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古代的文明历史历来被世人公认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古代文学名篇,它是文学巨库中的瑰宝,在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思想体系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同样,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要有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古代文学名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它运动、变化的轨迹。孔丘的《论语·〈季氏〉·〈述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策三》、孟轲的《孟子·告子上》等篇对道德的起源问题作了种种神秘色彩的解释,一时形成过唯心主义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3.
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经济财产损失最严重、社会影响最大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请看本刊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兵团日报》等有关报道汇集的这篇——  相似文献   

4.
一直认为.衡量文章好与不好的标准,最基本的一条:要有吸引人的力量。倘若读了十几页,心中仍是一潭死水,掀不起一丝波澜,即便中间有一些灼见,也未必算得一篇好文。用此标准衡量,《刘亚洲战略文集》是一本好书。初读《刘亚洲战略文集》,即被其雄健的文笔、阳刚的气息、尖锐的思想所吸引,心情也随着文字升腾和激越。  相似文献   

5.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6.
洪迈撰写的《绍兴辛巳亲征诏》原本是为抵御完颜亮南侵的檄文,但到宋宁宗时期,其作者却转变为昔日的宰相陈康伯。对比两篇檄文,洪迈的《亲征诏》并不如后者显出对金人的仇恨以及对北方失地的痛心。考察陈康伯之孙陈景思等人与韩侂胄的关系可以推想,庆元党禁时期,韩侂胄为发动北伐战争,缓解阶层矛盾,可能与陈景思构造了《陈文正公集》中的《亲征诏》。这篇《亲征诏》问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庆元党禁后期的阶层矛盾,为韩侂胄北伐笼络了辛弃疾等人,助其完成北伐,从而实现由外戚擅权向宰相执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近读《论语》,为《八佾篇》中一段论述所打动。其原文为——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告诉人们,君子没有什么与人争斗的事情,如果实在要竞争,那也应该是“君子之争”。他以当时的射箭比赛为例,赛前,选手之间应相互拱手作揖,而后才开始比赛,结束了再下来饮酒,仍然保持着君子谦和忍让的作风。  相似文献   

8.
文风是党风学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工作作风的直接反映。政治机关文字工作多,应带头端正文风.克服文牍冗长等现象,多写一些质朴无华的精妙短文。首先,思想观念要更新。文章不是越长越好,词句不是越华丽越受欢迎。寥寥数语,可以挪地有声;三五百字,也能流芳百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因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道理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该文以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优美文笔,  相似文献   

9.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徐海东找党     
《兵团建设》2007,(6):52-5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10位大将中,有一位出身贫苦、在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大将,他就是徐海东。请看摘自《北京支部生活》姜西所写的这篇——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团场宣传科工作,读《兵团建设》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第一次拿到新的杂志,最先打开看的就是《刊中报苑》,首先搜索有没有自己的稿子,那种迫切的心情只有基层通讯员才能体会到。《刊中报苑》是刊登通讯员稿件最多的栏目,方寸之间,容纳了60多篇稿件,图文并荗,如进入了百花园,基层通讯员在此施展才能。愿《刊中报苑》越办越好,《兵团建设》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2.
<正> “说谎者”悖论在二十世纪的逻辑、哲学、数学界引起了巨大风波。这一悖论远自古代,先后由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独立地提出。(相信不是承传自别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墨子》的《经下》篇说:“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 有悖论者解释说:“一切话皆假”这句话在自相矛盾,原因在这句话本身是自我否定。 这大概是加进今天的形式逻辑来解释的,所以简单清楚,容易明白。就原文第一个“悖”应解作“假”,那末第二个“悖”,似乎也应解作“假”,而不应解作“矛盾”。总之,原文过于简略,颇费解。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也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自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中译本面世以来,《共产党宣言》就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滋养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毛泽东一生读过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他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后来他还说过,自己每年都会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可能也无法统计。  相似文献   

14.
史放 《环球军事》2010,(2):54-56
1900年,一支由来自八个国家的人马拼凑而成的强盗大军攻破了北京城,在中国灾难深重的近代史上又狠狠捅上了一刀。在这支“八国联军”中,意大利人的数量既不算最多,也不算最少;同样,在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意大利得到的利益既不算最多,也不算最少。  相似文献   

15.
《当代海军》2004,(4):68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导弹雷达专业 向军 我是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导弹雷达专业二年级学员。02年,从山东章丘四中直接考入军校。我选择军校的最原始动机就是兴趣。高中时我们班有三个军事迷,当然包括我。我们仨住一个寝室,每月都把省下来的伙食费花在了购买军事杂志上,当时买的最多的就是《当代海军》、《军事史林》、《现代舰船》和《军事画刊》。我们成天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我国军队与武器装备,并且相约将来一齐考军校,俨然就是三个未来的军事家。高考时,由于他们视力不济而与军校失之交臂。我是三个人中的幸运儿,不过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  相似文献   

16.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兵书,相传为尉缭所作。《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类有《尉缭子》31篇,今存五卷,24篇,万余言。《尉缭子》的作者尉缭,生卒年代和军事实践,史书均无记载。隋志关于“尉缭,梁惠王时人”的说法,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7.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经典,是以政治体制中的官职命名的。至于作者是谁,争议颇多。但这些尚无定论的争议并不影响对本书军事伦理思想的把握,故本文不加考究。 《司马法》所言军事理论,多是侧重于从宏观上阐述战略思想、方针、法则的。现今流传的《司马法》共有五篇,即:《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其诸篇名均系以该篇中最首句之语而得,而诸篇内容多是对夏、  相似文献   

18.
秦子 《中国民兵》2007,(3):53-53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人武部青年职工董印选编剧的三部电视剧《有车真烦》、《租房风波》和《便宜难占》,近期分别在陕西电视台第一频道与第二频道陆续播出。  相似文献   

19.
《兵团建设》2008,(5):45-46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以"和谐之旅"为主题,自4月1日开始在境外19个国家的19个城市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传递。圣火传递在途径国家和城市点燃奥运激情,播撒和谐之光,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尽管在少数国家中有极少数人对奥运火炬传递进行粗暴的政治干扰,但杯水风波无损奥运圣火庄严,更不会损减世界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向往、期待和热情。请看本刊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有关报道汇集的这篇——  相似文献   

20.
曹操与《孙子》的关系,是孙子学史上重要的问题。过去有关曹操删减《孙子》篇目的说法长期流行,一度导致有人认为《孙子》十三篇就是曹操的著述。在宋代,包括《孙子》在内的七种兵书被立为兵经,其中唯有《孙子》留有曹注,其它六种兵书皆用白话,可见曹注《孙子》一度是变相取得了与兵经相等同的地位。本文认为曹注《孙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曹操并没有删减《孙子》篇目之事,曹操也不是第一个为《孙子》作注的人。曹注《孙子》虽然简古,具有多方面价值,但同时也有不少失误之处,不宜作过高的追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