家称这种心态为"虚假安全"心态。毋庸置疑,这种"虚假安全"心态当前还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单位盲目乐观,忧患意识不强,沉迷于当前的大好形势,满足于大项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言外之“艺”不可无戴福来在思想教育中,有些政工干部谈大道理头头是道,说小道理娓娓动听,可谓有不凡的“嘴功”。然而,纵观其教育的全过程,其效果却不尽人意。“热衷于唱有声之曲、不善于练无声之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种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常言道“教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